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

 一中大语文 2022-06-02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

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里写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

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冯梦龙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了,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

赵城虎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哭闹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自家的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并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

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老虎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是老虎送来的。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老人家,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

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儒家的五常还差一个字:智。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是呀,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还能说老虎聪明?《黔之驴》与《狐假虎威》正好相反,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老虎从没见过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二步写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一走了之。第三步写老虎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第四步写老虎稍微接近并挑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写老虎断其喉,尽其肉

老虎乃大智者也。

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老虎是力量的象征。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何其勇武!何其威风!国人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

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如形容身体健壮的虎背熊腰,如形容智慧谋略的调虎离山,如形容胆量过人的降龙伏虎,如形容人才济济的藏龙卧虎,如形容威武气势的虎啸龙吟……

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而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

(摘编自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

材料二:

西方人把狮子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则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自古就崇虎,喜爱老虎的勇猛和力量,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中,老虎是四瑞兽之一,它能驱恶镇邪,是保护神。据说,古时中原有个虎氏族,是黄帝的一个胞族,后来曾建立过虎方国。而在川蜀一带,古代巴人也有一支叫白虎巴人。

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虽然虎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但它一直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如虎符、虎将、虎师等。在普通民众的心里,虎是力量和正义的象征,能驱除灾难和邪恶。受其影响,在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如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刺绣、民间布艺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都在反复地刻画虎。人们以虎为瑞兽,认为它是力量的象征,让它来守护家、保卫家人;认为它是正义的化身,用它来镇宅、驱逐邪恶。

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挖掘出了一对蚌塑龙虎图形,由于其年代很早,被称为天下第一虎,可见虎是中原地区的原始图腾之一。黄河流域的虎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贯穿于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虎文化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到江南的,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他们将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一并带到了江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慢慢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

(摘编自刘涟《虎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和流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B.先民将仁爱寄寓在老虎身上,将老虎变成布老虎,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还让人格化的老虎感染人。

D.老虎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动摇的。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聊斋志异》里写县宰担心无人愿领捕捉猛虎的差事,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

B.国人视老虎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老虎活跃在书籍、绘画、成语里,活跃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里。

C.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崇虎,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

D.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被中原人带到了江南。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风俗通义》里写“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B.和虎有关的成语众多,形象传神,如调虎离山、三人成虎等。

C.统兵将领使用虎符调兵,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虎符吻合,才能生效。

D.人们张贴刻画着虎的民间年画和民间剪纸,让虎来守护家,保卫家人。

4.老虎在材料一的相关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人格化而赋予“义”和“智”的?请简要概括。(4分)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虎文化,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

2.A

3.B

4.①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勤自励救了一只黄斑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赵城虎”吃了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后来为老太婆养老送终。②柳宗元在《黔之驴》中一步步展示了老虎的智慧。写老虎先是小心翼翼地挨近,然后观察试探并确认驴子没有本事,最后“断其喉,尽其肉”。

5.①材料一侧重从老虎被人格化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等寄寓在老虎身上,形成了积淀丰厚的虎文化。②材料二侧重从诞生和流传的角度,阐述了虎文化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后来流向长江以南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