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亨利·米勒的另类书话

 置身于宁静 2022-06-07 发布于浙江
         当我看到亨利·米勒的《我一生中的书》时,便特别感兴趣。亨利·米勒,传统观念的反叛者、“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其小说大都通过露骨的性描写和宣泄本能,来冲击时代的荒原,其成名作《北回归线》因此被禁近三十年。这样一位生活放荡、作品挑衅、文风激烈的反主流先锋,也写过“书话”?

  当然,亨利·米勒写的不会是正统的“书话”。他毕生在寻找自我、重建自我,这本介绍自己阅读经历、评说喜欢的作家作品的书,也贯穿了他的理念,具有独特的风格:它“不是一种批评研究”,而是“一种自我考察”。他“对书本身并不怀有敬意”,只“将书视为活生生的体验”,更强调要直接到“生活本身——对生活的直接体验”这一源头去寻求知识和学问。他还说:“我同书的交往,我同其他生活现象或思想现象的关系,我都等同视之。”虽然,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还是要“表示敬意”,但也不无文人的情趣,通过列出所读书目这种“徒劳的工作”来获得“极大的乐趣与满足”,但同时,他更是为了以此回顾自己的思想与性格的成长过程、“生活与著作的发展方向的种种影响”,藉其一贯的彻底坦白、自我剖析,来反映内心世界;而且这种回顾,核心是向前的,用他引用的一句话说就是:“真正的怀旧应该始终是创造性的,并且应该创造出一件更好的新事物。”所有这些,都与我的想法契合,只除了最后这一点,是我所欣赏却未能做到的。

  英国一位作家、藏书家柯林·威尔逊受亨利·米勒的影响,也写了一本同名作品《我生命中的书》(英文原名均为TheBooksinMy Life)。两书体裁近似,写法相类:都是书话体的个人生命成长史,或者说是带有浓重自传色彩的书话散文。更妙的是,柯林·威尔逊也像亨利·米勒一样,并非我们惯常定义的作品优雅的“书人”:他的著述范围包括存在主义、犯罪学、超自然现象、心理学等。

  读书应该与生命切实相连,因此,“书话”、“书人”不应仅限于书斋的风花雪月——甚至,本来就不该有规范和局限。亨利·米勒、柯林·威尔逊这样的“书话”,我觉得就很有趣。

  亨利·米勒在《我一生中的书》中说,他自我考察的结果是:“一个人应该书越读越少,而不是越读越多。”此人读书用减法,而生活用加法,于前者踢脱,于后者精进,确非俗子。只是,人到中年的我,只对前者有同感,却无力效法后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