分享

读南子雨《怀念母亲》有感 || 作者 张继旺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05-31 发布于上海

读南子雨《怀念母亲》有感

作者 ‖  张继旺

今天小妹转发了一篇南子雨的文章《怀念母亲》,读过之后,感慨万千,多年前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中缠绕,仿佛尽在眼前,浸湿了我的双眼,把我带到了从前。

南子雨是我表兄南钰的笔名,文中的母亲是我二姑,二姑是爷爷奶奶的长女。爷爷万有生于 1906 年,丙午相,生有三子四女,一生业农,作务勤苦,精于农技,为人忠厚。奶奶车氏,丙午相,车家沟人氏,生性贤良,慈待子侄。奶奶 1948 年后半年因咽喉之疾,离开人世,年仅四十二岁。1951 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席卷而来,爷爷因耕地过多,被卷入到这场风波之中,不幸以索自尽,年仅四十五岁。只三个年头,奶奶、爷爷相继离世,一个“地主”家庭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1948 年 7 月“地主”之家的大家闺秀——我二姑婚嫁关川冯家堡南家,姑父居宗,如表兄的文章所写,当时二姑父家孤儿寡母,举步维艰,但二姑无半点嫌弃,挑起了这个苦难家庭的重担。二姑生有四子三女,长子便是表兄南钰。

二姑出嫁当年的后半年,奶奶就去世了,当时我父亲八岁,八姑五岁,九姑一岁。听三姑(三姑即我爷爷的次女,三姑婚嫁关川李家坪李氏,三姑父如溶,共生有七子三女,三姑有为能干,同二姑一样以贤良著称乡里)曾经说过,娘家是二姑和三姑永远的牵挂。二姑、三姑姊妹俩一有空闲时间,就从关川婆家走到娘家新庄道家塬中寨,帮爷爷磨好多面(那时条件困难,用的是石磨),烙好多馍馍。为了能多干些活,二姑和三姑早上走起时天上还挂着星星,回来的路上还是星星作伴,这段路途相距二姑家 32 公里,三姑家就更远了,一个“苦”字怎能说了。三年后,爷爷离世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家从家境殷实一下跌到食不果腹的境地。二爸和五爸便把家分开了,二爸带着三岁的九姑,五爸带着十一岁的父亲和八岁的八姑。

二姑和姑父于家中合影

三姑经常说,九姑是用面汤灌活的。为了养活九姑,二妈和三姑把面汤盛在瓷壶里,放在被窝中,晚上九姑饿醒哭闹时,就把温热的面汤灌给九姑。岁月的艰辛,家道的沦落,日子不知是怎么消磨的,无法想象亲人们是怎么苦过来的。

二姑三姑和小妹于会师塔合影

父亲教学留影(边上穿蓝色衣服的为作者父亲)

父亲鼎维天资敏捷,喜爱读书,二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把父亲带到冯家堡小学读书,吃住都在二姑家,在二姑精心呵护和悉心照顾下,父亲于 1959 年 7 月毕业于会宁县冯家堡小学,之后升读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供职会宁县农机系统。父亲业精于勤,是全县农机专业领军人物,曾先后获得省级和部级奖励。没有二姑的奉献,就没有父亲学业和事业的成就。

父亲获得省级荣誉

父亲获得部级荣誉

父亲去世的早,每当想念父亲时,我就到二姑家去,在二姑身上我总能看见父亲的身影,二姑待我如待父亲,二姑说父亲的离世,把她的心拔走了。

在我的记忆中,二姑永远面带微笑,慈祥宁静,贤惠善良,从来听不到一句怨言,浑身散发着善良、坚毅、勤劳、孝敬和温暖。二姑是真正一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攒劲女性,是集女性所有优点于一身的人,二姑就是一尊菩萨。

老历五月初十,是二姑去世九周年祭奠日,今年也是父亲去世三十周年。俱往兮,峥嵘岁月,割不断骨子里的亲情,梦不完那段爱的往事。二姑虽已仙逝九载,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