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什么...... 无论身处何境,支撑你的那股力量永远是母爱。那种爱在儿子的心里自然而然地长大,就如同母亲的乳汁让宝宝的骨骼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有力量。 文/(法)奕夫Yves 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联想到一个问题:从出生到成年的人生历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多少印记。关系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不同,也决定了这些痕迹的深浅和模样。而我们,在这一生中也可以做出自身的选择:是对这样的关系小心呵护,使之绽放,还是漠然置之,任其凋零。 然而,无论面对的是谁,无论这种关系的意义有多么重大,潜意识里,我们还是会延续我们在童年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模式,与之共处。换言之,童年的烙印会伴随我们一生,并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各个方面。对于某些人来说,童年的记忆难以忘怀;对另一些人而言,则是不堪回首的痛苦,因为——爱的缺席。 每天,我们都在书写自己的生活故事。在这本独一无二的书中,我们介绍自己的主人公,叙述自己的生存战役,描绘我们渺茫的希望、深深的困惑和绝望的时刻,当然也有那些不可复制的幸福时光。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的亏欠,因为这一切仿佛是理所应当的——无论如何,它们永远不会自行消失。比方说,太阳、月亮、河流,我们欠下了多少恩情?还有,让我们自然呼吸的空气,给我们提供了食物的土地和创造了云和雨的海洋。再有,曾经牺牲了一切、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知识和舒适环境的前人,我们亏欠了他们多少恩情?最后,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我们又欠下了多少? 如今的中国,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大谈物质上的成功故事,财富上的成功案例,还有跻身于各种意趣相投的朋友圈的方法。很多人满足于自己的心想事成,并憧憬着不可限量的未来。然而,在这些光环下面,也有人依然在心中隐藏着深深的伤痕——他们从未体验过童年里的爱。有人告诉我:“小时候我爸爸从来就没有牵过我的手”;还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有抱过我,更别说亲我了”;“在我妈眼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还有的人,童年里满是恐惧、凌虐、羞辱、空白,从来没有什么爱的记忆。这一切永远留在他们受伤的心里,成为他们寻觅快乐之途上最大的障碍。 孩子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自然就伴随着对爱和关怀的需要。这不仅仅是责任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母亲的心里固有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从小得不到爱,他怎么会知道爱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更遑论与人分享了。当然,在日夜煎熬的艰难岁月里,爱也会被冷落一边,不得不给生存之需腾出空间。 我在一个七口之家里长大,排行第五,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那是二战之后的法国,人们对幸福生活重新燃起了美好的憧憬。于是,在几年之内,我的父母就迅速地把两人世界发展成为一个大家庭,大到可以装满他们俩广阔的心。母亲把牺牲自我所换来的一切都转变成了爱,把我们兄弟几个厚厚地包裹在里面。她满脑子只有一个心思:我得把这几个儿子的身体喂得棒棒的,他们应该成为穿着得体、彬彬有礼的孩子。我们中只要有哪个不守规矩,就会立刻受到足够公平的惩戒。在树立权威形象上,她毫不含糊,但事后,她总能通过语言、拥抱、亲吻等各种方式明确地让我们知道:妈妈是爱我的。 在母亲的眼里,父亲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责任感,有尊严,不仅能给整个家遮风避雨,而且内心虔诚,有精神追求。她尊重他,甚至崇拜他。我们五兄弟和父母一起挤在巴黎近郊的一套小公寓房里,在那些成长的岁月里,不知不觉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家庭的纽带是生活成功的基石,而不是学位、名声、金钱和世俗成就。事实上,在我的记忆中,这一类话题从来都没有在我们的家庭谈话中出现过。无条件的爱是贯穿这个家庭的一个压倒性的原则,而那强大的爱的引擎就来自我母亲的心。 学校的大餐厅 我们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学校上学,母亲就在那个学校餐厅里做厨师长。每天她步行五公里上下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天如此。我们几兄弟也一样,但走的是另一条路,来去的时间也不同。那是一个巨大的厨房,要做四百多个孩子的饭菜,她是厨房里那个说了算的人。不过,她从来没有因为我们是她的儿子,就对我们格外偏心。在学校做了一天的饭之后,她步行回家,伴着一杯浓浓的咖啡歇上一小会儿,紧接着就会系上围裙,开始给全家人做晚餐。休息天是没有的。 我依然记得,周末时常常跟着她步行去农夫市场买一周的菜。有时,我们错过了公交车,只好提着重重的购物袋走回家,常常是在雪地里。做饭,难不倒她。但是,她的付出不能仅用我们盘子里的食物来衡量,那是她源源不断的爱,什么都阻止不了她的心。她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晨间仪式,就是把我们这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捉到怀里,挨个儿亲一遍,就像印度妈妈常常念着神咒,祈求神明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别无所求,只要我们安全就好。如此深刻的童年印记怎么可能不伴随你的终生呢? 她出生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经济萧条期,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既然生活在巴黎这种散发着时尚气息的炫丽的大都会里,她也就总是保持着时尚:美丽的妆容,精致的发型,还有细细的高跟鞋。她喜欢唱歌跳舞,频繁的劳动让她很少生病。十六岁时我变成了素食者,当时她什么都没有问,很快接纳了我在饮食上的突然改变。我不愿意吃她的肉锅里烹调出来的菜,她甚至买了新锅,专门做素食用。她希望我能明白,最重要的不是饮食或生活中的其它选择,而是维系好那母子之间的纽带,让爱通过它源源不断地流淌。 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也就是当我们几兄弟一个接一个离开家、开始独闯天地的时候。在他们之中,我是走得最远的那个,因为那时我更多的是一位年轻的灵性探寻者,对挣钱却一直没有太大的热情。 几十年来,我几乎不间断地走遍了世界,很多时候对他们而言就是音讯杳无,因为我并没有及时把自己的消息告知他们。然而,每次我打长途回家时,我们之间的对话总会非常简短,而且连问题都一样。她会问:“在外面,睡得好吗?吃得好吗?快乐吗?”如果我回答说”是的”,她就会安下心来。无论我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她亲自做的小甜点总会不期而至,那是爱的味道。 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追问我挣了多少钱,在做什么样工作。既然你已经投身到这个巨大的世界里了,那么惊涛骇浪总是躲不开的,挣扎和奋斗也总是少不了的,无论你的银行里躺着几百万还是窘迫得连面包都买不起——这一点,做母亲的心知肚明。 然而,无论身处何境,支撑你的那股力量永远是母爱。那种爱在儿子的心里自然而然地长大,就如同母亲的乳汁让宝宝的骨骼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有力量。而父亲的保护天然就是女儿的精神食粮,父爱的匮乏会留下永远的伤痛,而充分的父爱则会让女儿向蓓蕾一样绽放,吐露自信的芬芳。 迁居澳大利亚之后,我的生活和经济都稳定了下来,此时父母也老了。他们从法国跨过大半个地球来看我。离巢三十年后,魔法照旧发挥效力——晚餐依然是母亲做的,我们围着餐桌,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的时光,笑了又哭,哭了又笑。一切依旧。我是他们的儿子,他们是我的父母。这就够了,别的都不算数。相较于彼此的爱和滋养,我们个人的生活境况和苦乐得失,都不是最重要的。 父亲八十岁时,我们在巴黎安排了一次大型的家庭聚会,温馨的家宴、无穷的感恩和爱的表达,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每个人都流下了泪水。私底下,我们正在酝酿一个更大的庆祝,也就是第二年母亲的八十大寿。然而,就在这场欢乐的聚会即将到来前的一周,父亲意外辞世,悲伤的阴影彻底覆盖了近在咫尺的生日庆典,驱散了喜悦。快乐的日子,被葬礼替代,就在那一天,我真正地亲眼目睹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母亲对父亲的爱,正如对我们几兄弟的爱一样,我是知道的。然而,那一天,她不顾一切地扑在他的墓碑上,拳头重重地砸着身下的那块雪白的大理石,泪水奔涌而出,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你在哪里?你去了哪里啊?”回答她的只有哀伤的啜泣声。 此时此刻,多年来的一个令我苦思冥想的未解之谜突然间揭开了答案。我终于明白了那些最奥秘的灵性古籍中所描述的个体灵魂对至尊灵魂的那种情感了——那是一种混合着别离的哀痛和对相聚的渴望的强烈情感,是痛彻心扉的爱的呼唤。一切的禅定、观想、苦行和真知的顶点就在这里。我的母亲成了我的灵魂之师。她毫不掩饰的情感倾泻给了我启示,告诉我:在永恒、纯粹而终极的神圣关系中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从那一天开始,她就再也不是原来的她了,生命的活力好像被吸走了。父亲对她而言,就是一切;没有了他,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我们开始照顾她,正如她曾经照顾我们一样。只是,我们的关爱,怎及得上她的分毫。八十七岁时,她依旧是那个让人敬慕的母亲,她反复询问的还是同样的问题:“吃得好吗?睡得好吗?有没有给别人做个好榜样?” 母亲和我 2013年,我正在昆明做一次讲演,午餐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母亲去世了。虽然远隔万里,我依然感觉内心中有什么东西瞬间坍塌了,如同一座建筑物的结构。人生往往如此,只有当你失去一个人的时候,才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对你的意义所在。 在我的生命中,母亲永远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鼓舞,而这一切源于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积累的坚实基础——无条件的爱和关切,它远远超越了其它的期盼:社会地位,名车豪宅,引以为傲的事业,有影响力的朋友,还有充裕的财富,等等。 母亲,远远高于这一切;母爱,远远超越于这一切…… 喜欢本文,就请分享吧 作者小介: 奕夫;生于巴黎,修学印度,今以中国为家;素食文化、瑜伽哲学导师;行走天下,分享“生活中的哲学、哲学中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