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折 柳 情(散文)

 探秘桂北 2022-06-09 发布于广东

     文/ 孙淑芬(广东阳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当欣赏着近代诗人李叔同的《送别》,真挚的情感,分别的惆怅与依依不舍,不禁从心头油然而生。《送别》在中国已经成为郦歌中的不二经典,而诗中的柳,则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折柳送别习俗与古代文学中的柳文化,烘托了作者为好友的分离而黯然神伤的心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四大洲五大洋、天南地北的人们,借助互联网,铃声一响,手机终端的双方或多方可以随时随地通话或视频,互相联系,亲切见面,以解相思之苦,挂念之情。万水千山,天涯海角瞬间变成近在咫尺,王勃(唐)著名的诗句“天涯若比邻”变成了现实。通信发达,世界变得不再遥远,离愁别绪也不再那么窝心。站在现代生活的高度,回眸古代送别的方式,细细品味,极具意境。除了酒,更有柳。《送别诗》(隋)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人出发前,会把远行人一直送到路口,并折下柳枝相送。虽然是随手之物,但礼轻情意重,送者寓意深刻,受者感动连连。柳与留,两者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物与情,却因为中国语言的谐音和中国人的浪漫,衍生出了别样的风情和特定的文化情愫。也因为柳树生命力强和古人认为可以避邪,临行折柳相送,希望远行的人能随遇而安,顺顺利利。

  中国式浪漫只有中国人懂。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泱泱,交通不便,路途漫漫,分别一次,或许终生都不再重逢,长亭送别,赠柳挽留,借物抒情,对亲人、友人、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和离别的愁怀全寄托在小小的柳枝中。《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了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在2022年中国冬奥会闭幕式上,一幕折柳相送,意寓深远,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用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和深情,感动了各国运动员,也让全世界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别样的浪漫。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描述折柳相送的华章精彩纷呈,从乐府民歌到现代文学三千多年,有关折柳相送的名人名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文化传承。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等,各朝各代著名诗人写下的不朽篇章,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友情的珍惜,借杨柳寄情的心思,现在吟诵也依然觉得是那么悲壮,那么难舍,那么才情万丈。

  柳拂翠堤,花香四溢。离乡别井谋生的中国人,无论走多远,心上都满载着乡情与乡愁。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或许折柳相送的情景只能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但柳的文化内涵,会随着中国文学不断传承发展,因为杨柳已深深地根植在中国的大地上,柳文化也深深地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孟郊(唐)道:“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但愿祖国处处春风杨柳,家家团圆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