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十论之十:适者生存

 新鲜杂谈 2022-06-08 发布于广东

1897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中国人第一次接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直仰慕已久,在大学完整的看了几遍。虽然对于其理论的正确性,全球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过,但其中的很多内容,对我的眼界和思维有着极大的再造性。

环境的变化没有方向性,导致生物的演化同样没有方向性。

在环境中,生物最基础的是生存,这是第一个要点:适应性。

生物和很多组织一样,为了生存,必须要探索出一种模式,无论是生存模式或商业模式。新的模式对于组织的生存发展将开辟一片蓝海。

比如,鱼类是怎么从海洋上岸的。从海洋到陆地这个迁移的过程要经过很漫长的努力,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它们的大多数时间仍在水里生活,在涨潮前会花很多时间四处觅食,但当涨潮时开始向海岸边的岩石上游动,以保持干燥为上岸做准备。它们具有鳃,所以仍然需要用水来呼吸,但它们仍能从浪花中、飞溅的海水里,以及潮湿的岩缝中获取所需的氧气。这种新的模式并不是完全的模式颠覆,但已经让其获得了新的生态位。

另外,当涨潮的时候,一些捕食者,比其体形更大的鱼类,正在追赶猎食它们,但是这些鱼没有一个可以跟着爬上岸。海洋环境的红海竞争,与当时陆地环境的蓝海竞争形成强烈的生存梯度,促使其最终上岸。

适应性完全可以使组织产生绝对优势。

生物生存的第二个要点是:效用性。

在一个细分环境中,当进入更多的竞争者以后,效用性的提升就成为竞争的重要因素。生物在进入一个蓝海后,会迅速分化占领尽可能多的生态位。

这个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极少是线性关系,当其效率相比其他组织高1%,就使其能够采取更多的策略和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又比如,尿素是大多数陆生脊椎动物体内排出氨的方式。在鸟类和爬虫动物中,因体内水分有限,他们的排氨方式是形成膏状尿酸排泄出去;许多水生动物则直接排氨。这是各自在不同环境中,对水利用的效用性体现。

效用性可以使组织产生相对优势。

个人、企业等组织与生物的差异在于第三个要点:前瞻性。

绝大多数生物难以拥有前瞻性,环境变化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生物采取的是尽可能的占领更多的生态位来解决生存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多样化来避免团灭。

但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讲,我们能够拥有一定的前瞻性。前瞻性归纳来讲,就是发现趋势,预见未来,确定目标,引领现实。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重要的事情?企业的愿景和战略是什么?政党的纲领性目标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指引着我们前进,也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深度研究,对其中的规律不断探求,我们有什么能力?需要怎么补齐?能从什么地方开始?需不需要试错?目标是否太理想?需不需要修正?

个人、企业、组织等也许能够适者生存,但作为有意识和道德的系统,这只是最低要求。一个人可以很有钱,一个企业可以很盈利,一个组织可以很有凝聚力,但判断他们成功的标准,不仅仅生存。

需要不断的探索我们的真心、本心、良心、爱心和公心。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处于不同的环境,各自努力和奋斗。

很尊敬他们,他们探求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

在各自跑道上,积极进取,实现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