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传奇56:屈原《离骚》中有关舜帝陵的秘密,以及和全州的缘分,读懂了《离骚》,也就读懂了屈原,就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桂临塞上 2022-06-05 发布于宁夏

挖掘鲜为人知的广西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广西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广西风情!

  • 上联:讲东讲西讲古仔

  • 下联:写南写北写传奇

  • 横批:阿威执笔

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出自屈原的《离骚》,已经成为一个精神,一个民族的求知精神。更是一个态度,一个有关求知的态度!

那么屈原是谁?他和舜帝南巡有什么联系?这个端午节,阿威就聊聊屈原和广西全州的缘分吧!

《端午·念屈夫子》~阿威原创

忧愤天问楚臣心,千古离骚绝俗音。

又逢端阳招魂日,更盼人间浊世清。

1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如今人们更多地把他标签为一个诗人!把 誉为“楚辞之祖”。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很多人都在争论这篇作品的创作时间,是楚怀王时期被疏远后,还是楚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后?其实联系文章和他的经历,可以看出来,是作于楚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后。

这篇作品其实是屈原对自己心灵的一个剖析,是和自己内心的对话。它个性鲜明,情感强烈,影响了后世非常多的人物,最有名的要数李白,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能感受到屈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熏陶。

李白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被后人誉为“诗仙”。

2

屈原有些生不逢时,公元前240年他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其时,秦国商鞅变法已经完成,开始变得强大,虽然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以平衡旧贵族势力,但“秦法 ”依旧延续执行,露出了獠牙;反观楚国,变法比秦国早,吴起的变法让楚国的既得红利延续将近两百年。但是楚国却坐享其成,不思进取,也一直没有什么得力才俊的出现,后来屈原的出现就犹如昙花一现。

屈原的一生充满了忧恨与悲愤。运气好像在他初露峥嵘的时候就已经用完了,随后排挤陷害,谪贬和流放却和他越发亲近。

公元前321年,秦国的一次入侵,给了屈原展示非凡才华的机会,也进入了楚怀王的视野,在楚怀王的邀请下,屈原出山了。

屈原变法改革也是沿袭楚国先人吴起的那一套,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可惜的是,终究无法撼动楚国已经日益腐朽的根基。更加上秦国张仪的反间和本国贵族的各种排挤陷害手段,致使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第一次被流放。

3

这还不算,第二次被流放更是长达十六年,让屈原再也没能回到楚国的朝堂,远在荒蛮的边地,眼睁睁看着楚国一步步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期间他踏遍南方的山水,借景抒怀,创作出了无多优秀的文章,比如《九章》、《离骚》等,给我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还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屈原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个人的表达更为强烈而具有个性,涉及方方面面,极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

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楚国没有做出贡献,却对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在《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 白话文意思就是:渡过沅水湘水向南走去,我要对虞舜把道理讲清:“夏启偷得九辩和九歌啊,他寻欢作乐而放纵忘情。不考虑将来看不到危难,因此武观得以酿成内乱。

放逐南方十六年,他有足够的时间去过舜帝陵!

为什么要去到舜帝陵前跟舜帝“讲道理”?因为舜帝开创的政通人和局面,正是因为“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最后而形成的,结合当时楚国的现状,那种无力之感让他深感痛心和悲绝!

《离骚》也随着他的胸意,喷薄而出,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闪耀我国文学历史的天空,也照亮了后世无数文人骚客的文学之路!

5

重点来了:

和现代人比较,他离舜帝去世的时间更近,在他那个时空里,对于舜帝陵的认知自然要比现代人要清晰。那么他要去“问舜帝”的地点在哪里?

屈原的超级粉丝李白在《古风·殷后乱天纪》中写道:“屈平窜湘源”。李白提到的“湘源”在哪?巧了,“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零陵、洮阳、观阳(今灌阳县)三县置湘源县,县治在今全州城郊乡柘桥村”,这句话解释,也就是说这个“湘源”在如今的全州范围。

李白是公元701年生人,距离“湘源”设县不过111年,他能写出“屈平窜湘源”,自然是有明确指向的。

6

再说回《史记》,太史公写舜帝南巡,很简单的一句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他为了写这一句话,参照的很多地名(“沅湘”“苍梧”“江南”“九疑” 等)非常巧合地在屈原的作品中出现,比如《九歌》、《九章》、《离骚》等。

谁参考谁?毫无疑问,太史公是看过屈原的作品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让《离骚》等作品变得弥足珍贵。因为他写《史记》的远古部分,可以参考的史料有限,怎么能绕过《离骚》?

屈原的《离骚》也给太史公实地考察舜帝陵提供了路线和方向:“窥九疑,浮于沅湘”。至于说舜帝死于哪?为什么全州和永州宁远都有舜帝陵,这个在阿威的其它文章中都有讲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阿威讲那么多,就是想说一句话:屈原是到过全州的!

7

但是要说屈原是在全州创作的《离骚》,跳的湘江,这就有些扯淡,有些过了。他的绝望,是在杀神白起攻下楚国郢都之后。

照阿威说,全州打舜帝陵的牌子,不如做好屈原文章!

《离骚》其实是他的一个执念,是他报国无门的那种深深的无力之感,使他产生绝望,他强烈的爱国情怀都释放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这么说,读懂了《离骚》,也就大体了解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