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三十七讲(1):为什么“知”是心之体?

 启明灯 2022-06-02 发布于山西



△左滑图片有惊喜

亲爱的灯芯,

吉祥如意。

当下,

您的感觉如何?



《传习录》第118条

【原文】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01

惟乾知如何是心之本惟乾的名字叫冀元亨。我们其实前面讲过钱德洪、王汝中,还有几个没讲过,王艮、冀元亨,这都是阳明先生手底下最得意的几个弟子。

冀元亨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那我们知道“心之本体”叫“无善无恶心之体”。他就讲:“为什么您就把'知’认为是心的本体?”

“知”是什么东西?“知”其实就是感觉,那个时候没有那个词,没有“感觉”这个词。比如说,我拿针扎你一下:“你知道不知道疼?”说:“知道,感觉到了。”就这个“知”。

为什么说感觉叫心之本体,是心的本体?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词,所以他就有好多词,好多个角度,在描述那个玩意儿。比如说他会用“心”,他会用“性”,他会用“本体”,他会用“知”、“觉”、“中”、“道”,他会用好多词来描述。

所以这儿讲:“'知’怎么就是心的本体呢?”

先生回答说:“知是理之灵处。”“灵处”是什么意思?就是它自动就知道的那个——“灵明”。它是活的,它自己就知道,就是那个“灵”。能赋予它自主发生的,自主感知的那个东西——“灵”。当然我这么描述别弄的…………是越描越黑,反正你知道它能主动明白的那个东西。

所以他说:“知是理之灵处。”这个“理”说的啥?“理”说的是天理。天理是什么东西?就是这个世界有一个运行的原则。这个原则是谁规定的呢?谁也规定不了,它自动就是那个样子的。人们说老天,或者说天地,它就是那么运行的,所以它叫“天理”。

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如果这个话从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家挺好懂。但是这个话搁到今天,听起来吧,你猛一听好像知道,说“知是理之灵处。”仔细一琢磨,就觉得好像“天理”又是个啥?这样的话,容易掉到名词的框框里头去。

为了不掉到框框里边,我们把这个话翻译成今天好懂的。“知”就是生命运行的真相,它就是那个自动运行,就是那个东西。就这么个意思。如果再翻译得精确点——感觉就是生命的真相。这就好懂了。

02

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主宰处”,就是如果它是个主动的,它自主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说从它的主观能动的这个角度来说,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心”。

如果说从“禀赋处”说,“禀赋”就是假如有一个人赋予了它某一种属性,这个叫“禀赋”。那是谁赋予的?老天赋予的;或者我们讲,自动它就有了这种属性;或者用今天的话说,假如从属性上来讲,叫“禀赋”。

“禀”和“赋”两个字的意思,“禀”就是老天给的,叫“禀”;“赋”就是给了你,叫“赋”。所以“禀赋”的意思就是有一个老天给了你了。给了你什么了?就给了你这么个性质。从性质的角度来讲,那我们就把它就叫做“性”。

所以其实你看,心性、心性……其实不复杂。“心”就是能知能觉,“性”就是它的属性,它的特征。就这么理解吧!

03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

其实这一段哪来的?这是《孟子》上来了这么一段。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出自《孟子·尽心篇》

《孟子》上讲:“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知也”这个前面咱们就说过好多次。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其长,无不知敬其兄”什么意思呢?“孩提”,就是很小的小孩。所有的小孩自动就懂得——我们用“懂得”这个词,好像显得很理性。就是他知道,他明白,他就是这样运行的。

很小很小的孩子,所有的小孩都知道爱他的父母,这玩意儿不用人教,天生的。爱他的父母,叫“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说稍微大点儿,他跟他兄弟姐妹也特别爱。

比如说像现在,现在不是开放二胎了嘛,你看你也没有教过他,说:“你要爱你弟弟呀,你要让着弟弟。”你也不用教他,那个小孩来了,他自己就爱得不行。那个小的,他跟那个大的,他也是爱得不行。就咱们老百姓说:“哎呀,骨头就挨着的了!”是天生的。“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04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亲亲”,第一个“亲”是动词,第二“亲”是名词。第一个“亲”说我爱他;第二个“亲”是说父母亲。

说我爱父母,这是“仁”,这是天生的爱;说我敬兄长,那个词叫什么?“悌弟”,这个是“义也”,这是天生的。所以仁、义都是天生的。

成就一个人没什么,“无他”。就这两个东西,就天生的,你能保持着这个天性,你的天性不被遮蔽,就“达之天下也”,你这就活出来了。

所以你看,其实咱们学来学去学什么,什么致良知,什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干嘛呢?不就是在跟天性合一嘛。为什么要跟天性合一?因为天性跟我合不了一。咋就合不了一了?因为中间老有人欲。

我不爽了、我看不惯了、我吃亏了,老有人欲。人欲一出来,就把天性和这个“我”就切断了。所以格物就是把障碍我们的人欲清理掉,这就又回去了,回到那个自动去了,这就是活出来了,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你看阳明先生这儿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

只要我们这个“灵”,就是天生的这个东西能不让私欲把它隔断。我们不断地“充拓”,实际上我们这个词叫“放大”。让它充满我的世界,充满我的生命,这就“便完”。什么叫“便完”?“完”就是完美了,这个“完”不是完蛋,是完美。“完”的意思本来就是完美。

“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那么这个时候,你跟天地就合拍了,就成一回事了。“与天地合德。”

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圣人”就是彻底活出来的人。除了那些彻底活出来的人,其他人都不彻底。

其他人不彻底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蔽,有障碍。那个障碍叫什么?叫私欲,叫人欲。所以他说“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谁也做不到不被什么东西,不被私欲来遮隔,不被无明来遮隔。

“故须格物以致其知。”因此我们需要做格物的功课来致知。“致知”是干嘛?“致”就是活成那个样子,到达那个地方,这个叫“致”。“致其知”,就是回到你本来的感觉,回到你的直觉,回到你的本性,就这么个意思。所以它字面上看其实很好懂。

根据2020年11月22日在太原市丽枫酒店的讲座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