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哟喂哟】《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的赞赏和分享!

孙世安主演焦母成经典角色

  1990年,剧作人胡应明斗胆将曹禺1937年写的名著《原野》、改编成大型荆州花鼓现代戏,戏名《原野》。

  同年10月赴京参加祝曹禺从事戏剧活动65周年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和首都各界的好评。

  贺敬之同志看荆州花鼓戏《原野》后谈到:“这是最能让我接受的一个!”

  1996年,胡应明对《原野》“脚本”进行了重大修改,为与话剧《原野》的区别,定名为《原野情仇》。经反复打磨后,于年底晋京为首都人民及全国文代会演出。

  浓化的情、诗化的美。荆州花鼓戏《原野情仇》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无论是改编的剧本,还是舞台艺术,都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尤其得到了广大农村观众的喜爱。演出获得优秀演出奖,优秀导演奖,剧本奖,舞美奖,音乐奖等殊誉。

  焦母可以说是剧中一个反派角色,是个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的代言人,同样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她对金子的恨,源于对自己儿子大星的爱。然而对大星的爱,却又是一种扭曲的、变态的,因此,她的命运注定只能是悲剧。所以,她与金子个性格相反的两个人,即一个充满生命力,一个充满晦涩。

  一个叫仇虎的汉子从原野走来,他胸中燃烧着仇恨,要为死去的爹和妹子报仇。《原野》的主题是仇恨,恨那个恶霸,想报仇。

  荆州花鼓戏《原野情仇》,孙世安饰焦母,一个狠毒霸道、鬼魅般的瞎眼老太婆。

  焦阎王家害死了仇虎的父,强娶了仇家订下的媳妇。十年后,仇虎从大牢中逃回,欲报杀父之仇。然而,焦阎王早已死去,旧日的情人花金子已成为阎王儿子焦大星的媳妇。

  两人相见后,爱情之火照亮了他们的生命。金子瞒住阎王婆悄悄收留了仇虎,他们决心一起离开这个坟墓一样的地方。但同时,仇虎仍怀着彻骨的复仇之心,就是让焦家断子绝孙,让焦家瞎眼老太婆留世上活受罪。

  仇虎欲拿阎王的儿子大星开刀。面对善良内向的大星,仇虎迟迟难以动手;而看似懦弱,心灵不设防的大星却出人意料地举起了刀刃,二人拔刀相向。

  仇虎在最后的冲突中发出了“冤仇尽处是悲切”的痛哭:“阎王,你怎么死了,为什么不等我回来?”

  于是,他杀了焦阎王的儿子焦大星。而焦母,这个一生作恶多端的女人为了杀仇虎,而误杀了自己的孙子小星子。

  她哭嚎着:“仇虎,就是到阴曹地府,我也要跟着你”。

  仇虎和金子逃进了森林,焦母叫来侦缉队追缴他们。仇虎这个肉体和灵魂都被束缚的可怜人,被地狱鬼神的幻影所折磨。

  他把他的希望、他的爱、他的生命都交给了花金子,他对金子说:“有了你就有了我,有了孩子就有了我们,生下他吧,他就是天,他就是地”。

  金子逃出去了。仇虎企图突围,却被子弹击中,痛苦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戏中的瞎子婆焦母是孙世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一个角色。焦母的性格很立体,虽然是一个反面角色,既有凶险和狠毒的一面,也有人性的一面。说她坏,她没干什么大恶事,说她好,她又处处把人往死里逼。她老谋深算,精于算计,是权威,作为一个老女人,她又有身为女人短视,左右摇摆,感情用事的局限性。

  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说:“孙世安的表演太出色了!”

  文华奖是专业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奖。孙世安在《原野情仇》表演中,以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凭借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以及深厚的功底,将焦母这一角色演的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并因此荣奖主演一等奖、第八届中国文华表演奖。正因为孙世安饰演的“焦母”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她成为江汉平原妇孺皆知的荆州花鼓戏明星。

  旦角、青衣孙世安,自入行梨园起,在出演的花鼓戏中,塑造的形象多是正面人物,比如《秦香莲》的秦香莲、《李三娘的》李三娘、《家庭公案》的李大妈、《拦花轿》的周大妈等。然而成功饰演瞎婆婆焦母后,由于角色尖酸刻薄、阴狠毒辣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人们甚至忘记了她曾经所演剧目中其他角色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孙世安饰演的焦母角色,已成为荆州花鼓戏经典传奇。

“老旦王牌”谈老旦表演艺术

  在荆州花鼓戏表演这一行,能够赢得同行和观众褒奖的人并不多,可70岁的老旦名家孙世安算是一个。她把老旦行当演绎得完整无缺,被观众誉为荆州花鼓戏“老旦王牌”。

  去年,孙老师带省戏校学员到剧团实习,茶饭之余,我与孙老师聊天,从艺术角度,谈起她表演老旦角色话题。不懂表演艺术的我,讨好地对她说:“我看过好多出老师所表演老旦戏的视频,如《血冤》、《秦香莲》、《寻儿记》、《寒窑摸包》、《原野情仇》等。老师的表演其身段优美、扮相惊艳、嗓音悦耳、韵味十足。”当我还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孙老师却瞪了我一眼,用祈使句回答了我一句:“是这样的吗?”由于老师的话有些不太中听,于是,我也没往下说,就不好意思地走了。

  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好多天,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明明说的是好话,却被孙老师直截了当的拒绝!也许是我对花鼓戏艺术存在一种偏见,也许她是一位“老戏骨”,在我面前摆谱,懒得理我,对牛弹琴。

  一天,恰逢指导老师们在为学员赶排《杀狗惊妻》等几出折子戏的时候,孙老师叫我到排演室去,为学员们照几张排演时的相片。趁学员们歇息之时,孙老师把我和扮演《杀狗惊妻》剧中曹母的学员叫在一起,结合排演此剧中,“有孝子而无孝媳”、“曹庄的娘”人物形象塑造,给我们谈起老旦的艺术表演技巧来。

  《杀狗惊妻》剧情:楚大夫曹庄孝母,弃官归养。其母因曹外出斫樵,催曹妻焦氏做饼充饥,焦氏不愿,以干饼予之,损母牙;再以面汤戏之,母怨,焦氏怒以喂犬。母严辞规劝,焦氏反加打骂。曹庄归,夫妻争吵失和,曹庄怒欲杀之。焦氏逃,曹遂杀狗以警戒。焦氏惧,紧急中,慈母代媳求恕,一家和好。

  老旦扮演的当然是年老妇女,其中有太后,命妇,贵夫人,乳娘,贫婆,丐妇等不同身份的人物。《杀狗惊妻》中,曹庄辞官以打柴度日,可见他家生活的贫困。曹母是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太太,生活在最底层的家境中,曹母的妆扮当属贫婆的老旦角色。本色脸、淡描眉、白发鬏、素白裙……孙老师说。

  孙老师接着说:老旦、老旦,首先是“老”,其次是“旦”。像曹母这样的老旦角色,一个皓首苍颜、佝偻携杖的老太太,讲灵醒可能她会做的到,你叫她打扮得花枝招展,油光水滑、红光满面、精神健旺的,那她不成了“老妖婆”。所以,曹母的形象绝不是有的人说的是“身段优美、扮相惊艳”,如果是这样的话,她不就成了花旦。当然,离开了现实的生活基础的人物妆扮,观众也不会买账。

  孙老师的这席话明显是针对我这个“杨绊”、前些日子说的“褒奖”她的话而言的。我在一旁默默无语的听着,总认为孙老师讲的不无道理。

  老旦曹母的念唱该不该“嗓音悦耳、韵味十足?”看来孙老师又是把我“踢”了一脚。她冲我一笑后,给我们剖析起老旦的音色特点来。“人见白头喜,我见白头恨;恼恨白头人,为何不短命”。曹母在儿媳焦氏“搁”不得她,温饱不济,哪来的底气十足?那么说,曹母念唱应该是衰音,即富有内涵的低吟,感受出曹母遭孽的韵味。不能像《秦香莲》中,[见银两不由人两珠泪浸]的唱段,用高亮嗓音的唱法,唱得声嘶力竭,神号鬼哭。

  孙老师最后对我们讲道:戏曲的表演是与符合剧情的人物分不开的,舞台上是人物在演绎的故事,所以塑造人物很重要,怎么塑造好人物,首先得有生活,得符合生活。演老旦,就得观察老人的言行举止。将演技与角色的个性合二为一,做到从形似到神似。

  孙老师从16到70岁,一生演过许多戏,但演老旦具有厚实的功底,塑造人物也非常完美。退休的她,把培养新人也当作是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她弟子的印象中,师父从没说过:“你这个地方演得不像我”这类话!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孙老师的艺术生涯能够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肯定,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和学习,其敬业精神也值得尊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把传统戏曲发扬光大。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在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的带动下,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对数字化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打从2017年8月24日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孙世安项目启动以来,70多岁的孙世安,就像衔泥垒巢、不落脚的燕子一样,轻舞飞扬、忙个不停。同事开玩笑地说她是“戏疯子”。可她却说:“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人笑我痴迷,而我幸其事。”

  以人物专题片的方式,讲述传承人的故事。由湖北微观视界录制团队正在制作的口述片、传承教学片、项目实践片、综述片等作品,浓缩了荆州花鼓戏传承人孙世安艺海生涯的精华。从专家角度来采录孙世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50多年、挚爱花鼓戏的艺术价值。见人见物见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旨在积累种源和吸取经验,载入湖北省非遗数据库。

  “十里香风吹不断,万株晴雪绽梨花。”荆州花鼓戏是盛开在江汉平原沃土上一枝绚丽的奇葩,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魅力。孙世安踏石留印,耕耘不辍,只为那一抹幽香;忠诚坚守,矢志传承,只为留住花鼓戏艺术精华。

  利用互联网,给非遗传承人“立传”,实则是让民众了解非遗,让非遗走进生活;让更多人领略荆州花鼓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荆州花鼓戏薪火相传、“活”在当代。

  按照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项目工作要求,孙世安项目拍摄内容共分为三大块,分别是口述片、传承教学片和综述片。口述史访谈,应包括对她口述进行科学记录,对其家人、亲戚、师徒、同事、戏迷等进行访谈,重点关注孙世安的艺术人生经历、个人唱腔、动作、身形风格特色、技巧经验,奉献精神及其背后的民俗背景、文化生态等事项。

  “她不止是我们的妈妈,更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女儿、女婿请假从香港赶到录制现场,讲述着妈妈与花鼓戏情缘的故事。并表示一如既往地支持妈妈的演艺事业,让那声声“哟喂哟”旋律,永远活跃在人生舞台上。

  被观众和媒体誉为荆州花鼓戏“老旦王牌”的孙世安,在她演艺生涯巅峰时期,就开始甘为人梯,把机会让给年轻有为的演员。剧院国家二级演员马红丽,在讲述师傅孙世安将“秦香莲”扮演者让给她时,感恩地说道:“我的成功离不开孙世安老师的谆谆教导,从内心万分感谢她对自己的无私关爱!”

  孙世安用责任和爱心为花鼓戏艺术的传承努力着。2000年至2005年,潜江与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花鼓戏后备人才培养定向班,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孙世安被派去进行专业教学,现工作于剧院的优秀演员吴珍珍,就是其中一员。当她面对录制团队摄影镜头,讲述师傅孙世安从精神上鼓励,在表演上耐心指导的关爱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孙世安的“忠实粉丝”黄博士,被孙老师敬业精神所感动,从上海飞到武汉,特地带回孙老师喜爱吃的糕点,作为礼物表达心意。并全力配合录制团队,按要求完成访谈任务。

  国家一级编曲、湖北省舞台艺术特聘专家杨礼福,针对孙世安所表演过的剧目,后期制成经典唱段影像传承教学片,向录制团队提出了积极地沟通和建议。

  孙世安曾多次从潜江赶赴武汉,亲临录制现场,仅口述记录的讲述就达15个小时。为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孙世安四处邀请亲友、同事、戏迷进行外围采访拍摄,并分期分批地陪同接待。

  孙世安常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意义深远!我是代表荆州花鼓戏同仁而来,深感责任是那样的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就要尽心尽责去做好这项记录工作,接力荆州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孙世安记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为赶排录制《血冤》、《拦花轿》、《香魂恨》、《秦香莲》、《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等荆州花鼓戏经典唱段。她白天到戏台和演员们斗台词、练排演,一直是站着,一天下来,嗓子时常嘶哑,脚腿浮肿、腰酸背痛,疲惫不堪,她也毫无怨言。晚上躺在床上背第二天台词到深夜,就连睡觉说梦话都在背台词中惊醒。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个视花鼓戏如命的人,在她心里也许永远是艺无止境、戏比天大吧!夕阳里,荡漾着孙世安可爱的笑脸,余辉中,她踏上新的征程,砥砺再前行,荆州花鼓戏史册上将记载下她辉煌的篇章。

希望所有的新人都能超过我

  11月6日中午,有戏迷和学生请我吃饭,恰巧女儿回家没来得及做饭,我要她同去。她回答说:不去!因为你们吃饭后,话多得说个没完。我上班也累,想中午在家休息一会。

  看她眼都睁不开样子,我好声好气地说:吃完了你回来再睡。于是,执意要她去!她只好无奈地一同前往。

  随行的三女一男中,除女儿外,其余的都是对花鼓小戏有些造诣的新生力量。

  难得相会的饭局中,他们不停地提问起花鼓戏角色表演、形体、唱腔、走台步等基本功的练习。只要我谈及到花鼓戏的演出技艺,他们浑身像打鸡血似的来劲!他们手舞足蹈的随我比划着,如有学生动作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事必躬亲地立马去纠正,给他们讲解、做些示范动作,教他们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怎样去念白、演唱和走步。

  我讲得绘声绘色,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在模拟训练中,他们完全把餐厅当成了练功房,我不厌其烦地教他们怎么练习走台步,告诉他们走台步的诀窍就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的道理。

  戏曲的精彩逗得餐厅服务人员笑声不断,就连我想睡觉的女儿毫无倦意,也跟着眉飞色舞起来,非常得意兴奋,瞌睡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我想:这就是花鼓戏具有的动人心魄,千古不衰的艺术魄力!

  荆州花鼓戏文化积淀丰厚,及时抢救和传承这笔宝贵财富,是每个花鼓人的使命和义务,数百年几十代老艺术家创造的精湛表演艺术绝不能在我们手中消亡。我16岁进剧团,主工青衣、老旦,一辈子都在演戏,从没有离开过舞台,对花鼓戏有着深厚感情。年轻时,我唱遍江汉平原,几乎妇孺皆知孙世安这个名字。让我最难忘的是,当年怀着我女儿时,还挺着大肚子走南闯北在演戏。每当回忆起那心酸岁月,不觉黯然泪下!虽然我现在退休了,已年过七旬,但我要把花鼓戏精髓更辉煌地传承和发扬。

  只要你喜欢学,我就愿意教;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教下去的!传帮带新人,这是我的责任,希望所有的新人都能超过我。(根据口述整理)


荆州花鼓戏《寒窑摸包》孙世安


孙世安国家级传承人申报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