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的【小腳粽子】

 樂卜百事宴 2022-06-03 发布于广东

1968-1969年 我在常州武進的鄉村寄居,趕上兩次粽子節。那時候我只知道是“粽子節”,並不知道有端午。

鄉民們的粽子節要提前一個禮拜啟動的,首先是去五裡地外的滆湖去采粽葉,而不是去竹林,因為江南的湖泊地區盛產葦葉,用那個裹粽子才是標配。我曾問他們怎麼不用毛竹葉? 答復是:不香!

鄉民們去采粽葉是夜裡,結伴相約,帶上手電筒。謝謝想起來,真是太辛苦,那時只能如此,白天要下地做生活,集體經濟,你不去就沒有工分!誰捨得呢?聽說有的小伙子还要拿上煤油桶和木棒!

后来才知道,那是去捉麻雀滴!这分明是打野味嘛! 怎么是采粽叶?我也想去,但不可以! “黑漆漆,走丢了哪能办? 啥人看牢侬!”于是,只能睡觉。

半夜懵懵懂懂地觉得堂兄起來走了,天亮時候一阵喧闹,回来了,一个个喜气洋洋,拿回来几百张粽叶,捆成几扎。


“手电筒打过去,麻酱不会飞额。很多稻穗都让麻雀啄没了,怪不得要打麻雀!” 堂兄述说着如何逮麻雀的乐趣。我很是奇怪那些飞呆子,后来知道麻雀是天生的夜盲症,后来那些有夜盲症的人,就叫“雀盲眼”了。麻雀肉好吃,很嫩,文革初期在北京也吃过,妈妈从西单菜市场买回来的。到了八十年代西单菜场还是有麻雀卖,不过是冰冻的,味道也差多了。

江南人采粽叶有讲究,两指夹住,猛地一褪tùn,粽叶落下,只在尾部留下一个钳形的圈,那很有型。

如果发力不当,就会在钳形的圈下拖着长长的叶鞘,难看死了。虽然那个钳形的圈是要剪掉的,但如果带上叶鞘,就不合格!这大概就是中国的生活美学规则。 为了练成这个技术习我总是去找水塘边的小苇子搞几下,直到它成了光杆,手艺是练成了,可苇子却不好找。

有了粽叶,各家马上开始在木盆里泡米,要放糯米还有红小豆,红枣是稀有物,没几个的。要是能吃到 会开心死,哪里有肉粽子!到了包粽子的时候,忽然有四五个邻家的年轻女子进来—— 她们是来包粽子滴!瞧,她們手裡都拿著竹針呢...  先用三张粽叶把米裹起来,留一处孔,用筷子从孔里将米舂紧,再用一张粽叶包边、包肚,用一根馬蓮扎起來,最后拿出一根竹针 穿透鼓起来的圆肚子,那包边的粽叶细长的尾部穿进针眼,一拉针,这个粽子就成了。

女人们相互比着,十几分钟,就做完了,我们谢着,她们起身又去下一户人家。

原来这是志愿裹粽子娘子军!我第一次见识了乡党、乡親互助的風采!

这样的搞法我后来在上海就见不到了,用的粽叶不仅是竹叶,还是晾干 褪了色的货。后来我听妈妈说:常州的那是小脚粽子,很好吃。确实,样子不是现在的四个尖角,确实像清朝女人的小脚。


把粽子做成女人的小脚,煮起來、吃掉,也是只有江南那地才能想得出的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