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寻葩|文坛|浅谈伤痕文学

 文学寻葩 2022-06-09 发布于江苏

探寻奇葩

精选博纳

论古推今

文学寻葩

文坛

各位诗友,

想要加入我们文学寻葩的老师可加

编辑微信DW10150114梦拾旧闻




浅谈伤痕文学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人世间》

历史和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时间在洗涤着人民,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在教育着人民,更在教育着青年一代。

    电视剧《人世间》开篇涉及知青下乡等内容,随着它的热播,关于伤痕文学的争论又一次展开。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即社会主义新时期所兴起一种小说创作全新文学题材。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张贤亮的《灵与肉》、叶辛《蹉跎岁月》等。当时的文学作品或以悲欢离合的故事,或以鲜血淋淋的场景,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了字字血、声声泪的强烈控诉,对肆虐横行的极左路线予以了强烈的谴责。这便是伤痕文学的核心思想内涵。

    “伤痕文学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1966-1976年以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伤痕文学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非正常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

没有谁可以剥夺别人回忆苦难的权利,因为苦难是别人的经历,亦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苦难和励志往往被强行联系在一起,但苦难却不可以被用来消费。如果90岁的老太太需要捡破烂才能生存,那一定不是励志。

   《人世间》的热播,大家对《伤痕文学》的批判沉渣泛起。而批判的用语是诸如虚假抹黑否定三十年这些陈词滥调。直白来讲,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痛恨伤痕文学。也许他们认为那是灰色的。可是,没有阴霾又怎么能衬托出阳光的明媚和珍贵?

   之所以有人批判伤痕文学,也许是他们无法理解五年、十年、十五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不过是一瞬间。可是,对于数以千万计的每一个个体来说,他们又能有几个五年、十年、十五年的青春。伤痕文学展现的苦与难,并非是为了单纯的展示而展示,而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教训,从此不再苦难。

   伤痕文学亦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的是社会的伤痕,也是人们心灵的伤痕。伤痕文学的产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民的觉醒。

本期编辑:王紫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