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潜东篱 廊桥水落痕 威力 潮 辰龙 乡心梦 风尘儒侠 荻埠归帆 题刊:廊桥水落痕
现代人填词基本都要依赖词谱,绝大多数人是根据词谱依葫芦画瓢,而不是去掌握词牌格律本身的规律,因此陷入教条化、机械化。 特别是最为常用的钦谱和龙谱,因为编撰的年代、编写人都不同,会有细微甚至较大差别,因此很多人又将这两个词谱割裂开来。有些诗社要求作者投稿时需注明是哪一种词谱,似乎同一个词牌有两个不同的词谱(不是变格),看了令人啼笑皆非。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只有一个:没有弄清楚词牌和词谱的关系。 先讲讲二者的历史。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最早萌芽于隋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适应文化生活的需要,结合当时在音乐和诗歌上的发展而流行的词,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因此又称“宋词”。 词牌”,每一个牌的具体规定称为“谱”,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填词必须按谱子,否则叫“离谱”。 那么词谱又出现于何时? 据研究,最早的词谱出现于明代(也有人说宋代有“谱子”,并且属于口口相传,但早已失传)。口口相传,我个人存怀疑态度。毕竟词牌太多,不少词牌还有如此多变格,如何做得到“口传”? 亦有倚声填词一说。倚声填词,是依照乐曲的声情、句拍填词,也称“依声”或“寄声”。《新唐书·刘禹锡传》谓禹锡“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馀篇”。此为“倚声”之始。北宋张未《贺铸东山词序》:“大抵倚声为之词,皆可歌也。”倚声填词起于中晚唐,至两宋而盛行,后又被元明南北曲继承,直到清朝中叶,作者渐少,民国初年,竟然寥寥无几,到现在几乎成为绝响。 从这个定义上来看,倚声填词与如今的按词谱填词有相似之处。
由此就一目了然,先有词牌,几百年后才出现词谱。真正比较成型的钦定词谱,又称《康熙词谱》,简称《词谱》。由清陈廷敬、王奕清等奉敕撰,初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而龙谱(唐宋词格律),又称《龙榆生词谱》,更是发行于20世纪50年代!
词谱是对词牌的打谱,词牌的格律都是按音律规则而定,词谱是记录这些格律,都是人工所为,难免有纰漏。词谱不完全等同于(≠)词牌,填词不能只一味按照词谱而来,而是要掌握词牌本身的格律规则,才不会被词谱牵着鼻子走。 并且钦谱也罢、龙谱也罢,编撰者的角度有所不同,使用的例词不同,制作的词谱就有差别,并不代表同一个词牌有不同的词谱,这是一个重大误区!如果用词谱去套词牌,那么古人作品,包括千古流芳佳作多有出律,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词是诗余,格律已经相对完善了,不存在格律诗成型之前的“古风”。如果不了解词牌与诗、词牌与词谱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词牌的格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