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真要大论》讲解(一)@方药中

 关牯爱满天下 2022-06-07 发布于湖南

七、《至真要大论》讲解

【题解】    

”,有“最”或“极”之义。“”,指真实或正确。“”,指重要,“至真要”,即最正确,最重要的意思。由于本篇主要是总结前几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演泽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及临床运用规律,所以本篇是《内经》中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因此,本篇以“至真要”三字命名。马蒔谓:“此篇总结前六篇未尽之义,至真至要,故名篇。”由此可见本篇在运气学说中的地位以及本篇命名的由来。   

【原文】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应更作(1),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2)? 歧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3)。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4),奈何?歧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5)。

【讲解】    

(1)五气交合,盈虚更作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运。“气”,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五气交合”,指五运六气相合。“盈虚”,即盛衰,此处是指五运各有太过不及。“更作”,指交替出现。“盈虚更作”,意即各个年份,由于运气相合的原因,每年的岁运总是太过不及交替出现,这也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述:“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    

(2)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六气”,指风、热、火、湿、燥、寒。“分治”,指六气在一年中各有其发挥作用的时间,亦即前章所讲的“六步主时”。“司天地者”,即司天与在泉之气。全句意泽之,即问:每年司天在泉之气与六步主时的关系以及在气候、物候、疾病方面的特点如何? 实际上也就是以设问的方式揭示本篇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各个年份的气候、物候、疾病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辨证论治的临床规律。    

(3)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天地”,指整个自然界。“大纪”,指根本规律。“人”,指人体。“神”,指自然正常变化。“通应”,即相通、相应。全句意即前述各个年份的气候、物候、疾病、治疗等特点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人与天地相应的反映。    

(4)上合昭昭,下合冥冥    

“上合”,“下合”,指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与自然界变化规律相合。“昭昭”,即自然变化规律之明显可见者,例如春夏秋冬、晨昏昼夜、风雨晦明等等;“冥冥”,即自然变化规律之不易察觉者例如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药食物的质同异等等等,全句意即人体任何时候均与自然变化相关,不管自然变化是明显的或是不明显的邹与之相应。张介宾注此云:“昭昭者,合天道之明显。冥冥者,合造化之隐微。”即属此义。      

(5)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道”,指规律。“工”,指医生。“道之所主”,意即前述之“人神通应”,亦即“人与天地相应”之理,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以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这也就是《天元纪大论》中一开始就提出来的:“……在人为道……道生智……。”这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工之所疑”,意即这个规律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医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因此还需要认真学习和探讨。王冰注云:“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张介宾注云:“道之所生,其生惟一,工不知要,则流散无穷,故多疑也。”均属此义。

【述评】

本篇第一小节就提出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问题,这就是原文所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上合昭昭,下合冥冥”“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质言之,也就是说人秉天地正常之气而生存,人与天地相应。这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医理论的渊源所在。由于如此,所以我们认为必须正确对待运气学说,充分认识到它在中医理论基础中的地位而加以认真学习和研究。我们绝对不同意那种把中医理论和运气学说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看法。

七、《至真要大论》讲解

【原文】    

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位,命其病者也。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帝曰:善。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帝曰:司气者何如?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升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讲解】    

(1) 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厥阴司天”,厥阴风木司天之。凡是年巳属亥之年,都属于厥阴司天之年。其化以风”,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与风气偏盛有关。六十年中,属于厥阴司天之年者,计有己巳、乙亥、辛巳、丁亥、癸巳、己亥、乙巳、辛亥、丁巳、癸亥十年。

2)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少阴司天”,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凡是年支属子属午之年,都属于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其化以热”,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与热气偏盛有关。六十年中属于少阴司天之年者,计有壬子、壬午、戊子、戊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子、丙午十年。

3)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太阴司天”,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凡是年支属丑、属未之年,都属于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其化以湿”,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与湿气偏胜有关。六十年中属于太阴司天之年者,计有丁丑、丁未、癸丑、癸未、已丑、己未、乙丑、乙未、辛丑、辛未十年。

4)少阳司天,其化以火:“少阳司天”,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凡是年支属寅、属申之年,都属于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其化以火”,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以火气偏胜有关。六十年中属于少阳相火司天之年者,计有壬寅、壬申、戊寅、戊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丙寅、丙申等十年。

5)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明司天”,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属卯、属酉之年,都属于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其化以燥”,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与燥(凉)气偏胜有关。六十年中属于阳明燥金司天之年者,计有丁卯、丁酉、已卯、己酉、癸卯、癸酉、乙卯、乙酉、辛卯、辛酉十年。

6)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太阳司天”,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凡是年支属辰、属戌之年,都属于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其化以寒”,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与寒气偏胜有关。六十年中属于太阳司天之年者,计有壬辰、壬戌、戊辰、戊戌、甲辰、甲戌、庚辰、庚戌、丙辰、丙戌十年。

7)以所临脏位,命其病也:“所临”,指前述之风、热、火、湿、燥、寒六气来临。“臟位”,指人体臟腑部位。“命”,指命名。“命其病”,指对疾病的命名。全句意即自然界气候变化与人体臟腑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学也就根据季节气候变化特点及其与人体发病的关系和临床表现来对疾病命名及进行五脏定位,五气定性。凡是发病在季节上与春有关,在气候变化上与风气偏胜有关,在临床表现上与前章所描述的风病相类的,这就可以定位在肝胆,定性为风。凡是发病在季节上与夏季有关,在气候变化上与火气、热气偏胜有关,在临床表现上与前章所描述的火病相类的,这就可以定位在心、小肠,定性为火。凡是发病在季节上与长夏有关,在气候变化上与湿气偏胜有关,在临床表现上与前章所描述的湿病相类的,就可以定位在脾胃,定性为湿。凡发病在季节上与秋季有关,在气候变化上与燥气、凉气偏胜有关,在临床表现上与前章所描述的燥病相类的,就可以定位在肺,定性为燥。凡发病在季节上与冬季有关,在气候变化上与寒气偏胜有关,在临床表现上与前章所描述的寒病相类的,就可以定位在肾,定性为寒。对于此条,王冰在注文中指出,中医学中的五臟,主要是根据五行五方加以归类。人体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臟腑与气候变化不能相适应而来。其注云:“肝木位东方,心火位南方,脾土位西南方及四维,肺金位西方,肾水位北方,是五臟定位。然六气御五运,所至气不相得则病,相得则和。”张介宾注此与王冰注文基本相同,但将王注之“脾土位西南及四维”,改为“脾土位中及四维”。其注云:“肝木位东,心火位南,脾土位中及四维,肺金位西,肾水位北,所临之气与脏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张志聪注文与王冰基本相同,但提得更明确一些。其注云:“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六气为司无命其病也。”手,天气上临面下合三門进位,随六气之所伤面命其病也。”于此可见、中医合论治中的定位定性及族病命名证的关行气候变化特益及辨就体发病的关系,与症状和体征的关系是其重要的依据,之与、中医的病名,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演绎而来。这一点我认为十分重要,必须加以正确理解。这是中医对疾病命名和证论治中定位定性的理论基础。

8)地化:“地”,指在泉之气。“化”,指物化现象。“地化”,意即在泉之气与万物化生的关系。原文问“地化奈何”意即问在泉之气与万物化生的关系是什么。

9)司天同候,间气皆然:此句是回答上句提问,认为在泉之气与物化的关系,与司天之气对物化的关系相同,即原文所谓“司天同候”。至于间气与物化的关系也是相同的,即原文所谓的“间气皆然”。

10)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这是解释什么是“间气”。关于司天在泉四间气,我们在前章中作过解释,即一年分为六步,每步为六十天零八十七刻半。从主气来说,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从客气来说,则此六步按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依次轮转,每年不同,六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加在主气三之气上的,叫司天之气,加在主气终之气上的,叫在泉之气。在司天之气左方的,叫司天左间,在司天之气右方的,叫司天右间;在在泉之气左方的,叫在泉左间,在在泉之气右方的,叫在泉右间。原文谓“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意即在司天的左方或右方及在在泉的左方或右方都称“间气”。

11)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这是解释每年的司天在泉之气与间气在作用上的不同之处。“主岁”,指司天在泉之气。“纪岁”,即主管这一年的气候变化。一般来说,司天之气主管这一年上半年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论:“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在泉之气主管这一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同篇所论:“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半年与下半年交互作用,构成这一年的气候物候变化特点,这就是所谓“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因此,原文谓:“主岁者纪岁。”“间气”,即司天在泉左右之气。“纪步”,即主管这一年中某一个时期的气候变化。司天左间主管这一年中四之气所属时间中的气候物候变化。司天右间主管这一年中二之气所属时间内的气候物候变化。在泉左间主管这一年中初之气所属时间内的气候物候变化。在泉右间主管这一年中五之气所属时间内的气候物候变化。所以原文谓:“间气者纪步。”因此,在具体分析各个年份、季节的气候物候变化时,不但要考虑司天在泉之气,也必须考虑左右间气以及其他有关因素。只有这样全面考虑,才能对这一年的气候物候变化及疾病性质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

12)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厥阴司天”,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厥阴司天为风化”,王冰注:“巳亥之岁,风高气远,云飞物扬,风之化也。”其意即凡属年支上逢巳、逢亥之年,由于厥阴风木司天,所以这一年的上半年气候上风气偏胜。“在泉”,即厥阴风木在泉之年。“在泉为酸化”,王冰注:“寅申之岁,木司地气,故物化从酸。”意即凡是年支上逢寅逢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由于厥阴风木在泉,所以这一年下半年,五味中偏酸味的食物生长良好。“司气”,注家均以司五运之化来作解释。我们认为把“司气”用五运来解释,不符经文原意。因为本篇一开始就提出:“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这就说明了本节主要是谈六气,并没有谈五运,所以以五运来解释“司气”并不合适。那么“司气”在此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司气”在此是统指司天在泉之气,与前文所述“岁气”、“主岁”同义。“苍化”,即木化。“司气为苍华”,意即由于司天在泉之气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不论是厥阴风木司天之年,还是厥阴风木在泉之年,这一年在气化、物化上都具有木化的特点,亦即在气候上风气偏胜,在物候上味酸、色青的谷物和果类生长良好,在疾病上肝胆疾的好发等等。“间气为动化”,“动化”,亦即木化或风化。意即厥阴风木作为间气时,根据前述“间气者纪步也”的精神,在它所主的这一段时间内,气候和物候上表现为木化、风化的特点。

13)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少阴司天”,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王冰注:“子午之岁,阳光熠耀,暄暑流行,热之化也。”其意即凡属年支上逢子逢午之年,由于少阴君火司天,所以这一年上半年热气偏胜。“在泉”,即少阴君火在泉之年。“在泉为苦化”,王冰注;“卯酉之岁,火司地气,故物以苦生。”意即凡是年支上逢卯逢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由于少阴君火在泉,所以这一年下半年气候偏热,五味中以偏苦味的食物或药物生长良好。“不司气化”一句,注家多以“君不主运”来作解释,我们认为以五运解释不妥,前已述及。“不司气化”一句,我们理解是因为少阴君火司天或在泉之年,这样的年份上半年与下半年在气候上完全相反,因此不能明确提出这一年的岁气或主岁是什么。因为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但少阴司天,必然是阳明在泉,因此这一年下半年又必然是气候偏凉。反之,少阴君火在泉,又必然是阳明燥金司天,这一年下半年气候偏热而上半年气候却又偏凉。一凉一热,因此不好说这一年是以什么为主,所以原文谓“不司气化”。“居气”,即少阴君火所居之处。“灼”,即烧灼,此处指灼热。“灼化”,即热化或火化。“居气为灼化”,意即少阴君火司天或少阴君火在泉之年,由于这一年“不司气化”,所以在对这一年气候、物候变化作具体分析时,以少阴君火所居之地为准。少阴君火司天,那就是这一年上半年气候偏热。少阴君火在泉,那就是这一年下半年气候偏热,火类谷物生长良好少阴君火在间气上,那么这一间气所属时间内气候偏热,火类谷物生长良好。这就是原文所谓“居气为灼化”的含义,这一理解,虽经反复考虑,终不敢自以为是,提出敬俟高明指正。

14)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太阴司天”,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王冰注,“丑未之年,埃郁矇昧,云雨润湿之化也。”其意即凡属年支上逢丑逢未之年,由于太阴湿土司天,所以这一年上半年湿气偏胜。“在泉”,即太阴湿土在泉之年。“在泉为甘化”,王冰注:“辰戌之岁也,土司地气,故甘化生焉。”意即凡在年支上逢辰逢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由于太阴湿土在泉,所以这一年下半年,气候偏湿,五味中以偏甘味的食物生长良好。“黅”,即黄色。黄为土色,因此“黅化”即土化。“柔”,即阴柔,柔为湿之性。因此,“柔化”,亦即土化。全句意即凡太阴湿土司天或太阴湿土在泉之年,全年在气候上以湿气偏湿为特点,在物候上以味甘、色黄的谷物药物生长良好为特点。如太阴湿土作为间气时,则在所主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物候上表现湿气偏胜的特点。

15)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明化:“少阳司天”,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王冰注:“寅申之岁也,炎光赫烈,燔灼焦然,火之化也。”其意即凡属年支上逢寅逢申之年,由于少阳相火司天,所以这一年上半年火气偏胜。“在泉”,即少阳相火在泉。“在泉为苦化”,王冰注:“巳亥之岁也,火司地气,故苦化先焉。”意即凡在年支上逢巳逢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由于少阳相火在泉,所以这一年下半年气候偏热,五味中以偏苦味的食物生长良好。“丹”,即红色,红为火之色。因此,“丹化”即火化。“明”,即明亮。“明”为火之性,因此,“明化”亦为火化。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或少阳相火在泉之年,全年在气候上均以温热之气偏胜为特点,在物候上以色红味苦的植物生长良好为特点。如少阳相火作为间气时,则在所主的这的段时间内,气候物候变化表现火化明显为特点。

16)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阳明司天”,即阳明燥金已土之年。王冰注:“卯酉之岁,清切高明,雾露萧瑟,燥之化也。”意即凡属年支逢卯逢酉之年,由于阳明燥金司天,所以这一年上半年燥气、凉气偏胜。“在泉”,即阳明燥金在泉。“在泉为辛化”,王冰注:“子午之岁也,金司地气,故辛化先焉。”意即凡在年支上逢子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由于阳明燥金在泉,所以这一年下半年气候偏凉偏燥。五味中以偏于辛味的食物生长良好。“素”,即白色。白为金之色,因此,“素化”,亦

即金化。“清”,即清凉。凉为金之性,因此“清化”亦为金化。全句从字面上来看,意即凡属阳明燥金司天或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全年在气候上均以清凉之气偏胜为特点,在物候上均以白色、辛味谷物等生长良好为特点。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但是本条内容与前条“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基本一样,因为阳明燥金在泉之年,必然就是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少阴君火在泉之年,必然就是阳明燥金司天之年。但前者原文谓:“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后者原文谓:“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前后对照,不好解释。我们认为仍从前者讲解比较合乎实际。本条“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一句,仍以“不司气化,居气为清化”来理解为妥。意即凡属阳明燥金司天或在泉之年,由于这一年不司气化”,所以在对这一年的气候、物候变化作具体分析,以阳明燥金所居之地为准。阳明燥金司天,那就是这一年上半年气候偏凉。阳明燥金在泉,那就是这一年下半年气候偏凉。金类谷物生长良好。阳明燥金在间气上,那么这一间气所属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气候偏凉,金类谷物生长良好。

太阳司天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太阳司天”,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王冰注:“辰戌之岁,严肃峻整,惨慄凝坚,寒之化也。”其意即凡属年支上逢辰逢戌之年,由于太阳寒水司天,所以这一年上半年寒气偏盛。“在泉”,即太阳寒水在泉。王冰注:“丑未之岁,水施地气,故化从咸”。其意即凡属年支上逢丑逢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由于太阳寒水在泉,所以这一年的下半年气候偏寒,五味中以咸味谷物生长良好。“玄”,即黑色。黑为水之色。因此“玄化”即水化。“藏”为水之性,因此“藏化”亦为水化。全句意即凡属太阳寒水司天或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全年在气候上均以寒冷之气偏胜为特点,在物候上以水类谷物生长良好为特点。太阳寒水属于间气主步时,则所属这一段时间,气候、物候上表现为寒化的特点。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

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18)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六化分治”,即前述六气在气候物候上的各种特点。“五味五色所生”,即辛甘酸苦咸五味与青赤黄白黑五色等谷物及药物的产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五臟所宜”,即在此基础上把气候、物候变化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关系联系起来。“盈虚病生之绪”,即疾病虚实寒热产生的原因。全句意即作为医生必须懂得气候变化与物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五味五色产生的原因、它们的作用及其与人体疾病防治上的密切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张介宾注此云:“凡治病者,必求其本,六化是也;必察其形,五色是也;必分其主治,五味是也;必辨其宜否,五臟是也;明此数者,而后知孰为气之盛,孰为气之衰,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端绪,而治之无失矣。”明确指出了深入了解气候物候变化与对关病诊断治疗方面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运气学说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渊源所在。

19)厥阴在泉而酸化先:“厥阴在泉”,即厥阴在泉之年,“酸化”,即木化。从五行概念来说,酸为木之味,酸属于木类。“酸化先”。即属于木类的谷物或药物优先生长或生长情比其他类明显为好。全句意即厥阴在泉之年,属于木类的各动动物、植物生长良好。

20)风行于地,所谓本也;这是解释前句为什么“厥阴在泉而酸化先”。“风行于地”,即下半年风气偏胜,气候偏温。“本”,即六气,此处是指风气。“所谓本也”,就是说由于这年风行于地的原因,即下半年风气偏胜,气候不冷,冬行春令,所以这一年下半年属于木类的动植物生长良好。

21)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本”,即六气。《六元正纪大论》谓:“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天”,即司天之气。此处是指六步主时中之第三步,亦即司天之气所在的位置。“地”,即在泉之气。此处是指六步主时中之第六步,亦即在泉之气所在的位置。“六节”,即六气各有其所属的时间,亦即每节各占四个节气。全句意即六气中的某一气如果在六步中之第三步上,亦即在司天之气所在的位置上,这就是当年的司天之气。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本乎天者,天之气也”。六气中的某一气如果在六步中的第六步上,亦即在在泉之气所在的位置上,这就是当年的在泉之气。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司天在泉之气各管半年,司天之气主管当年上半年的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管当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就全年气候变化来讲。即司天与在泉之气相合。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天地合气”。司天之气主管上半年,上半年分三步,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在泉之气主管下半年,下半年也分三步,即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天地合气”,则全年形成了由初之气到终之气的六步主时。从气候上来说就有了风火湿燥寒的季节气候特点,从物候上来说也就自然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活动现象。因而也就化生了万物。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这几句是对自然气候变化与物候变化关系的总结。

22)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候”,即观察。“气宜”,即六气之所宜。质言之,亦即正带气候变化规律。“失”,即失误错过。“病机”,即发病机转,也就是发病的道理。“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意即作为医生在分析病机时,必须认真从自然环境和季节气候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出发来辨析疾病的病位、病性以及治疗上的选方用药、饮食宜忌等等。要准确及时地弄清楚病机,从而据此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把气候变化和人体疾病密切联系起来,和诊断治疗密切联系起来,和预防疾病密切联系起来。这是中

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也是本篇讨论的重点所在。

【述评】

  本节主要论述了自然气候异常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五色、五味之间的关系以及五色、五味与人体五臟之间的关系,从把自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诊断治疗联系起来,并据此得出“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的结论,这是一段极其重要的论述,它不但明确的指出了自然气候变化与自然界各种物候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明确的指出了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渊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运气学说,从而使中医理论体系能得到进一步的整理和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