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脑梗死为代表的脑卒中,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疾病。一项全球范围内的统计研究表明,我国成人卒中终身患病风险高达39.3%,居世界首位…… 在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中,有两类药物举足轻重,一类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另一类是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匹伐他汀等…… 理论上讲,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开始于1997年。1997年,CAST研究和IST研究同时证实,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脑梗死急性期加重的风险,显著改善临床预后。 阿司匹林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能够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药物。 随后,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氯吡格雷、替罗非班、替格瑞洛、西洛他唑等也逐渐走进脑梗死治疗的历史舞台。我们知道,多数的的脑梗死与脑血管的动脉硬化有关,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内形成斑块,斑块堵塞血管或者斑块脱落都可以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引起脑梗死。 后来人们发现,血管内的斑块与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关系密切,低密度脂蛋白越高,越容易长斑块。 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 21世纪初,多项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减轻动脉硬化,从而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医生一般都会建议,在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一段时间后复查血脂,多数人服用他汀后血脂会有比较明显的降低。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般情况下,脑梗死后阿司匹林和他汀需要长期持续地服用。这个就像是高血压一样,一旦停药,血脂很快就会恢复至原来的水平。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不愿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自觉这些药物副作用太大,伤肝、伤肾、容易引起出血…… 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所有药物都会有副作用,这个没错。就如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也无法分割。 每一个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一定有带来一系列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个药物没有任何不良反应,那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药物一定也不会有任何的治疗作用。所以阿司匹林和他汀也一定会有带来副作用的风险。比如,服用阿司匹林后,会使脑出血的风险增加0.2%。服用阿托伐他汀后,0.4%的人会引起肝功能损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后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这些坏处。 干一件事情,好处远远大于坏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这就比如在一个悬崖上,下面是一条河流,一个人被狮子逼到绝路。不跳大概率必死无疑,跳下去死不死还不一定。你会怎么办? 脑梗死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效果明确,副作用可能有但是很小。你说阿司匹林和他汀应该长期服用吗?相传,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节日之夜,有个财主在家大摆酒席。大伙划拳喝酒,喧声如潮。突然,闹得比较欢的一个老头大汗淋漓,翻着白眼,捂住脖子,拼命地咽着唾沫。原来是他刚才急着说话,嘴里一块牛肉没嚼烂就吞了下去,结果喉咙被堵住了。这时,在场的人纷纷围了过来,有的说快灌一杯冷水,有的说要再咽一块肉,有人使劲扳开老头的嘴巴,拿起筷子就要往里夹取,有人则使劲捏着他的脖子往下刮。众人七嘴八舌,动手动脚,把老头折腾得痛苦异常。比较后,老头气得按捺不住,大吼一声“滚开”,随着喊声,那块牛肉也跟着喷了出来。 众人大笑,正要回座位继续吃喝,财主却高声说道:“各位请回吧。那位老者的遭遇是我们的前车之鉴。老夫觉得:要想不再发生这样的灾祸,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本府以后再也不许人吃饭了。”说完,就下令把厨房全部的坛坛罐罐所有打碎,柴米油盐一律放火烧掉。 这个典故,后人称之为“因噎废食”。吃饭有可能被噎着,这个风险固然有,但是因此就应该不吃饭吗?
长期预防脑梗死的药物固然有副作用的风险,但为了这个小的风险就应该放弃这些药物良好治疗效果吗?
本文是面向非专业人群的医学科普,文章开始配有同步的音频资料,可以点击收听。 作者作者:吴川杰;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