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表面的次生晶体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新用户53118675 2022-06-06 发布于山东

  出土古玉在千百年埋藏环境中自然风化(主要是风化淋滤作用),使玉器内结构水和易溶性物质析出流失,导致晶体孔隙增大,晶体结构变疏松,并且发生了晶体排列状态的改变,形成次生晶体(也称为硬质材料)。

      与原玉质相比,次生晶体的化学性质通常并没有发生改变,比如透闪石玉(广义和田玉)的次生晶体仍然是透闪石质,因此,以往把古玉风化称为钙化是不对的。次生晶体的物理性质则发生相应变化,包括晶体形状、透光性、光线折射率等等,特别值得着重强调的是次生晶体的“虹化现象”。具体说就是,当次生晶体的排列形成某些特殊交角,并有光线从特定角度穿过这些晶体交角时,就会因为光线的折射产生“虹化现象”。通常的观察方法是,在自然光线下(或晃动着打灯)变化玉器的角度,可以看到次生晶体表面如苍蝇翅膀上的彩色反光,因此俗称“苍蝇翅现象”。

      古玉表面的次生晶体的特征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辨别要点如下:第一,自然风化形成的次生晶体是在非人为的情况下逐渐生成的,因此是完整晶体;而伪古玉的次生晶体是用酸性、碱性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腐蚀生成的,因此是不完整的,是快速腐蚀后剩下的残渣,晶体受到了破坏。第二,自然风化形成的次生晶体的发布是有规律的。它们通常是沿着玉质薄弱部位、风化较严重部位、晶体结构较疏松而脱落部位分布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分布是与古玉自然风化有着对应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伪古玉的次生晶体是周身同态的。第三,自然风化形成的“虹化现象”比较完整清晰,而伪古玉的“虹化现象”比较斑杂。

      单个完整的次生晶体通常是针状、竹叶状、长柱状的;完整次生晶体的集合体就像是冬天玻璃窗户上结的冰花;当完整次生晶体呈线状排列时,很像外科手术的缝合线。


汉代玉羊,表层风化呈完全晶状解理态


显微镜下放大500倍所见的古玉次生晶体特征


网络上收集到的一件商代玉琮肉眼可见表面大量次生晶体


同上玉琮


同上玉琮次生晶体放大图










我收藏的红山文化玉箍形器上面的次生晶体


同上


同上局部


同上局部打灯效果


风化严重的错银白玉鱼龙,看见大量晶体析出


风化严重的汉代白玉盖杯


上一张照片的局部放大,冰花状的完整次生晶体集合体


马腿上部的晶体


大象沁色部位对应发布晶体


出土翡翠的次生晶体也是完整的,分布也是有规律的,与人工处理翡翠是不同的


出土翡翠的次生晶体伴随丰厚的包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