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印度的“至暗时刻”

 巴瓦玛依图书馆 2022-06-07 发布于云南

恐惧,是一种病毒...... 

图片

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在灾难和灾难之间,我们需要认识我们的真实处境。

文/(法)奕夫Yves

纳拉辛哈-拉奥(Narasimha Rao)是最具有声望的印度占星师之一。古老的韦达占星术基于对行星排列位置的解读,结合特定的时间点,推演出星相对个人以及群体的影响。拉奥先生的解读大多十分精确。去年新冠疫情之始,他已做出了分析,预测了疫情的传播走向以及受冲击最大的人群。他的分析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他居住在美国,所以一直对印度的情况没有表示特别的关注,而且当时大部分人都乐观地以为印度已经采取了妥当的行动和措施,新冠病毒不可能在印度大肆传播。

但是,最近第二波新冠疫情突然来袭,猛击印度,于是他又做了一次星相解读。他说,现在印度已经进入了罗睺星(Rahu,一个不吉祥的黑暗星),第二波新冠病毒将给这个国家带来很大的破坏,直至5月7日。从5月7日到5月14日期间,感染病例将会大幅降低,此波来袭将会得到逐步缓解,直到6月24日左右基本结束。他说,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病毒依然会与人类共存,但是规模较小,容易得到控制,因为届时大家的防护措施也会做得更好。如果他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再过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了。无论如何,这算是来自预言家们的一则好消息吧。

图片

每个人都喜欢好消息,尤其当这样的消息来自于某领域的专家。我们不喜欢的是一些媒体的做法——为了博人眼球,飙升阅读量,赚取大量金钱,对坏消息津津乐道,甚至炮制得耸人听闻。举例而言,中国在今年发布了一则消息,说中国已经做到了整体脱贫。这本是值得庆贺的好消息,但外媒却更喜欢把注意力专门放在中国国内的一些其它社会事件上,以达到黑化的效果。

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也有类似的现象。我已经在印度滞留了十几个月,每一天我都在关注着外面发生的事情。每天我都在等待着可以回家的信号—— 回到我可爱的中国的家,重新恢复我在去年1月来印度前的正常生活。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有几件事情都是我每天必做的:瑜伽修习、冥想、阅读经典、写作、讲课,以及帮助和关心我的学生。而当我的行动被限制之后,这几件事就做得更多了。但我没有活在云端里,依然面对现实,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人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会采取某种反应,或者说其实他们对听什么看什么是会有选择性倾向的。作为观察者,我有时觉得很有意思。尽管我在前面说人人都喜欢好消息,但实际的情况却往往相反——人们会对诸如悲剧、灾难和自然灾害等消息来回咀嚼,甚至不由自主地去传播恐慌。这也算是心理上一种不知不觉的嗜好吧。总之,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发现哪个电台,哪个新闻频道, 哪家报纸或者社交媒体只对播报好消息感兴趣的。如果世上的所有人都非常平安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太单调乏味了呢?远远不如负面信息能带来的兴奋感吧。

图片

昨天,我看到一则印度新闻报导说某地区在24小时内没有新增病例的报道。接着,我移到了下一条消息:“救援物资抵达印度,但感染病例依然居高不下”;接着是下一条信息,上面骇然写着:“ 人人都挣扎在生死线上。”当然,美国媒体是不甘寂寞的,大写的粗体字扑面而来:“6亿印度人感染新冠病毒!”

与此同时,我打开窗户,不远处的小店照常在售卖水果、蔬菜和鲜花;人们依然唱着歌在路上经过;农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田野里的稻谷金灿灿的等着收割;而丰硕的芒果季即将来临。那么到底哪一个是事实呢?恐怕这个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图片

我们如何理解不同的事件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呢?我们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失去了至亲的家庭所造成冲击呢?而在此期间,一些毫无根据的消息给人们施加的恐慌和困惑,又将如何衡量和评判呢?

占星不一定总是万无一失的。生死攸关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星盘解读。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实际的解决方案,换言之,人们关心的是生存与否的问题。此时此刻,欢乐已是一种奢侈品。现在,氧气瓶的争夺战要比疫苗战要激烈得多。

科学家们说:这种疫苗好过那种疫苗;那种疫苗的生产未遵循合法程序;这家的疫苗保护期很短;如果你不注射疫苗,那基本上就是凶多吉少……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却在分秒必争地大力推广他们的抗疫配方。中医和阿育韦达医学自然疗法强调人们加强自身免疫功能,很多人采用了这些自然疗法,也收到积极的效果,拯救了很多生命。还有的人则在柜台上推荐价格低廉的药片,说几天内就能彻底赶跑新冠病毒。

今年以来,大城市成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最大受害者。印度过于自信了,同时也耐心不够,忙不迭地投入各种各样的节日庆典,接着就是结婚季,朝圣季,而更糟糕的是选举。每一种活动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热情高涨的人们,忘记了社交距离,忘记了防护口罩。大多数参与者都没有注射疫苗,于是病毒就想:“这是制造风暴的最佳时机。”

图片

Holi 洒红节

图片

Kumbamela 大壶节

关于此事,我认同中国网民的一些留言,其中有人说道:“中国人是最重视春节的,但是今年的春节政府却不鼓励出行,于是大家便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为了全国人民的安全。”有人评论说:死亡对印度人而言就是走向下一世的垫脚石,所以没有必要悲伤。印度人已经学习了《博伽梵歌》的教导,这是印度有关灵性智慧的最神圣的经典。

但是同样是在《博伽梵歌》中,Krishna也强调了履行责任的重要性,以及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自己可以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中国人”,因为自去年以来,除了购买蔬菜和水果之外,我几乎是足不出户。我很清晰地认识到我不是这个肉体,不是这具短暂的皮囊;而死亡之后,我也将进入一个新的身体。但是我还没有愚蠢到可以去忽略这个珍贵的礼物的时候。我不会忽视这个珍贵的人体生命,尤其是当它不仅能帮助我自己在灵性上得到成长,同时还能够帮助到他人的时候。

也许印度人真的是太虔诚了,他们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躯体概念。但是当我看到人们在拼命地争抢着氧气,或者在为去世的亲人而悲痛欲绝的时候,我也知道,他们其实还是非常眷恋生命的。同样是这些人,他们自小接受宗教方面的教育,他们会天天去庙宇祈祷,他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去聆听圣人的演讲。但当他们去参加一个政治聚会或者拥入体育馆看板球比赛的时候,也会把所有的一切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图片

大选投票日

很多人说生命是一场游戏,若是分析一下人们对于灾难的解读,那可就得长篇大论了。在灾难中留下来的幸存者并不意味着他们会一直这样健康下去。事实上,死亡随时在发生。在疫情期间,很多被视为因新冠而亡的病例,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有很多人是因为癌症、糖尿病、药物疾病、肥胖症、抑郁症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的。在病毒感染者当中,恢复健康的依然是绝大多数。难道现在所有的死亡病因都成了新冠病毒了吗?这符合逻辑吗?

人们是否已经忘记了,每年都有七千万未出生的孩子胎死腹中,而动物也以数亿万计在屠宰场中被夺走性命。我们是否把这些也视为灾难了呢?我们是否也会为此而感到悲伤?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的心中缺乏对所有生命的尊重,究其原因,也许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混乱的管理和生活方式,失衡的价值观,或者社会影响力的误导。如果有人命悬一线,只差一点氧气,但是氧气瓶的价格却是平常的10倍高,那不是怜悯,那是贪婪!我们既然在进食、喝水、呼吸、活着,就应当明白活着的意义是去爱,而爱就意味着没有伤害、没有嫉妒、没有恶意。

图片

就像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所有其他的瘟疫一样,新冠病毒也加入了它们的行列,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直到下一种病毒横空出世。在灾难与灾难之间,我们人类依然要明白的是:在大自然的眼中,我们只是沧海一粟;而在我们的创造者的眼中,我们却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个人的本性中都有圣洁的品质,而我们应当让它们得到彰显,这样我们才能够情同手足、天下一家,因为不管身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我们都同样拥有生存和爱的潜力。当灾难、焚尸和人们争抢氧气这些爆炸性消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就创造了一个个地狱的景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象在天堂的云端中俯瞰一切那样居高临下、事不关己。据说,人类如果不懂得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那么历史必定会再次重演。我们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而且地球居民命运相连。

去年,当遍布全球的封锁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母亲又恢复了勃勃的生机,美得让人难以置信。海洋变得清澈了,天空变得更湛蓝了,动物们在自由地奔跑、徜徉,晶莹透亮的河水潺潺而过,而此时的人类就像是做了坏事的淘气包那样被关了禁闭。但请别误会,同样的事完全有可能再次发生,如果我们还不能彻悟。这就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区别。人类具有思考的能力,可以为自己的行动负责,人类的行为应当以自我觉悟为唯一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应当尽可能减少索取,尽可能多地回报于大自然,这才叫慈悲。

图片

疫情封锁期间的恒河

媒体想怎么传播恐慌是他们的事,但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关注。五一假期即将到来,祝大家节日快乐!这也是中国人拭目以待了很久的假期。给自己的身心一个放松的机会,远离媒体、互联网和高速生活的压力,好好地歇息,养精蓄锐,然后去寻找你本该归属的灵性空间。

同时,让我们为印度和世界各地正在承受痛苦的人们祈祷,愿他们平安,愿希望的曙光尽早洒满天际!

开卷有益,感谢您的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小介:

奕夫;生于巴黎,修学印度,今以中国为家;素食文化、瑜伽哲学导师;行走天下,分享“生活中的哲学、哲学中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