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久利——黄永凯医案徐某,男,29岁,2012年12月16日初诊。腹泻半年、每天3次、呈水样,不伴有腹痛,尤饮酒后加重,曾就诊于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考虑是慢性结肠炎,需做肠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患者恐惧未做。3天前到某饭店吃饭,饭后腹泻加重、每日5~6次,自觉乏力,没精神,老犯困。小便短少且黄,舌红,苔白腻,脉弦沉取无力。中医诊断:久利。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处方:细辛3g,肉桂5g,黄连3g,黄柏6g,当归20g,乌梅9g,附子5g(先煎),人参5g,干姜6g,花椒5g。3剂,水煎,温服。 12月19日二诊:药后腹泻止,大便正常,日1次。自感精神好,乏力消失。舌红,苔薄白,脉弦沉取无力。上方加广藿香3g,紫苏叶3g。7剂,水煎服。《经方临证实践录》 论:久利半年,脉沉弦无力者,此为中虚下寒,木气疏泄之象也。木以升达为畅,木陷不升,则上冲心胸或发奔冲,或陷下疏泄而为久利。乌梅丸,温中下之寒,交济阴阳,升陷止泄也。 77久利——黄永凯医案李某,女,45岁,2005年10月20日初诊。不规律腹泻5年余,每天八九次,水样泻与糊状便交替出现,伴有左下腹腹痛,尤其使她烦恼的是晚上有三四次腹泻,影响睡眠,导致白天精神差,犯困,影响工作,深感苦恼,曾经到北京某医院就诊,诊为慢性结肠炎。服过中药,效果一般。舌红,苔薄白,脉弦无力。中医诊断:久利。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处方:乌梅丸方加减。细辛3g,桂枝20g,黄连3g,黄柏3g,当归9g,乌梅9g,附子9g(先煎),人参18g,干姜9g,花椒5g。7剂,日1剂,水煎服。 10月27日二诊:药后腹泻减轻,每日3次左右,晚间减为1次,睡眠好,上方继服7剂。《经方临证实践录》 论:乌梅之利,久利,频繁,加来促,皆肝木疏泄太过也。 78久利——刘二亮医案安某,男,33岁,2011年8月2日初诊。两个月来大便溏,乏力,余无异常。诊脉左关小弦,右脉沉,舌苔薄黄腻、边有齿痕。中医诊断:久利(寒热错杂)。治疗:乌梅丸方。处方:乌梅12g,川椒5g,北细辛3g,制附子6g(先煎),桂枝6g,党参20g,炒当归10g,川黄连3g,川黄柏5g,炮姜5g。14剂,日1剂,水煎服。 9月20日二诊:上方连服42剂,大便正常,现左关脉弦,右脉沉,苔薄黄腻、边有齿痕,再守仲师法。守方21剂。 10月25日三诊:大便正常、均成形、日一二行,现左关略弦,右脉沉,舌苔薄黄腻,再守仲师法。守方炮姜改为6g,川黄柏改为3g。21剂。《经方临证实践录》 论:左关小弦,此是弦见于关,土败木旺之象,右脉沉,沉为中虚,所以乏力。两月来大病溏者,此是属久利,乌梅丸主证。 79久利——赵明锐医案郝某,男,55岁,干部。患泄泻四年,日下10余次,他医给服理中丸、四神丸等,未曾治愈。又服过不少温中健脾固涩之品,效果仍不明显。经内科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经服西药(药物不详),也无显效。就诊时日夜泻下七、八次至十余次,有时不能控制而自遗,泻下物大部分形如鸭粪,杂有完谷。肠鸣腹胀、矢气多,食欲欠佳,口干舌燥,唇现鲜红色,头上布满疹子,搔痒难忍(据说是服附子太多引起的不良反应)。脉弦数,舌尖红,有黄薄苔。诊断为下元虚寒,传化失常,虚不固摄,兼久服辛热之药,致上焦燥热,为寒热错杂证。以乌梅丸料加减治之。 乌梅20克细辛3克干姜6克黄连6克炮附子3克当归10克蜀椒3克桂枝6克党参15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二日一剂。 服五剂后,泄泻每日减至四至五次,其它证候也有不同程度好转。原方共服20余剂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寒泻,数年来前医一直用桂附吴萸干姜之类温阳祛寒,而效果不显著,并引起不良反应,又用诃子、粟壳等固涩,也无济于事,最后以乌梅丸收效。细推敲此案之泄泻证,并非纯属虚寒所致,其中夹杂实热之邪,为寒热错杂之证,故单纯温补、固涩就难以取效。《经方发挥》 论:肝主疏泄,肝木疏泄,肠敛不及,所以自遗,所以控制不住。腹泻时夹紧也控制不住,因为木陷而疏泄,所以下利频繁,木泄不及,则风动而强泄,所以不能自控。 脉弦数者,上热下寒,合并久利加频繁,皆为乌梅丸主症。 80久利——黄煌医案鲍某,55岁。2012年2月26日初诊。肤黄口唇黯,神情烦愁;夜半腹泻多年,时有失禁;胃脘胀痛时作,伴嗳气泛酸水,胸骨后火辣灼热不适;夜有手指麻痛。平素性格急躁;既往有胆囊炎、右耳鼓膜修补术史。胃肠腔镜提示:浅表性胃炎、结肠炎。舌淡红而黯,舌根苔腻薄白;心下压之不适。处方:乌梅30g,制附片10g,干姜10g,肉桂10g,花椒5g,北细辛5g,党参15g,当归10g,黄连3g,黄柏10g。5剂。水煎。每服2~3剂停2天。服药10剂后腹泻完全不发作,胃胀痛及嗳气泛酸减轻,手麻缓解,但大便欠畅,晨起手胀。 陈某,女,72岁,身高158cm体重40kg。唇暗紫,目睛有神,全口假牙。2011年8月30日初诊。晨泻3年,伴有腹痛肠鸣,稍多吃即泻,诊为慢性肠炎。经常心胸不适,时有泛酸,出汗烘热;脉弦有力,舌质暗淡,舌苔白。有胸膜炎、中耳炎史。乌梅20g,黄连3g,黄柏6g,当归6g,党参10g,北细辛3g,肉桂10g,制附片5g,川椒5g,干姜6g。7剂,每剂服2天。9月21日复诊:腹痛、腹泻好转,腹部无压痛;偶有心烦。原方续服,每剂服2天,休息1天。11月8日三诊:腹痛、腹泻已止,能进苹果、肉食,但仍有烘热,口腔易有溃疡,头痛。原方加甘草3g,服法同上。 贺某,女,60岁,身高153cm,体重50kg。2012年9月3日初诊。2005年胆囊切除术后一直腹泻,便前腹痛,泻后缓解,每天1~3次不等;腹部冷,人夜难寐,至凌晨两三点心烦汗出,口干口苦;面黄,脉弦大搏指。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20100607)。乌梅20g,黄连5g,黄柏6g,党参10g,当归10g,细辛3g,肉桂10g,制附子5g,干姜5g,川椒5g。水煎,服3天停2天。9月17日复诊:腹泻止,心胸舒畅,睡眠改善。原方川椒减至2g,入蜂蜜一匙,嘱继续服用2周。 以上是我近期使用乌梅丸治疗慢性腹泻的三则验案。 乌梅丸是《伤寒论》治疗蛔厥的专方,“又主久利”。这种腹泻多为痛泻,而且时间较久;同时伴有反流,或胃痛吞酸,或嗳气腹胀;腹泻或反流多发在夜半或凌晨。此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其人多有烦躁焦虑,或不眠;其人多黄瘦,或青黄中浮红,其脉弦硬大而搏指,手足多冰凉。 乌梅丸所主治的腹泻很有特征。与四逆散证、半夏厚朴汤证比较,其腹痛明显,烦热更明显;与葛根芩连汤证、黄连汤证比较,葛根芩连汤证无反流,黄连汤证无厥冷;许多患者有胆囊病,似乎有用大柴胡汤的机会,但其痛在腹而非心下。而其脉多弦硬而大,则与四逆汤、附子理中汤证相去甚远。乌梅丸的病机是复杂的,寒热虚实、升降浮沉似乎都是混乱的、错杂的,于是,乌梅丸的组成也是寒热相伍,苦、辛、酸、甘四味俱全。虽然说,其中乌梅止呕,黄连、黄柏除烦止利,当归、细辛、川椒止痛,附子、干姜、肉桂、人参温中,但其中药物配伍后的作用,是很难用单味药的药效来解释清楚的。我们姑且将乌梅丸看作一味药,乌梅丸证也看作一个病,那就叫“乌梅丸病”,或名“WMW综合征”。当然,这个病在《希氏内科学》里是找不到的。2012-09-30《黄煌经方医话》 81久利——杨家茂医案补虚祛邪—慢性痢疾亦效 曹某,男,67岁。间歇性痢疾病史已10年,近日劳累饮冷复发,神疲食少,口腹痛,里急后重,大便粘液,日5~6次。舌紫暗,脉沉滞。诊为作息痢。药用乌梅、党参、芍药各15克,黄连、“黄柏、桂枝、广香各10克,干姜、甘草各6克。3剂后纳增痛减,大便正常。续进5剂善后,至今未发。 按:患者久痢未愈,湿热蕴伏其中。劳累饮冷,脾阳受伤,而呈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参姜温阳散寒,连柏清热止痢,桂枝木香行气消滞,当归白芍调血补虚,乌梅甘草酸甘化阴,和里止痛如此虚实并治,寒热两除,气调血行,则十年痼疾,终于得愈也。《当代医家论经方》 82久利——杏园春晓医案吴某五十三岁,中等身材和体型,面带倦色,黄中透青,肌肤松驰,自述早年当兵,因外勤多,饥饱不定、雨打风吹,落下了病根,常拉肚子。后转业到了地方,喝酒交际多了,病情就逐渐加重了,近十多年来,每天要上厕所十多次,而且说来就来,憋不住。所以身上常带卫生纸,出差时因为厕所难遇,就必须带尿不湿了。不能喝酒和辛辣之物,否则更厉害。我切了脉,大而无力,寸浮关濡尺沉,舌质淡红,苔表面黄根厚腻。于是开了乌梅丸方作汤剂,组方:乌梅30克,细辛6g,干姜10g,黄连6g,当归10g,制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白人参10g,黄柏10g。 春节过后,一个多月过去了,吴某要请我吃饭,要好好感谢我。吃饭时,吴某十分热情,说:我之前不敢喝酒,但今天我一定要和你喝个高兴,因为我现在已经可以喝酒了。他说:你开的药我吃了三付后就好多了,后来为巩固又吃了十多付药,感觉基本上已经好了,为了证明,又破戒喝了酒,结果没事,又吃辛辣的,今天咱哥俩不醉无归。我说:你不必客气,举手之劳而已,你还要继续保重身体,虽然能喝酒了,但喝多了是容易复发的,我们适可而止吧!当晚尽兴而归。《经方修习笔记》 论:久利,寸关濡弱,此是肝脾之虚,尺沉者,此是下寒。大而无力,就是虚大濡弱,里寒之象。久利来促,此是下寒中虚,肝木郁陷,疏泄太过也。 脉法二十八:寸口脉浮大,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腹鸣。里寒凝涩,则木气冲激,而为腹鸣。 83久利——董正平医案S大姐今年46岁,是一位太极拳教练,患慢性腹泻多年。她的一位学员患顽固性头晕,经我治疗后,症状大为改善,因此介绍她前来就诊。患者近5-6年经常腹泻,进食油腻、饮凉水、吃水果、受风寒则容易引发。患者就诊时正值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不敢坐凉板凳,否则腹泻。 大便水样,带有泡沫,腹不痛。自述服羊肉汤、附子理中丸、归脾丸则症状能略微缓解。伴有心烦、尿频,起夜2-3次,尿色偏黄,口干欲饮,入睡难,有时盗汗,膝盖、双脚发凉。舌质红,苔薄黄;脉左弦涩,尺脉弱。3年前因子宫多发肌瘤行子宫全切术。 处方:乌梅15g,制附子8g,花椒6g,干姜8g,党参10g,当归6g,黄柏8g,黄连5g,桂枝8g,细辛3g,炮姜10g,大米一撮同煎。 患者服药3副,即感病情好转。以本方化裁共服药18副,腹泻已基本消除,即使喝大骨汤也不会腹泻,遂停药观察。患者情况稳定,偶有发作,服药后即能取效。《经方浅悟》 论:此久下利,若是早治,两年后,都不用切子宫。木陷不升,则经气结滞,气阻而血积,则生癥瘕积聚。本案之左脉弦涩者,应就是肌瘤术后之脉。尺弱为本虚。 84久利——董正平医案昨天上午的门诊,小Y是倒数第二个病人,他已经连续治疗了3周。其实,他来得并不晚(七点左右就到了),他一直让别的病人先看(包括有特殊情况的病人,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最后终于轮到他了,我问他上周的情况怎样,他一个劲地说:“效果实在是太好了,要是早点来您这看,我想也不至于拖这么久,受这么大的罪。” 小Y,是个27岁的小伙子,一年多前,有一次在单位暴饮暴食,后来就出现了腹泻,这一泻就是一年多,中西医多方治疗都没有效果。近几个月来,体重骤减四十余斤。 记得,他第一次来门诊时,手里还拿着一张中药处方,跟我说,某医生一次性给他开了一个月的药,花了不少钱,却没什么效果。通过交流,我发现:因为久病的缘故,他也在研究中医了…… 首诊表现:大便稀,偶见水样,肠鸣频繁,矢气频转,大便量不多,排出困难,2-3日一行。饭后嗳气,无反酸。食欲差。睡眠不实。舌尖边红,苔中厚腻,脉有革象。已排除糖尿病。辨为寒热错杂之久利,先用生姜泻心汤散其水饮食滞。 二诊:患者服药后,肠鸣即止,大便较成型,排出也较通畅。眠转实。继以乌梅丸(改成汤剂)原方:乌梅10g,细辛3g,干姜6g,黄连6g,当归10g,附子4g,蜀椒6g,桂枝6g,党参20g,黄柏6g,大米一撮同煎。6副。 这回效果更加明显。病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经方浅悟》 85久泻——张东明医案王某,女,60岁。首诊:2016年10月15日。主诉:腹泻3年,加重7月。脉证: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2009年因胆结石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012年因宫颈癌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做宫颈癌根治术,并行放化疗,2013年出现腹泻,日行5~6次,曾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做结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其间服用各种消炎止泻药效果不明显。今年3月腹泻加重,每天20余次,或稀水样或黏液便或白色黏冻或完谷不化,并诉每次便后全身疲乏无力,伴有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视物模糊,平素饮食尚可,观形体肥胖,面色红晕,舌红,苦薄黄,切其脉沉弦。此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之证,用乌梅丸加白芍治之。方证:乌梅丸加白芍。处方:乌梅20g、细辛5g、桂枝10g、干姜6g、附子6g、川椒6g、黄连6g、黄柏10g、当归10g、白芍10g、人参10g。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16年10月31日。脉证:服药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由原来每天20余次变为每天3次,精神好转,同时头晕头痛减轻,舌淡红,苔白,效不更方,守原方加葛根20g,4剂巩固之。处方:乌梅20g、细辛5g、桂枝10g、干姜6g、附子6g、川椒6g、黄连6g、黄柏10g、当归10g、白芍10g、人参10g、葛根20g。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门氏中医经方传承实录》 论:完谷不化,是脾家虚寒,白色黏冻,是肠腑之寒。胃肠之阳腑,不化本气之热燥,反从化脾肾之湿寒。太少之沉,厥阴之弦,是其本经之病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