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拍照”史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秘密!

 印客美学 2022-06-02 发布于北京

摄影——Photography,原意就是以光作画。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努力尝试采取各种方式定格美,传递情感。

今天小印就带大家去看一看人类“拍照”的简史。




完美画作的秘密是光学仪器?

人类“拍照”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初。
 
在现代摄影技术发明之前,获取图像的最佳方式只有绘画。
 
因此,画家们最头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画得逼真。

《地理学家》维米尔

1999年,大卫·霍克尼在观摩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作品时,为其干净利落的线条、精确和谐的比例以及毫无涂改的精准手法深深折服。

可是仔细研究之后,他发现:

大师们“作弊”了,他们在绘画时借助了光学仪器!

大卫·霍克尼研究“作弊仪器”的墙
The Great Wall, 2000

根据霍克尼的观点,大概从1430年起,画家们就已经掌握了通过光学仪器提高绘画水平的技能。

证据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突然诞生了很多写实肖像画大师,作品媲美“单反照片”,造型、透视、质感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

然而,就在不久之前,这些画家还都画得很一般。

马索里诺·帕尼卡莱作品局部,1425年

比如罗伯特·康宾的两幅画:1428年绘制的《受胎告知》和1430年绘制的《一个男人的肖像》。

仅仅相隔两年,作品的质量却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前者面无表情、动作僵硬、衣服褶皱处反射着诡异的光。

后者却表情生动、光影和谐、头巾简直能够以假乱真了。


霍克尼认为,画家们的“秘密武器”就是凹面镜。

只需要借助凹面镜正像成像的原理,照着反射出来的图像描绘,就能得出与实物相似度极高的作品。

但囿于凹面镜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反射出30厘米左右大小的图像,所以当时的很多画作都是这一尺寸。

《阿尔诺非尼夫妇》

在扬·范·艾克(1390-1441)的作品《阿尔诺非尼夫妇》中,就有疑似“穿帮”的内容。

在画面正中的凸透镜反射出的画面里,除了阿尔诺非尼夫妇二人与画家本人之外,还有一位蓝衣的女仆。

女仆的头顶有亮光,这似乎就是作弊用的光学仪器。


在凹面镜诞生不久后,画家就学会了使用双面凸透镜

平行的光束穿过透镜后会聚在后方平行轴的焦点上,画幅大小就不再受限了。

但凸透镜投影也有bug:影像与实物是相反的。

因此,西方的画作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左撇子。

卡拉瓦乔《酒神巴克斯》

机智的画家们还发明了“暗箱”。

所谓暗箱,就是一个不透光的箱子,或者一间光线无法进入的暗室,它利用的是小孔成像的原理。

通过凿在箱壁上的小孔让箱外的物体反射的光线穿过小孔反射在暗箱的内壁上,形成倒影。

只要将画纸铺张在倒影处,就能将影像描摹下来了。

暗箱

被誉为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的维米尔就被认为是运用了暗箱技术。

用X射线扫描维米尔的画作,会发现涂面下方只有用黑色和白色勾画的轮廓。维米尔没有素描或油画底稿,就直接在画布上使用不同的色彩进行拼贴融和。

在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少女下巴与衣领处有着明显的“红蓝边”,这疑似是透镜造成的红蓝光色差现象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在维米尔的《戴红帽的女孩》中,还有与如今摄影的“虚焦”类似的手法:

女孩上半部分的面孔十分模糊,衣服和物品的细节却都清晰可见。

《戴红帽的女孩》

画家们对光学仪器的运用,给照相机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1825年,法国人将暗箱上的半透明纸替换为可以感光的新型材料,现代的照相机由此诞生。

人类第一张照片


 

相机的出现和肖像摄影的发展

19世纪以前,拥有一幅肖像画是贵族的特权,而摄影术的诞生后,人人都能通过相机拍摄人像,并借助人像传递情感。

1836年,达盖尔式摄影法被发明出来,肖像摄影出现。

这种摄影方式需要在铜版上覆盖银版成像,成本较高,所以也被称为贵族的“永久镜子”。



到了1854年,法国摄影家安德烈·迪斯德里发明了一个摄影机,能拍像名片一样大小的照片。

这个摄影机共有4个镜头,可在一张16.5×21.5公分的火棉胶玻璃板上,拍出8个不同的姿态。

将这张底片印成像片,裁好,贴在印有姓名的卡片上,就是一张新颖的“名片肖像”。

这种成本较低的名片,使得肖像艺术开始平民化。


19世纪50年代,法国摄影家纳达尔和英国摄影家卡梅隆,首次主张肖像摄影应捕捉人物的性格甚至灵魂,开创了主观肖像摄影的先河。

纳达尔认为:摄影师应该把镜头作为“画纸”,让被摄者展现真正的自我。

他的每幅肖像作品,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品”。


纳达尔拍摄的莎拉·伯恩哈特

19世纪末,许多摄影师开始模仿绘画肖像作品,创作“画意摄影”,爱德华·史泰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早期的作品极力追求绘画的构图和意境,显示出对柔焦画意摄影的精通,带有浓厚的绘画色彩。



20世纪初,“现代摄影之父”施蒂格利茨提倡焦点清晰、摒弃加工的“纯粹摄影”。

他认为摄影应该更加纯粹,独立于绘画之外,照片的影像要真实清晰,影调要丰富而层次分明。 


美国著名画家乔治娅·奥基芙


《少女》,1910,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板

20世纪中期,摄影家尤素夫·卡什将主观肖像摄影带到了巅峰。

他拍摄了20世纪几乎所有最著名的人物,声称捕捉到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卡什的肖像照片层次丰富,影纹清晰,质感强烈,皮肤上的纹理、毛孔、胡须,全部历历可数。

奥黛丽·赫本|爱因斯坦
马丁·路德·金|海明威|曼德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和欧洲开始出现“新客观”摄影运动,强调要让相机客观再现世界。

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是客观肖像摄影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从现在开始,真实地记录我们的时代与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们。




美国摄影家理查德·阿维顿热衷于拍摄被摄者不常见的一面。

1955年,他为迪奥晚装拍摄了黑白图片《多维玛与大象》,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

体型庞大的大象和纤细时尚的女模特形成强烈反差,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


托马斯·鲁夫将客观肖像摄影引向极致。

在他的照片里,所有人都面无表情,显得冷静、客观,这种风格被称作冷面美学。



 作者: 来士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