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每日练 | 风蚀成坑惊天变,风云际会共和缘(2022届360)

 hjh2004 2022-06-08 发布于福建

湖南省2022届高三模拟试卷(三)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共和盆地某风蚀坑的形态和气流情况,以及该风蚀坑不同部位的地表风速和单位宽度输沙率。据此完成下面14—16小题。

图片

14、风蚀坑坑底地表风速最大,但输沙率最小,主要由于

A.地势低洼    B.沙源不足

C.气流分散    D.空间受限

15、迎风坡输沙率最大,其原因除风速较大之外,还包括

A.气流汇聚    B.坡度较大

C.沙粒较粗    D.堆积显著

16、随着风蚀坑的持续发育

①坑底越来越浅

②迎风坡越来越缓

③积沙体越来越高

④两侧侵蚀坡面逐渐后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思路

本题以风蚀坑为背景材料,以风蚀坑坑底地表风速最大而输沙率最小的主要原因、迎风坡输沙率最大的缘故、风蚀坑的持续发育的后果为切入点,考查了地质作用(风力)、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及解析

14、风蚀坑坑底地表风速最大,但输沙率最小,主要由于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B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根据材料,“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我们可知风蚀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一种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风蚀坑是(沙质)草(原)地沙丘地形成(沙漠化)发展的起始形态,多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其他作用影响。

【继续滑动查看】

结合“风蚀坑不同部位的地表风速和单位宽度输沙率(图)”,其中的风蚀坑坑底地表风速最大,但输沙率最小,这或与狭管效应和下垫面性质有关。狭管效应(峡谷效应),一般指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的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对于水流而言,狭管效应同样适用——联想小时候按住水龙头的出水口,缝隙处水流极大)。下垫面性质,则或坑底为岩石,少有植被,且坑底为风沙运动的“过道”,亦少有沙粒沉积(沙源不足),摩擦力小的同时,沙粒较少(输沙率小)。故B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地势低洼,不一定输沙量小,只要有充足的沙源(类似沙尘暴成因),就能增大输沙量,故A项错误。坑底呈长条形,形似过道而形成“狭管效应”,气流较为集中。且沙源充足的情况下,即使气流较小或较为分散,输沙量同样不少(类似黄河输沙量大的成因)。同理,空间受限,而似峡谷,在这种情况下,输沙量应当较大,但因无沙可运而致输沙量小。故C、D二项错误。

15、迎风坡输沙率最大,其原因除风速较大之外,还包括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A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迎风坡,就是迎着风向的山坡,故与风(气流)有正面冲突,风速较大。除此之外,迎风坡具有一定的坡度,且有阻挡效果,或导致前后而至的气流在此积聚(气流汇聚),生成湍流(又称紊流),气流流向颇乱,而输沙率最大(即四面八方扰动沙面)。故A项正确。沙粒较粗,或伴随着沙粒较重的问题,不利于沙粒的输送(输沙量小),而堆积显著,则类似在迎风坡扎根,更不利于沙粒向“下游”输送(这就是沉沙率大,而非输沙量大)。故C、D二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根据图文材料,我们可知迎风坡的坡度,的确较背风坡大一点(等高线较密集。注意,等高线的数值一般指海拔高度,而非与当地地面的相对高差——当地位于青海省,平均海拔在四千米左右)。但是,结合常识的话,坡度越陡,如果是向上爬(输送)的话,难度越大,所以这个结论不成立(即坡度较大与输沙量大,没有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

16、随着风蚀坑的持续发育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图片

答案:

D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随着风蚀坑的持续发育,坑底会越来越深(大部分沙粒为“过客”,而坑底本身沙源少,风沙运动的不断侵蚀,必然会加深风蚀坑),故①项错误。迎风坡,是迎接风沙的“一堵墙”,风沙运动强烈,虽有不少(粗重)沙粒堆积,但是风力侵蚀较大(注意看迎风坡位于风蚀坑的下风区,不要臆想成风蚀坑的上风向),或会越来越陡,故②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随着风蚀坑的持续发育,沙量不断输送到积沙体,或会造就积沙体的新高度(类似积土成山),而受风力的侵蚀搬运,两侧侵蚀坡面将会逐渐后退(即两侧侵蚀坡面逐渐后退)。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持续扩大——松散的地表物质深度有限;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随着积沙体增高,到达丘顶的风速越来越弱,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故③、④二项正确。

知识链接

风蚀作用是指风力对地面物质(岩土)的破坏作用。风蚀作用主要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候作用下被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图片

上述两种作用,会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得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岩石形态)、风蚀壁龛(陡峭的崖壁呈现出蜂窝状形态)、风蚀柱(石柱或土柱)、风蚀残丘、风蚀沟槽(雅丹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