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原创】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红楼梦》试才题匾额”下水作文三篇

 郑州一中侯巍 2022-06-09 发布于河南

美编:

郑俊彩

全国甲卷作文材料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水作文一

移用与化用齐飞,独创共佳境一色

崇阳一中 廖鹏

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红楼梦》中众人为大观园中的亭子匾额命名,他人移用、化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词句,贾宝玉则因地制宜,别出机杼,用“沁芳”二字点出佳境不落俗套,又契合元妃省亲之事,含蓄隽永,思虑周全。由此观之,无论是求学还是处世应移用共化用齐飞,独创共佳境一色。

移用、化用可精进学问,成就功业。

总想起,姜夔的《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与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遥相呼应。姜夔笔下的扬州城遭屠略后衰败凄清,满目荒凉。杜牧笔下的扬州城富庶繁华,诗酒风流。姜夔的化用可谓是今昔对比,尽显黍离之悲。总想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引用的《西洲曲》中的句子。这个想从俗世里解脱的中年男子,在看了荷与月色以后,用古典诗词里的句子来消解现实的烦忧,也将我们带入那个缠绵悱恻的佳境。我们在写作时也会移用化用古诗文名句,这样能用言简意赅地表达所思所想,进而形成自己的创造。

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应如鲁迅先生疾呼的“大胆地占有挑选”。那些经历千淘万漉的思想精华。直接移用或化用,能让当代文化更显丰富多彩!近年来的国潮的火爆、文化类节目的复兴,可谓是移用化用结出的硕果。由是观之,移用、化用当披沙拣金,也能尽显风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了移用化用的基础,独创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唯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能够移用化用足以说明基础夯实,功力提升,但是臻于独创之境才是我们渴求的。齐白石五易画风,衰年变法,这其中少不了对前人的传承,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创新。王安忆苦心孤诣,屡出新篇,这其中少不了对前人的模仿致敬,但更可贵的是她的吐故纳新。冬奥会开幕式夺人眼球,惊艳世界,这其中少不了传统文化的大放异彩,但更可贵的是张艺谋“一起向未来”的创新理念。中国稳扎稳打,既学习他国,更矢志创新。从蛟龙下海,到嫦娥奔月,再到神舟飞天,无一不彰显出对独创的渴求。由是观之,独创方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独创没有移用化用作底子,容易浮在半空中;仅有移用化用,未能独创,未免重复单调。世间亦有双全法:移用与化用齐飞,独创共佳境一色。

下水作文二

秉自主创新,谱盛世华章

中牟一高  胡记霞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晕染一点浓俨的墨香。穿越“红楼”的帘幕,虽也欣赏众人“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的艺术效果,但我更感叹于宝玉题名时的“情境独创”之思;立于时代潮头,我决心以知识武装自己,秉自主创新,圆中国之梦。

在自我完善的旅途中,“邯郸学步”还是“善思善悟”?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无论是学习还是写诗作文,都需要经过“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的积累,才能迈入“情境独创”“善思善悟”的佳境。若不是历代文人墨客在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的基础上边思边悟、创造吸收,怎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般的优美诗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而没有自己的“情境独创”,就会陷入“抄袭”“套作”的怪圈,落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笑柄。

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直接“拿来”还是情境独创?

明月照形,鉴古知今;时代与传统共舞,方能赋文化以新生。材料《红楼梦》中众人题匾的“翼然”“泻玉”等也不是不好,但是在宝玉根据情境独创的“沁芳”一比就相形见绌,何也?——创新使然。那些故宫文创产品,注入了新媒体才具有时代活力;那些河南卫视的系列文创节目,以优美的舞姿抚慰着当下普遍的焦虑和空洞。他们的走红,红在了对传统文化的精妙创新,让人们通过“一人一机”的新媒体,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绵长;让人们通过“一撇一捺”的中国字,来领略那份别样的中国情。

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师夷长技”还是自主创新?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而自主创新就是那坚实的“脊梁”。但自主创新之始,离不开“师夷长技”。为了尽快研发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我国远赴乌克兰买来了“瓦格良”号废弃航母。12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成功服役。此后,中国不再仅仅满足于改造出来的舰队,而是开始了自主研发的历程。继师夷长技的“辽宁号”和自主创新的“山东号”之后,我国自主研发的003号航母也将于近期正式服役。“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此言得之。

接过圆梦中国的接力棒,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六月蟾宫必折桂,鲜衣怒马正当时!学习中当善思善悟,工作中秉自主创新,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新声,做中流之砥柱,谱盛世之华章!

下水作文三

移用化用终下乘,据境独创始沁芳

巩义一高 郑俊彩

王国维曾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诚哉斯言,仅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一个匾额题名情节,就足以让我辈沉吟咀嚼、思索玩味,而后知:“翼然”,直接移用;“泻玉”,借鉴化用,二者美则美矣,却终有拾人牙慧之嫌,唯“沁芳”二字与佳境相合、不落于俗套。这便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启示:

一曰:直接移用省时力,看来事半实无功。

欧阳修有言“有亭翼然”,故取“翼然”二字,既有出处,又有灵趣,但终是无丁点巧思在内。这让我想起胡适与学生之论战,对于“复电拒绝任命”一事,学生言:“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文质彬彬,堪称儒雅。然而胡适言:“干不了,谢谢”,通俗易懂,又不失礼貌。直接移用已有的东西,看似省时省力,但实是费心而无功,在那样一个急需新文化来滋养思想与灵魂的时代,旧文化中的一些虚文缛礼、客套造作当真是“干不了”,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而言,亦是如此,直接取用他山之石,怕是会毁了咱们这一方璞玉吧。

二曰:借鉴化用虽取巧,仍乏新意不相契。

欧阳修又曰:“泻于两峰之间”,这“泻”字用得极好,所以千百年后的朱自清就有言“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再着一“玉”字为喻,“泻玉”,就比“翼然”多了几分巧思。然几乎所有的“高格”之境,都不是借鉴化用而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出了新意,又合了春风扶柳之境;“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出了意趣,也合了春意盎然之情。如若我们学习上借鉴旁人方法,而不顾自身特点,那纵是悬梁刺股,也是少有收获;如若我们生活上化用他人态度,而不虑自身境况,那纵是高仿乱真,也是徒有其表吧。

三曰:据境独创须精思,却得新雅沁芳来。

“沁芳”二字,说不出出处,道不明典故,但却“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可谓蕴藉含蓄、思虑周全!朱光潜曾说,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又说: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不仅文艺创作是如此,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如此,学他人捧心而笑,不如脚踏实地去探索;学他人摆烂躺平,不如奋楫笃行扬风帆,唯有根据情境精思独创,才能得来属于自己的新雅与沁芳。

鲁迅说“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如此才有“新人”“新文艺”,而我们也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明晰移用之弊,明辨化用之缺,明晓独创之功,以千万个“新学习”“新生活”聚成洪流,汇于沧海,一起向未来!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