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22-06-07 | 阅:  转:  |  分享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解析:1.A2.C第1题,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是因为资源的短缺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此外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遭到了破坏,也加剧了这一矛盾。第2题,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剧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与人类的错误认识有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016·潍坊期末考试)读1960~2009年间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天然径流量及流域内耗水总量(单位:108m3)变化表,完成3~4题。



年代 天然径流量 流域内耗水总量 1960~1969 188.9 138.4 1970~1979 192.5 147.3 1980~1989 185.9 141.6 1990~1999 204.7 162.2 2000~2009 207.6 171.1 3.依据资料,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天然径流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增加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增加有关净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不断增加流域内耗水总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

A. B.

C. D.

4.为缓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大规模实施人工增雨推广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A. B.

C. D.

解析:3.D4.A第3题,表格显示,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天然径流量及流域内耗水总量都呈总体增加趋势,但耗水量增加量更大,即净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不断减少,故对、错。塔里木河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径流量的变化主要与气温增加有关,故错;流域内生产规模和人口增加,导致耗水量增加,故对。第4题,缓解水资源紧张有“开源”“节流”“调配”等措施。选项、分别属于“调配”“节流”措施;目前尚无能力大规模实施人工增雨,大力发展绿洲农业会导致耗水需求增加而加剧水资源短缺,故、错误。

(2016·邯郸质检)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完成5~6题。



5.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A.天然气 B.水能

C.核能 D.其他可再生能源

6.据图,从现在到2035年()

A.煤炭消耗量下降

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

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

D.曲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

解析:5.B6.C第5题,当前就全世界而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第一位,所占比例正在缓慢下降;煤炭占第二位,其所占比例也在下降;目前天然气占第三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前景良好,对应曲线3。核能开发最晚,应该对应曲线6。水能开发比较平稳,对应曲线4。第6题,本题要注意一点,就是比例与消费总量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对能源需求量增加,所以虽然某些能源比例下降,但整体消费量却在增加。故从图中信息状况可知,曲线4(为水能)虽然比例增长不大,但其消耗量在持续增加,C正确。

(2016·河南联考)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年5月13~14日沙尘暴区及其移动路径图,图中实线表示能见度等值线(单位:km),虚线表示沙尘暴的位置和时间。读图回答7~9题。



7.沙尘暴最强时间发生在()

A.13日02时 B.13日08时

C.13日20时 D.14日20时

8.此次沙尘暴移动过程中所经地区的最显著风向是()

A.偏南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9.乌鲁木齐没有受到此次沙尘暴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A.河网稠密 B.植被覆盖率高

C.山地阻挡 D.距沙漠远

解析:7.B8.D9.C第7题,图中显示该区域能见度最小值出现在13日08时,则该时段沙尘暴最强。第8题,图中日期由西向东推移,则沙尘暴移动方向为自西向东;同时能见度等值线也是大致向东弯曲、延伸。说明最显著风向为偏西风。第9题,从图中喀什、和田,以及敦煌等城市可看出,此次沙尘暴主要影响天山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地区,而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麓,受天山阻挡而没有出现沙尘暴天气。

(2014·重庆高考)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11.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解析:10.B11.C第10题,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第11题,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化,库岸滑坡几率增大。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建成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用地之一,它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下图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的扩展情况,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





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km2)

土地利用类型 1973年 2007年 林地 51 26 耕地 50 11 淡水区域 6 5 滩涂 5 3 建设用地 11 97 总面积 123 142

(1)概述该岛1973~2007年建成区的变化特点以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城市建设挤占其他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岛2007年与1973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6分)

(3)判断甲地区的地形类型,说明判断依据。(6分)

(4)分析该城市计划在岛屿上建风力发电站的主要原因。(12分)

解析:第(1)题,建成区面积明显增大,海岸线变得圆滑平直,部分新建城区出现在以前的海洋区域。第(2)题,通过表格逐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岛屿城区扩展过程示意图显示甲地区1973~2007年没有城区出现,曲线图显示300~500m间城区比例始终为0。第(4)题,风电开发除有丰富风能资源外,还需考虑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环境影响等。

答案:(1)建成区面积逐步增大。原因:填海造陆。

(2)林地、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呈减少的趋势。

(3)甲地区多为低矮山地丘陵;从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来看,甲地区海拔多为300~500m,故判断为低矮山地丘陵。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力充足;经济发达,可以承受风力发电的成本;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缺乏,而市场需求量大;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发源于河南省,在江苏省北部注入洪泽湖,大部分经高邮湖流入长江,少部分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淮河全长约1000千米,流域面积为26.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淮河流域图。



(1)在图中补画淮河流域的北部界线。(6分)

(2)试从淮河流域的位置、水系特点、流域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涝灾频发的原因。(12分)

(3)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10分)

解析:第(1)题,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第(2)题,在位置上,淮河流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水系上,支流多,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第(3)题,治理措施一方面要建蓄洪、分洪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同时还要退耕还湖。

答案:(1)画图略。(提示: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具有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降水时间长、强度大的双重性;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农业等活动对植被破坏,加之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3)修建水库;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等。























6页共6页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