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艺术关键词100(系列)

 高观点笃者 2022-06-06 发布于上海

Image

当代艺术关键词系列每日一更,直至100个关键词更新完毕,旨在让大众更好解读当代艺术。同时不定期插入艺术新资讯、艺术评论、艺术家访谈。

030·声音艺术(Sound Art)

简单说

用以指以广义的声音(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噪音与乐音)为主要创作媒介,主张尊重声音本体,重视主动聆听而非「创作」的一种艺术类别。

Image

区分

声音艺术不是指音乐家的作曲或者演奏行为,而纯粹限于艺术范畴。

以画廊为舞台的声音装置作品,也有声音雕塑声音表演艺术等,作品形式多样化。

两者的界限虽然模糊,但是声音艺术的条件在于不依据记谱或重视性只限当场呈现的声音,且包含了声音以外的要素例如视觉或空间体验

以艺术潮流来说,声音艺术属于观念艺术当代艺术关键词100(系列)观念艺术的一种。

近代以后的音乐透过音乐厅、现场展演空间的演奏,以及透过唱片重现声源,确立了和艺术不同的传递接受形式,不过,其中也有像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的「家具音乐」(注1)等不属于这种接受形态的音乐。

起源

1913年,未来派当代艺术关键词100(系列)未来主义的中心人物路易吉·鲁索洛(LuigiRussolo),在未来派的第一次演奏中,发表使用自创的「噪音乐器」演奏的无调音乐(注2)作品。

这个当时不受瞩目和好评的「噪音艺术」,可以说是后来声音艺术的滥觞。

二次世界大战后,约翰·米尔顿·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的「偶然性音乐」为声音的接受形态开拓新的可能性。

凯吉企图批判过去以声音构成的传统音乐,创作出名为<四分三十秒的作品>

(详情见当代艺术关键词100(系列)激浪派)。除了偶然插入的杂音外,整首「音乐」都是无声,这项概念不仅撼动音乐界,也对艺术家造成强烈冲击。

于是1960年代的艺术界,透过「事件」或纽约的表现运动激浪派当代艺术关键词100(系列)激浪派等潮流,进行了各种声音实验。

1970年代以后,声音艺术和表演艺术等身体行为紧密结合,迈向不同于纯粹视觉的方向,成为观念艺术的重要一环。

代表实例有本身具备发声机关的声音雕塑(注3),或是以空间的形式呈现声音与影像或造型物搭配的声音装置艺术。

此外,也出现克里斯汀·马克里(Christian Marclay)这样的艺术家,他将原本记录声音的唱片或CD等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作品。

现在,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声音艺术的媒体艺术特征性越来越强,几乎很难找到完全不使用声音的媒体艺术作品。

代表艺术家

以声音作品著称的艺术家有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马尔克.贝伦斯(Marc BEHRENS)、池田亮司,也都以媒体艺术家驰名。

此外,不少声音艺术家自创品牌,发行自制CD。

所以声音不再受限于美术馆或展场才能聆听。

对声音艺术而言,声音环境和技术、演奏方式同为重要的构成要素,雷蒙德·默里·谢弗(Raymond Murray Schafer)将自然的声音环境打造成为风景的「音乐」(Sound Spcae)。

Image

图片来源见水印

或是宝琳·奥利维洛( Pauline Oliveros)开拓运用声音进行冥想的「深入聆听」(Deep Listening)。

Image

这些概念为思考声音这项制作素材,提供了丰富的启发。

注1:提倡「不引人注意,像家具一样普通」的所谓「家具音乐」。

注2:排除和弦、调性的音乐。

注3:许多都和动感艺术具共通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