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焦---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08 发布于上海


Image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脏象概述
1.三焦的含义

“三焦”这一术语具有多种含义。

其一,在脏象学说中,属六腑,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又名外腑、孤腑。
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其二,在辨证学中,为温病学辨证纲领。

见《温病条辨·卷二》:“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温邪一般先人上焦肺(可逆传入心包),然后传至中焦脾胃,若再不解,可深入下焦肝肾。


其三,在推拿学中,为推拿部名称,用于治疗心气冷痛等,其具体部位不一。
(1)位于总筋穴与天河穴之间。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2)位于无名指中指腹面。见《小儿推拿广义》。
(3)位于中指腹面。见《幼科铁镜》
(4)位于中指近端指骨腹面。见《推拿仙术》。
本节所言之三焦,为六腑之三焦
 


2.三焦脏象含义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有名有形;
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机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一)六腑之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脏器,并有自身的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形态结构,据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

这些组织充填于腹腔脏腑之间,结构比较松散,能通透水液,可为胃肠中水液渗透到膀胱中去的通道,与六腑的中空有腔的形态结构特点相符。

《灵枢·经脉》所说“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循属三焦”;
“心主手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
说明三焦是位于腹中的实体性脏器。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其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充填于胃肠道与膀胱之间,引导胃肠中水液渗入膀胱,是水液下输膀胱之通路。

三焦水道通畅,则胃肠中的水液源源不断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
之源。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二)部位之三焦

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
源于《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
与《难经·三十八难》所谓“有名而无形”的三焦相通。

部位划分之三焦,包含了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已经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

·张介宾等医家将其附会为分布于胸腹腔的包容五脏六腑的一个“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之为“孤府,实际上也已指明此三焦并非一个位于腹中的实体性脏器。
 

Image

(图为:木香花)

1.部位三焦的生理机能
部位三焦的总体生理机能是通行诸气运行水液运行水液机能是由六腑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延伸而来,而通行诸气机能则源于《难经·三十八难》“主持诸气”之论。
 
(1) 通行诸气: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
肾藏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布散于全身;
胸中气海中的宗气,自上而下到达脐下,以资先天元气,合为一身
之气,皆以三焦为通路。

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难经·三十八难》指出: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
 
(2) 运行水液: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

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肾等脏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运行。

如果三焦水道不通利,则肺、脾、肾等脏的输布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将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
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
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部位三焦的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

水液的上下运行,全赖诸气的升降运动,而诸气又依附于津液而得以升降运行。
因此,气运行的道路,必然是津液升降的通路,而津液升降的通路,也必然是气运行的通道
 
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
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

上焦的生理特点是主气的宣发升散,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

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上焦主气的宣发和升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隆”故说“若
雾露之溉”。

《灵枢·营卫生会》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雾喻指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而散气血津液充养机体的功能。

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故称“上焦如雾”。

上焦摄纳清气和水谷精微,故又称“上焦主纳”。
 

Image

(图为:香附)


中焦: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胃和肝胆等脏腑。

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作用。

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通“氣”,指饮食物),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不中莫贵于此。”
《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通“氣”)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灵枢·营卫生会》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沤”,生动地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肝胆属中焦。

《内经》的脉法和晋·王叔和的《脉经》中,均以肝应左关而属于中焦。
但明清温病学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动风病证,归于“下焦”的范围,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肝又属下焦。

中焦如沤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

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

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中焦运化精微,化生营血,故称“中焦主化


 
下焦: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及两下肢。

下焦主要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作用。

《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渎”,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机能。

下焦如渎

下焦如渎是指下焦渗泄水液,排泄二便的功能。
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

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
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说,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
 
 

Image


(图为:栀子花)


另外,三焦还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为辨证之三焦

三焦辨证的三焦,既不是六腑之一,也不是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

究其概念的来源,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药性归三焦经的药物不多,常用的有三味:木香、香附、栀子。

香附、木香属于理气药,栀子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泻火药。


Image


木香是我临床经常应用的一味药,1.为行气止痛之要药;2.为健脾消食之佳品;3.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能治疗脾胃气滞证,木香辛行苦泄温通,芳香气烈而味厚,善通行脾胃之气滞,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为健脾消食之佳品。

能治疗泻痢里急后重,木香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能治疗腹痛胁痛,黄疸,疝气疼痛,木香气香健脾,味辛能行,味苦主泄,走三焦和胆经,故既能能行气健脾又能疏肝利胆。

能治疗胸痹,木香辛行苦泄,性温通行,能通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故可止痛。

木香气味芳香能醒脾开胃,在补益方剂中用,能减轻补益药的滋腻脾胃和滞气之弊端,有助于消化吸收。

煎服,1.5-15克。生用行气力强,煨用行气力缓而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Image


香附,1.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2.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药性: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有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的功效。
能治疗肝郁气滞胁痛、腹痛,香附主入肝经,芳香辛行,善散肝气之郁结,苦味疏泄以平肝气之横逆,故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
能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香附辛行苦泄,善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能治疗气滞腹痛,香附味辛能行而常于止痛,除疏肝解郁之外,还能入脾经,而有宽中、消食下气等作用,临床常用于脾胃气滞证。
煎服,6-15克。醋炙止痛力增强。


【鉴别用药】
木香与香附均有理气止痛之功,并能宽中消食,均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诸症,二者可配伍应用。

但木香药性偏燥,脾胃,善治脾胃气滞之食积不化,脘腹胀痛,泄痢里急后重,兼可用于治疗胁痛、黄疸、疝气疼痛以及胸痹心痛,为理
气止痛之要药。

香附性质平和,主入肝经,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主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癥瘕疼痛等症,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Image


栀子,是清热药中清热泻火比较好的一味药,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如栀子豉汤。

能治疗湿热黄疸,栀子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

能治疗血淋涩痛,栀子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可治疗血淋涩痛或热淋证。

能治疗血热吐衄,栀子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

能治疗目赤肿痛,栀子清泻三焦热邪,可治疗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能治疗火毒疮疡,栀子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于治疗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

煎服,5-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使用注意: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要】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
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
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
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