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林指月》(文艺鉴赏集)(1)

 徐树爱 2022-06-07 发布于山东

        一卷   2 散文       

泥土的雕像

                         ——记乡土诗人魏东建

   从文联到《三塑人》已经六年了,六年间我看到魏东建在成长。他的成长也验证着我对他的判断和预言。

  他从泥土与乡俗中走来,他的自省善感成就了他的文笔,使他能够妙笔生花,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总有一份清醒一份激情伴随着他。他的视野日益开阔,他的观念更加深邃全息而立体,从文学到文化、经济、社会学理论,他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

  行走在城市街衢,他为自己的真诚而自豪,他是一只幻化人形的“蓝狐”,一微小“豆芥”,却具有高妙哲思静观自我。面对生存价值之尴尬,他不时暴发黑色的幽默、智慧的调侃。他的心,跳荡着农民的心声,闪烁着知识者的良知。

  他的自省延伸为社会批判意识,作为诗人,他看到了城市高楼,为“水泥格子”奔忙的可笑,看到了“友谊淡化成关系”,信息钝化了人们的心灵。他看到了,人的感情的“壳”,认为“破壳”是人xing交流的前提。他看到了“物欲的可笑,贪欲的无聊”,靠惯性活着的可悲。

  这无奈的世界为生存,他不得不隐藏真情。但这真情又由于他的秉性流露于文笔之间。从生活出发,他痛苦地完成着超功利的思想升华与观照,于真诚、纯朴、淡泊的心态中进行着形而上的玄妙哲思。因为那 土地,他拥有了一颗近天籁的心灵。

  他用心生活,“他用力气养活家庭”,用生命供养文字。他在完成文字的同时,也“得到了新生”(《隐忍生命》),“好文学有真情或有启悟天机真理”(《现代童话》),可悲的是庸俗走红,今天的文字站不起来,可悲的是许多写作者并不知道文字的下场,关涉到“一个人的公德心”(《文字的下场》)

  “我一生独行,但精神上我意达四方,情通八极”。魏东建如是说。他崇尚猫的无私,崇尚那沉寂浓雾中敢于吼一声的英雄。他没有抛弃“文字”,尽管父亲对他有文人痼疾之忧虑。他正视人生与文字的勇气源自他独特独立的生命和生命的土地意识。他如安泰一样依恋着大地。

  他的诗歌、散文、杂文、小说及理论文章,皆具浓浓的乡土情味,泥土的味道,坦诚真挚具有大地的重量。纯朴奇拙的语言又具有儒雅的文化意趣和精神底蕴。他发现,土地“不是地狱,而是修行的菩提地”。“走进土地,才发现土地上人们多么伟大!”深切依恋的土地,那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文字的起点,他的文字“是心灵与土地的交流之果”。有对土地的情感,才有他笔下的“大典爷爷”“大典奶奶”,有他的“光顺老爹”。大典爷爷那止渴的“老腔”,让人心灵震憾。大典奶奶临死最记挂的是她的棉花。面对土地他总能发现新意,连小麦也是一生传奇。如果为他立像,也该用泥巴塑造。他几乎就是土地的分有,即形似也神似。

  “我不是诗人,便不象诗人般与麦田守望。我是一颗土粒,在都市漂泊游荡。”“我有湿润与身上的麦香”“我”是“灵犀相通的麦子与农人的默契辉煌。”(《五月麦黄》)

  他笔下的闻韶台,恰恰成了他形象的象征。“一堆土,方方正正,憨憨直直的坐了那里,很古拙的样子”(《沉寂的人》)“常用高傲的近乎白痴的微笑对执日子。”(《温情与决绝》)他褐色的皮肤像沃土,他的形体骨骼恰似兀立的泥墙。

  他以夜行者身份追求着自己的文学梦。在爱情挫折、经济困迥、社会偏见卑睨中他没有沉沦,他始终用太阳初生时艰辛的拼搏,用大树风雨中抗争的精神,去穿越黑暗与冥冥安置的偶然。他希望自己“努力成就通体的光明,映照世界。”希望通过文字,完善人们的精神空间,重建人们的文化人格。他就是这样行其所志,志其所行,执着的让人感动。

  他有他昨天的《红鱼儿》,更有他今天的《守望真情》,他有过去时的尴尬与痛楚,他更有现在进行时的坚韧努力和将来时的愿望、希望与理想。他是鲁北平原上坦荡宽阔的河床。他是一座默默的无名而奇绝的火山,等待着一双慧眼……

                                                                                                            2002213

                                       文章老梅香

                          ——魏东建文学的语言风格

  癸未荷月,王长福先生捎来魏东建的《行走在思想的边缘》文稿,趁晓光月色,我赶快投入校对工作,历时半月总算完成任务,意想不到还写出了这篇文章。校对其实是阅读。是负着使命的学习。揣字度义然后知其稿正误得失。虽然本人对作者比较了解,但他那种思维及语言方式,多有常则之变通,因此对疑点刊误,我是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阅读与校对,唤醒心底的喜怒哀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些拙美的语言,那些自嘲、妙骂与艳遇的心语,那些短小而一波三折的故事,禁不住窃喜的冲动,便推荐给妻子与女儿,共同揣磨其外祖父的模样,欣赏小狗素素、小猫笨笨和昊云的表演。遇到深涩文章,则愁眉苦思,沉默独嚼。我在《泥土的雕塑》一文,由文及人地写了他的泥土本质,这一次则是受了文的感动因人及文了。准确地说,这一次锁定在文章及语言风格的层面上,进行欣赏分析,研究评价。他经常自谦为“拙建”、“拙文”,他却有善发健谈的一面。他的笔下文章比口头来得更好一些,更细致更深刻更奇特更美妙。他的文字生涯。可谓用心写字,字字用心,讲究公德,故能写出不负读者的深章博论奇思妙文。

  抛开对人的理解,评论他的文章也就是评论他的语言、语言方式及思维方式。他的文章也有些俗、硬、涩的成份,总的看来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文风及语言风格,那就是拙、奇、妙、美。语言拙怪生奇,文言的古奥,方言的质朴,传统诗词的灵秀与典雅,亦儒亦佛亦道亦中亦西的文哲底蕴,杂揉一体,使其构思表达扑朔迷离,若稍一走神,可能会误读其微言大义。

  为便于读者明白,我把他的语言风格归结为四气,即古气、土气、秀气、洋气。文言的词汇、句式与节奏,古典而又不太涩,之乎者也又让你感到亲切超脱。带有明快、机智、乐观的色彩。俚语方言原汁原味地保持了乡土风情,象米勒的油画,一读便嗅到泥土乡情的温馨。古气与土气使他的语言具有拙朴之美。古典诗词的熏陶又使拙朴的语言灵秀之气和典雅美质。亦中亦西的文哲或哲文底蕴,明晰的逻辑,玄妙的直觉使他的语言深邃美妙,包含着鲁迅的深沉与悲怆,比鲁迅的语言多了一些乐观机智自由洒脱机敏的文思,语言的自由操作,似乎应归于知识结构而实则归于一个人的天性秉赋。

  其文论、杂文、散文、小说与诗歌,形异神同。娓娓道来,语重心长。长句特长,短句奇短,多有双声叠韵的句子,属随语境而信手创造。长则千载万里,意象繁密,密不透风,短则嘎然而止,灵秀兀立,如禅宗写意,此处无声胜有声。简洁一个字,让你吃惊,长句你憋着一口气读完才能理解其中的语义、节奏和激情。

  从容“看茶的精灵,翻滚于水中,慢慢舒展开,将自己的绿在水中荡开”。紧迫如“焦躁被希冀稀释希冀与无奈较劲。”磊落“行走是态度,也是一种权利。”简洁如“母亲的关爱,满怀慈祥,似流火。”听“火火的唢呐声与红红的爆竹声”,看那“寂寂的目光”、“瘦瘦的土河”。

  有时一句话便历尽人生沧桑,一句话就是一部人生传记,可谓“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人老了,便倒下一个'语境’”。有时一篇故事仿佛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境。活脱脱的意识流,展现的是生活记忆的艰辛。多维复合的意象陈述,是直面人生现实,静观中审美把握、感受、反思、超越,让生活的悲辛化为美丽智慧的文字,于是文字便有了一种人格。

  “不感怀春天,春是无所谓的,只是人的心灵离春却远了”。从容叙述着一种美,美中展现一种真理,由美而善,由善而真。他的文章兼具文学与文论的属性,语言极少浮华与客气。浊人拙作掩不住心灵的细腻与纯真。忠情、友情、亲情、爱情,情感真挚委婉,文论、政论、杂论,论中有英雄大气与果敢,记述生活,张扬人性,指点江山。多年的风雨世事,文章里透出老梅的香味,生出了几分练达。魏东建在努力长成一株乔木,一个公民,一个自觉的知识者。从中,我看到了一个未来。

                                                20038月写于卧石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