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紫云(总第122期) 春夏秋冬孟仲季 王安全 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每月两节气,每节分三候。如果再细分,还可分为日、时、刻等,当然,这是古代对时间长短顺序的表述。 今天是润四月初四,按阴历春夏秋冬四季月份与孟仲季的对应,应该是孟夏还是仲夏?这要从古代的历法说起。 历法是根据天象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我国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历法有五种:公历、阴历、干支历、农历(阴阳合历)。 公历是以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的纪年法。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是阳历中的一种。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立春是新年的第一天,两节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而农历则属阴阳合历,以阴历为基础,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历法,取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这里要说的春夏秋冬孟仲季是就干支历而言的。 大凡舞文弄墨,都习惯标上一个日期,以作记时。中国古文人的落款日期,大多用甲子加季节加上孟仲季,即用孟仲季来命名各季节的三个月。近现代以来,直接用公元纪年法标明。不论哪种方式,都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平素间,似觉有的标识有误,尤其部分年轻人,分不清孟春、仲夏、季冬等称谓是按什么历划分的?更多的只知道孟是第一个月,仲是第二个月,季是第三个月,标注按阴历的有,按阳历的有,当然按干支历的也有。 除上文所述孟、仲、季与四季的一些表达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现在很少用的表述。如用音律的十二律,十二地支或以天干和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来命名十二个月。《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音律》把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大吕这十二律分别与十二个月相配,故后人又以十二律为十二个月的别称。还有直接用十二地支来命名十二个月的。干支历就是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一岁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冬月建子、腊月建丑。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杜甫《草堂即事》),建子月即农历冬月。也有用六十甲子的名称来表示每月,如庚辰月、辛巳月。等等,各个时期、各个朝代还有一些历法,大多现在已不用。这里主要就干支历孟、仲、季与四季及月份的关连表述谈自己的理解。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表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等。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说文》:“孟,长也。”即排行中最年长的。仲,中也。”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三国时孙坚的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名比较有代表性的后孟、仲、季。引申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把孟仲季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逸周书·周月》)。在表示月份时,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即“春秋”就是指一年。后来才有了冬夏二时,合称“春秋冬夏”。四个季度,以“立”开始,分别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从上一个“立”始到下一个“立”,均包括六个节气,每两个节气一个月,约三十天。孟仲季各代表两个节气。分别对应的是正月立春、雨水为孟春,二月惊蛰、春分为仲春,三月清明、谷雨为季春,四月立夏、小满为孟夏,五月芒种、夏至为仲夏,六月小暑、大暑季夏,七月立秋、处暑为孟秋,八月白露、秋分为仲秋,九月寒露、霜降季秋,十立冬、小雪为孟冬,冬月大雪、冬至为仲冬,腊月小寒、大寒为季冬。 干支历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以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为基本内容。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也是第一个季节即春季的开始,亦是孟春的第一天。不论公历的几月几日,也不论阴历的几月几日。比如,公元2020年元月1日是公历新年的第一天,是阴历2019年十二月初七,是干支历立冬三候,冬月十一。阴历正月初一是公历2020年的1月25日,是干支历腊月二十,这一天还在己亥年的大寒节三候内,尚未交下一年即庚子年。庚子年的立春是公元2020年2月4日,阴历的正月十一。这一天才是庚子年的正月初一,是孟春第一日。依此类推,得到庚子年的春夏秋冬与孟仲季的关连日期。
主办:紫云自治县作家协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