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评论|李民浩:莫维铭散文集《回家,回家》的亲情乡情解读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06-01 发布于广西

李民浩 1938年生,广西武鸣县人,大学中文本科毕业。高中高级教师,县高完中校长兼县政协副主席,县党委委员。百色民族师范高级讲师,文学社指导教师,百色学院退休副教授。百色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副主编。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诗词学会、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百色市老年大学诗词教师。曾出版诗词联《雏声集》、散文、文艺评论《草芥集》。诗文作品及简历入选《中华诗词》、《中国当代文艺家词典》。

百色作家


桂西作家群作品展

天籁心声的交响曲

——莫维铭先生散文集《回家,回家》的亲情乡情解读

●李民浩(百色)

最近,读完莫维铭先生的散文集《回家,回家》,一段纯真浓厚的亲情、乡情与友情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书中始终洋溢着的质朴、友善、仁爱的人间真情,像甘露,像清泉,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又像一面面明镜,映照出人性一幅幅真善美的生动画面,启发读者去度量自我,不断提升完自我、完善自我,有如娓娓动听的乐典之声,召唤人类道德的回归。

首先,用“回家,回家”的叠词为题,作者之所以仿照《诗经》里的特殊句式,是在示意对家庭、家乡的绵绵不绝的恋情,也表明了要一次次回家探望亲人的愿望。

本书不同于一般作家,在一定时间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之后,才进入创作,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去构建情节,塑造人物等等,往往留下一些刀痕斧迹;也不同新闻记者四处寻找线索,实地采访,接着挑灯夜战写成“急就章”;更不同于那些生活积累不足的作者,渗入不少“水分”,以致生硬、失实的平庸之作。《回家,回家》的篇章,完全是从自己的心底潺潺流出的真情实感,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充满慈爱温馨的家庭里,在美景仁风的家乡里,从出生以来一直感激父母的爱心抚养,兄弟姐妹的相互照顾,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飞禽走兽、田野天空,日积月累地产生种种乐趣与钟爱,又经历体察了乡亲们质朴友好善良的品性,以及优良淳正的民风民俗,长期积累下来的深情,水到渠成,就像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涌向笔端,完全是笔随心而动,意在笔中生的轻松自如的写作过程。所以不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议论,都是那么自然亲切,顺畅如流,如春来花开,风声云影一般。所以读者不必去探求它的匠心独运,独出心裁之类的技巧。只管用心领略始终都顺应情理,著手成春的妙处。这句句天籁,语语心声的交响,可谓诚恳真切而可人、动人、醒人!

且听作者一次次动情地诉说:“因为孩子多,经常忍饥挨饿,断炊断粮,母亲从未叫过一声苦,一声累。“因父亲任公职,母亲一人又是瘦小的肩膀,怎么能撑得起这样的重担呢?”“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无论是酷暑,还是霜冻,母亲从未歇过一天。”“晚上还要砍猪菜,磨玉米,为我们缝制土布衣服,纳鞋子,一直熬到深夜。”在感叹的叙述中,充满着对劳苦艰辛母亲的无比怜悯与敬佩。父亲辞了公职回家之后也是“日复一日,早出晚归。在参加集体劳动的空隙,又赶紧上山找酒药做酒饼卖,即使终年劳碌,一家人的生活仍然水深火热,非常拮据”。“一直到包产到户才得到温饱”。“父母的辛劳与爱心,换来了全家人的衣食。这是物质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首先是父母淳朴善良的品格对我们长期的陶冶感化。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聪明达理’,从小就教育我们'一定要知礼节,懂礼貌,守信用,讲真话....’”“这些点滴细节的滋润,一直伴着我走到今天。”同时作者也牢记,“父亲每晚在讲古代的故事中,教我分辨善恶与美丑。”牢记每次年三十边吃团圆饭,边开家庭会,父亲那些语重心长的教导,也牢记父亲上下奔波,借钱借米给子女读书的情景。表达了“父爱始终如高山般博大,大海般宽广。山泉般晶莹剔透。”“是我永远读不完的书”而终生受用的感受。至此,读者们看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能育化出优秀的人格,浇铸出闪光的灵魂,进发出跋涉人生并取得收获的强劲能量!

一直使读者感动于心的,还有乡亲们勤劳厚道善良的品格,和睦相处,热情相助的精神。你看,“谁家蒸替饭,做糍粑,也要一齐分享,相邀喝酒谈心。”“一家建房子,有的送梁柱,有的给砖瓦,有的助粮食,有的帮工。每逢农忙,也有人力牛力相帮的,又从不计酬。”从作者津津乐道的话语中,我们仿佛看到,建房时,屋顶上下四周,乡亲们搓灰浆、递砖砌墙和挥刀抡斧,锯板打钉“叮叮当当”的响声,夹杂着粗声大气的朗朗谈笑声,一片繁忙热烈的情景。我们又仿佛看到,乡亲们相聚喝酒,酒酣情浓、脸红耳赤、指手划脚谈农事、论年景放纵爽朗的话音,热腾腾、闹哄哄、忘了疲劳、忘了贫苦、兴致勃勃、其乐融融的场面。这不正是乡亲们优秀内在品质最生动、最火热的外在呈现吗?

作者回家过年,“一进村头,老家的亲属朋友纷纷出门迎候,邀请进家。”而“我”也“仅仅初一一天就走遍全村的家家户户,问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小孩读书看病的情况。”这一亲热的互动,正是传承了自古以来的“礼尚往来”的具体行动。而且离开时,“几乎全村子的人们送我们全家的场面令我十分动容。”从乡亲们的盛情迎送和邀请中,我们可以断定,作者及其家人跟乡亲们必然有过很多次的相互关照,很多次的同甘共苦,很多次的促膝谈心,早已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才会有这么亲亲切切、和和美美的接触往来。这早已遍及全村的亲密关系,是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形成了淳朴清正的风气,真是令人感动。作者也因此时时思念,魂牵梦绕,稍有闲暇,就想“回家,回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作者还善于在叙述平凡小事中,或作横向扩展,或作纵向升华,一则丰富了作品内容,二则点拨事物中的深情大义至理。比如,大姐送来父母酿造的一坛米酒,就想起了父母酿酒卖来补贴家用的艰苦岁月;想起去学校时,母亲曾给一小瓶家酿的米酒,并吩咐,路上困了喝一口就有力气走路了。二十多年来,对母亲这句话,“我品了又品,含了又含,念了又念。仿佛一条小河,浅湃着流过我的心间,伴我走过许多坎坷,也收获了许多欢乐。”这一联想与升华,就更表明了作者对母亲的指点与勉励都认真思考,心领神悟,并付诸行动。良好的家教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从妻子一条关于“牵手”的短信,联想起曾与妻子牵手的诸多喜悦,又有感于许多青年人为老人牵手过马路;有感于不少父母牵着小孩的手在人群中穿行呵护;又把“牵手”升华到“无论是妻子父母,还是朋友同事,”都“宛如一条穿过时间走廊的光线,照亮多少人的内心世界”的高度。又从第一笔稿费中,联想到不少名人伟人把自己的稿费资助别人或捐赠给社会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还用自己良好的家风与前人的经典如《颜氏家训》《朱氏家训》《曾国藩家训》等作类比,更见其深层的意义。我想,读者还可以把它跟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吧!这些有扩展,便于展现真善美的更多更精彩的画面,涵盖更为宽广的社会空间;纵向升华,顺势把因小见大,浅里藏深的情、义、理一一标举出来,起到启发导读的作用。作者必须有感情的流淌,思想的深邃,心灵的发现,才能笔力纵横,文光璀璨,照亮人心。正如宋代文学家魏庆之所说的:“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诗人玉屑》)各类的文学创作,莫不如此。

纵观全书,大多数篇章都是回忆,作者并非有意复古怀旧,而是十分珍惜那些一天天远去的、凡人琐事中所蕴含的品性美德,于是用心灵去追寻,用笔墨去写照,再以眷恋赞美的真情贯穿起来,高扬起来,使之渗透到时代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的领域中去,藉以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我想,这应当是作者结集出版本书的目的吧!(原载右江日报2016年12月27日)

【编稿人语】李民浩先生著述丰厚。大多收入两本个人著作里,一为诗词联集《雏声集》,一为文艺评论集《草芥集》。近几年,先生又结集出版了这两本书的续集。其中,这一篇评述莫维铭先生散文集《回家,回家》的文学评论堪称先生作品中的经典。先生在熟读《回家,回家》集中作品的前提下,评析起来一气呵成,见微知著,使得读者即便没有读过《回家,回家》这本散文集,也能够在评论家饱含热情的评述中,体味到莫维铭先生散文集中所展现出来的壮乡风土人情和家乡父老与作家一家人的深情厚谊。我想,正因为有那么多长辈作家如李民浩先生这样,热心为作家们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我们桂西大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作者、爱好者喜爱上写作,喜爱上不只是用画笔或相机,也纷纷用文字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讲述彼此的故事,展现我们桂西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希望能见到更多作家、作者、爱好者,都一起来写我们的家乡,评我们的作品。在此,再一次敬谢李民浩先生授权《百色作家》刊载他的作品。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笔力常劲!(李承骏)



《百色作家》|不仅仅讲述百色故事

主编:李承骏|运营:诗豹传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