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老年人学养生参考思路

 投宿客 2022-06-03 发布于河北

目前,中老年人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媒体和书报,当然通过口耳相传获得相关信息的也不少。但是由于资料来源过于庞杂,鱼龙混杂的情况很多,常常让人产生选择疲惫的感觉,本来中老年人的头脑保存知识的容量不是很大,如果把养生知识简单化,能让人易学易记那就更好了,这样就不至于在这个方面花费太多时间。

养生的意义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 培养自己对自然界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

2 防止和纠正自身机体产生各种异常变故和伤害。

3 加强机体的修复能力,把可能的变故和伤害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一、人体所处的内外环境

可以用三个方面来概括:天、地、人

天:每个人所处的自然界和自己的生命过程。每个人所处自然环境和感知能力不同,每一个人一生的身体状况也不相同,很难有一种统一养生方案适合于所有地域的所有人,这就是中医倡导的天人合一的道理。

地:每个人所处的主、客观社会。社会环境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人适应所处社会的能力也不相同,结果当然也不一样了。为了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不至于被“不适应”伤害到自己,在拟定养生保健方案时需要作出周密考虑。

人:当然指的是自己。有人说找不到长得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是相同性别的人的身体结构都是一样的。第一句说的还算对,这第二句就值得商榷了。结构不见得完全相同,而功能完全相同的就更少见了。比如同一种,同样数量的病毒或细菌感染人体,有的就感受不到或症状轻微,有的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中医主张辨证施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要指望一种养生保健知识适用于所有人,也不要抱怨哪怕是非常专业的养生知识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中医所说的人与自然相统一,不等于说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每一个人都相同。后面还要提到中医的另一个特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养生的内容和目的

1、主动养生:内容包括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有益于养生的生活习惯,能让机体产生顺应自然的能力的养生。

2、被动养生:内容包括食养、食疗、医疗、理疗、运动医疗、防疫措施。

养生的目的:

1、不让病因进犯人体。这就是未病先防,治未病的道理。一般需要依靠主动养生,维护自身的体质和防病能力,当然被动养生中的食养和防疫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防病策略。

2、不让病因对身体产生伤害。这就是已病防变的道理,病因进犯每个人身体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得了病会向深层次发展,有的人却让病因知难而退,没产生症状或没有发展。也有的病因虽然让人体成功致病却不能威胁到人体重要脏器组织和生命,这是中老年面临最多的状况和结果。

三、养生的关键措施

1、养生四大基石:

心理平衡,良好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

本文对网传的养生保健四大基石作了少许变动。关键是心理平衡确实应当放到养生第一位,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不单纯是戒烟限酒,还有思维习惯,起居习惯,饮食习惯,娱乐游戏安排等等。至于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涵盖面很广,这里只强调一点,饮食和运动养生措施都必须以对身体不造成伤害为原则,这也是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最容易进入误区的,对人的伤害也最大的方面。

2、养生三原则:

立足当下:不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到今后的久远的养生计划当中去,该做的现在就做,不能等明天再做。

顺应自然:不要过于纠结于季节养生,养生食谱,食疗作用等等理论性过强的东西,实际上这些东西过多也记不住,不如顺时度势,记下几条原则就行,让养生融入自然,回归正常生活。

培养自制能力:伤害身体,损害健康的元凶是自制力不强,该做的事不去做,不该做的事勉强做,本来已知是错或未知对错的事也去做,不能控制坏习惯,不能节制欲望追求及嗜好,甚至明知应该改正的习惯却执意不改,这些都是对健康十分有害的。有人花大力气研究养生保健,却不改变坏习惯,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四、入手二方面:

认识基本机体结构和功能 认识病因病机基本知识(中医知识)

1、认识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

精:分为先天之精(父母赋予,与生俱来)后天之精(由自然界摄取:吸进的氧气和饮食水谷精微)都是生命形成、成长必备的物质。

神:有广义的神,包括人体生命过程和组织器官气血阴阳等运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生命力,狭义的神,包括人的神志、精神活动,思维活动,以及生命活动所接收的心(大脑)的指令。

气:有精气(元气)宗气(吸入之气与水谷之气相结合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气)营气(由血脉、血液、经络运送到身体各部的营养之气)卫气(在血脉之外机体组织之中,有保卫机体功能的气)。

血和血脉:负责运送血液到身体各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津液:津(组织中负责濡润机体各部器官组织的较为清稀的体液)液(负责充盈和营养组织器官的比较浊厚的体液)。

脏腑:五脏(肝、心、脾、肺、肾,另有心包络)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和与之相对应的管辖器官组织(如筋、血脉、肌肉、其他呼吸器官、骨和骨髓以及五官、皮肤黏膜、其他脏器等等)另外中医认为人体还有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子宫)都属于脏腑和它们的管辖范围。

经络穴位:中医特有的人体结构理论,包括十四经脉,十五络脉以及许许多多的体表穴位。

2、认识病因病机基本知识

病因:中医的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不同,强调中医特点,就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和人体各部是互相关联的整体。古时的病因学说有众多派别,大多缺乏系统的理论,比如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等。这里归纳一下只分内、外因。

外因:比如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不正就变成“六淫”,六气不应时或者太过就变成了容易伤害人体的六种邪气,虽然还叫风寒暑湿燥火却称为邪气了。还有疫疠(烈性传染病如新冠、鼠疫等等)瘟病(乙脑、流脑等等)瘴气(一些地方性疾病等等)之类,现代医学都属于传染病范畴。这些属于外因比较好理解。其他一些能导致伤病的外在因素也要列为“外因”,比如外伤,中毒,虫兽所伤,环境伤害,意外伤害等等。

内因:包括七情过度,饮食不节(或不周)劳逸过度,不良生活习惯,房劳等等原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或不畅),脏腑失调等等都属于内因范围,尤其是七情过度危害尤大,所以古人谈到病因总不忘强调“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这两类致病大户。

病机病理:

当病因威胁到身体的时候,机体会产生一些病理改变,就是我们生病的过程和原理。这种威胁有时是轻微的短暂的伤害,有的却会造成严重的或永久的伤害,所以了解一些病因病理知识对于防病保健和治疗有帮助,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掌握一些,以便在自身发生一些变故的时候首先明白其中的简单道理。

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有:内生五气(风、寒、湿、燥、火)大半都是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阴阳失衡(阴阳失去平衡或者单方面的太过不及)气血失调(气虚、气滞、气逆、气陷、血虚、血瘀、失血、出血、血热、气不摄血、气血两虚等)升降失常(呕吐、呃逆、久泻、脱肛等等)代谢失常(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痛风、电解质紊乱等等都属于代谢失常)。

至于中医所说的邪正盛衰病机不仅仅表现在外因所致疾病中,一些内因所致疾病也可产生邪正盛衰病理机制。中医治法中的扶正祛邪可以运用在大部分疾病的一些阶段,邪正盛衰是病机病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致力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维护和加强自身正气,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抵抗一切病邪,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小结:

1、养生防病是中老年人一项头等重要的任务,必须贯彻始终。

2、养生防病的三大目标是:不得病、少得病;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对不可控的不良身体状态的适应能力。

3、养生防病应当努力回避的是:过度的不可测疾病预期;过度的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养生保健措施(尤其是对保健品,保健措施依赖);自己的寿命预期。养生防病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不是那些虚幻的,不可预测的养生成果。

4、养生保健的关键字是:过。所有人都应遵循不致产生过错这个宗旨,尤其是中老年人,所有的“过”都是有害的,掌握好这条原则,即使不懂养生,起码可以避免许多病因对自己形成伤害,必须切记这一点。

5、适应能力和平常心是养生防病抗病的本钱,一旦丢掉了这笔本钱,难免使自己堕入崩溃境地或崩溃边缘,心理平衡的作用远优于无休止的健康追求,仙方秘方寻觅,所以每一个人都应当紧紧把握这条原则,让自己在老年以后精神上永不掉链子。

中老年应学可学的东西不少,太多了会记不住,也只能量力而行,掌握几条有用的就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