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思乡远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可以继续免费查看本平台历史消息了。谢谢您点击“在看”和分享! 三伏潭夏家埠头,位于通顺河畔,依堤畔水,偎林靠田。明末,夏姓人家从江西迁沔聚居,又为远近闻名的停泊渔船、货物集散埠头,几户夏氏家族在此创业,带来货运兴盛,后形成小集镇,得名:夏家埠头。随着人们须臾不离“埠头”的渐止隐没,而改名为今天的夏市。 养在深闺人未识。夏家埠头是一条具有明清古代风格的建筑商贸老街,东西长近百米,呈龙形头西尾东仰卧在通顺河堤上。狭窄街道用青石板铺砌,脚步在繁华的街道走过,时光在清幽的青石板上流淌。 实际上,是先因埠头的货运兴盛,才带来了夏氏家族滚滚财源,于是不断兴建房屋,才有了保存至今的夏市老街。水运埠头的商业街,马蹄起落,人声杂沓,于吃住玩乐于一体,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 通顺河水年复一年的流淌着,轮回迁变,物事人非。年龄大的夏市人都会记得,改革开放前的夏市老街,走集体化道路,老街并入为生产队,属夏市公社东风大队。昔日市井风情虽已繁华不再,陆地交通的发展,那曾经的迎来送往的埠头,也成了人们的挑水、浣衣的地方。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热闹过一时。供销社保障供应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品之外,夏市也创立了许多社办厂和事业单位。有中小学、卫生院、食品所、粮所、采购站、搬运站、铁铺、理发店、酒厂、油厂、皮革社、棉匠铺、木器店、竹器社、服装厂、砖瓦厂、修配厂等。可谓是“百工之乡”。 旧时人们所的日常用品,大至晒簟围子,小至筛子簸箕,都为竹器制品。夏市历来以盛产竹器,竹器行业繁盛,吸引八方客商前来进货。因此,夏市竹器无论从产量到质量都是闻名遐尔。农闲时节,从事竹器加工的从业人员居多,竹篾编织手艺在家族内代代相传。 五十年代中期,“一化三改造”以后,夏市街上有了竹器社,实为由街道手艺人组成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则叫竹器厂。所谓乡镇企业,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乡镇而办起来的企业,所有制性质是集体的。在公社化年代,夏市竹器厂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夏市竹器厂生产的竹制品用途广泛,既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斗笠、竹椅、竹凳、竹床、竹席、摇窝、鸡笼、筲箕、竹篮、竹筛、竹梯、竹筷、竹扫帚等,又有农渔民用的各种器具,如扁担、锄头把、连枷把、箢箕、箩筐、船篙、鱼篓、牛笼嘴这些。 在当地,人们习惯把制作粗大物件的匠人为竹匠,而把用细竹篾编制各种器物的叫篾匠。竹匠用的多为粗大的楠竹;篾匠用的一般是较细的毛竹。 夏市竹器厂所用的竹子,如楠竹,多是从湖南运来,毛竹、水竹多为本地产出。把运来的竹子浸泡在水里。要用时,竹篾匠根据竹子表面的油绿、粉青、黄绿等不同的颜色,来鉴别竹子的生长年龄,结合竹制品的性能特点,来挑选竹子。 一般而言,斗笠、凉席,选用水竹制作;晒簟用篾要宽而平,选用质地坚硬的楠竹制作;箩筐口用纸篾绲边;箢箕、背篓硬实,选毛竹编织…… 竹器厂的竹匠举起乜刀,又粗又长的楠竹被锯断、劈开,制作各类竹制品。那些弯曲变形的竹子,放在火堆上烘烤得“吱吱嘎嘎”响,弯出连枷把等农具或各式各样的渔具。篾匠用削得薄薄的黄篾或青篾,编制出日常生活用品。细篾斗笠是夏市竹器厂一绝。 斗笠,遮阳避雨。烈日炎炎,大雨倾盆都离不开它。斗笠分细篾和粗篾两种。 细篾斗笠,是篾匠用窝竹劈出来的青篾,用刀口刮得光滑柔软,套在木制的斗笠模具上,从斗笠顶开始往下分别编成两个倒立的漏斗形,再两块合拢,中间铺上好看的花洋布,然后用纸篾绞边,一个斗笠就基本成形。用细铜丝盘一个尖盖,扣在斗笠尖上,斗笠金闪闪的,既好看,又可以防摔,不损坏斗笠尖。还有的在斗笠帽顶里放一小镜子,劳动之余,可以照照脸。目数越多,斗笠质量越好。把斗笠从篾匠铺买回后,配上帽托子,用白桐油在烈日下油了晒,晒了油,斗笠面像玻璃镜子一样亮。有的还用五彩笔画上花纹。细篾斗笠只是晴天遮阳,不让雨淋。在很多地方,细篾斗笠也是姑娘出嫁要备的一项嫁妆。 粗篾斗笠用的是黄篾。所谓黄篾,就是窝竹皮下面的部分。编制粗篾斗笠,工序要比编制细篾斗笠粗糙得多,不需要模具,只是编一帽窝和延伸一圆形大帽沿,夹层中间放的是春笋剥落后的枯叶。这是雨天戴的“蓼叶子”斗笠,多与蓑衣配套。 一个好的篾匠必须具备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这些样样通晓,件件扎实。剖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砍的扁担,上肩轻松,刚韧恰当;编的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手艺是个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练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政策的放宽,夏市竹器厂由集体为个人承包经营,原单位周师傅成为了竹器厂私营老板,当时,正是乡镇企业的“春天”,土地承包制分田到户,农民添置竹制品农具和用具众争相购。刚开始的几年,周师傅的生意还算红火。 夏市及周边地区的端午节,做女婿的都要给岳父母及嫡系亲属送节礼,俗称“送端阳”,用以孝敬长辈。在嫁出的女儿在第一个端午节,女婿给岳父母送端阳时,做父母的要给女儿打发凉席、竹床、细篾斗笠等。 竹床是夏天用来乘凉的,睡着比木床凉快。竹床,长方形,长约二米,宽不到一米,有四只脚,脚与脚之间,经火烧育弯后用竹销连住,结实美观。新竹床颜色由青白色渐变成枣红,光荡养背,格外惬意。周师傅的竹床做得好,每当端午节,生产的竹床供不应求。制作竹床时,周师傅先把粗楠竹截段,加工成竹床的骨架和面层,然后组装,经刨光,一张竹床就做好了。 周师傅除卖竹床,还带卖蒲扇。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竹制品为现代制品所代替,竹篾匠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 乜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一辈子与竹子打交道的周师傅,从来没想过舍弃这门老手艺。承包的竹器厂倒闭后,仍靠穿几把连枷牌子、卖几把竹扫帚以维持生活。如今,夏市传统的竹器工艺,已彻底成为过眼云烟。 一根根竹子,一条条竹篾,形成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工艺文化。竹子味道的筷子,让人难舍难离!但愿三伏潭镇在文旅资源的融合中,把夏市竹器等传统手工艺,列入人文风情打造的清单。 著名歌唱家蒋桂英首唱《幸福歌》于20世纪50年代末 《幸福歌》是湖北天门民歌,这首歌曲地方色彩浓郁,给人无穷的遐想,好像现在幸福生活说不完,道不尽。 60年代初,这首《幸福歌》三次进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毛主席听了后连声称赞。此后,歌曲与歌者一并扬名于世。 这首歌生动、优美,深受群众喜爱,多年来成为湖北农村经常传唱的民歌之一,该民歌也被选入“湖北省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并成为全国几代歌唱家的保留曲目。 (合)太阳(哎)一出(哎)笑(哇)呵呵哎, 开口就唱幸(那)福歌(哇)。 天上的星星千(那)万颗,村里喜事比星多。 呀嗬伊嗬,呀嗬伊嗬,呀嗬伊嗬嗬。 (女)太阳(哎)一出(哎)笑(哇)呵呵哎, 人人唱的幸(那)福歌(哇)。 娃娃年小学(那)着唱,婆婆无牙也唱歌。 呀嗬伊嗬,呀嗬伊嗬,呀嗬伊嗬嗬。 (男)太阳(哎)当顶(哎)笑(哇)呵呵哎, 村里粮食收(那)得多(哇)。 天天吃的白(那)米饭,谷子堆得如山坡。 呀嗬伊嗬,呀嗬伊嗬,呀嗬伊嗬嗬。 (合)太阳(哎)落土(哎)又(哇)落坡(哎), 收工也要唱(那)山歌(哇)。 唱得河水上(那)山岭,唱得金谷接云朵。 呀嗬伊嗬,呀嗬伊嗬,呀嗬伊嗬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