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觉民:最好的笔墨是让人看不到笔墨!

 杏坛好歌 2022-06-09 发布于安徽

人物四屏 作者杜觉民

杜觉民访谈

原载于《笔墨三味——当代中青年名家作品集》

记者:杜老师十分推崇倪云林、徐青藤、八大山人这些纯任自然的人,并把他们归为逸品画家。不知道您是如何理解这些画家的?在您看来,当下画坛是否还有秉承着逸品情怀的文人画家?

杜觉民: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画基本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神品,一类是逸品。神品,指的是被当时社会所推崇、并被皇帝赏识,同时也为政治或宗教服务的艺术;逸品,则是指并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大多数被当时社会所忽视了,却被后来的时代越来越推崇的一批画作。神品的美学思想是儒家,逸品的美学思想是道家!

从西方现代立场来重新分析逸品画家。逸品的画家大多数是文人,相当于西方的自由知识分子。西方人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具备四种知识:一是专业、二是哲学、三是政治、四是艺术。他们对自由知识分子下的定义,不但包含上述四种知识,还必须是独立的,即不依赖于任何组织、团体、个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必须是自由的。他们认为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才能用自身的直觉理性对事物作出判断!逸品画家大多具备这种特质:都有高深的文化素养,但在政治上的作为比较少。这些画家中,有的是本身就不喜欢政治,如倪瓒、渐江、梅清等;有的是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失败后,无奈以书画寄托内心的情感,如徐渭、黄公望、金农等;也有一些是前朝遗民,本身被社会遗弃了,如朱耷、髡残、石涛等,他们用自己高深的文化修养去净化内心世界之后,在宣纸上宣泄思想情感!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崇高而清雅。在欣赏他们作品的过程中,会感到精神被洗涤、被净化,会被他们的内在文化涵养所感动,也会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

风萧萧兮易水寒 作者杜觉民

从笔墨形式来看,逸品画家的作品大多非常简洁,力求以最少的笔墨抒诉最多的情感内容。造型多怪诞,变形强烈,表达内心世界的成分比表现现实世界的成分更多。例如,倪瓒是第一个把山水画推向简约的文人。在他的笔下,几棵树、一抹远山,就成为一幅画面。但八大和徐渭则是用强烈的变形去解构真实世界,徐渭甚至画《雪压荷花图》这种极不和谐的荒诞画境去抨击异化的现实。

毫无疑问,我是比较喜欢逸品画家的。因为他们不仅仅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能拒绝作为政治工具,其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在作品中能够呈现出来,而这种精神是从魏晋以来一直传递至当今的文化人的内在风骨!也是我最崇尚的美学思想!

我觉得石鲁晚期作品中禀承着这样的内在精神,在曾宓的画中也能看到文人画的传承。只可惜李老十英年早逝,他也是在走逸品画家的这条路!

头像 作者杜觉民

记者:杜老师的笔墨虽不是单纯地来源于中国画传统,而是融入西方光影素描来实现立体造型的塑造,更有《头像》系列作品纯借头部表现来传递思想。在我看来,您注重思想性多于笔墨,笔墨似乎仅是一个承载着画家观念和思想的媒介。

杜觉民:从笔墨的角度切入来研究绘画,应该也是受西方影响。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延伸出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引申到中国绘画中则变为从笔墨本身来分析中国画!其实,笔墨本身是不值得研究的,它只是一种技术。正如你所说:它是承载画家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

如果从笔墨的角度来看美术史,美术史就是一部笔墨的历史,神品画家都是注重笔墨的。如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提倡的“复古”思潮,基本上就延伸为对笔墨研究、继承的运动。一直发展到清代的“四王”,把绘画理解成笔墨的构成体,用传统笔墨去重新构建画面,把山水理解成古代的东西——对山水的真情实感没有了,人的情感寄托与山水的直接关系不成立了!笔墨本身创造也没有了。当不抒发自身内在情感时,也不必创造新的笔墨了。于是精神与文化内涵从笔墨中剥离掉了,留下来的是空空洞洞的笔墨语言本身,艺术的价值也就消失了!

晚秋图 作者 杜觉民

但如果从美学角度切入去理解美术史,那就又不一样了——从每个画家的精神层面去理解美术史,笔墨只不过是呈现这些精神的表象而已。艺术最核心的本质是什么?我想:艺术家是从他自身的角度、自身的精神体验去理解世界,用艺术去反映他所理解的世界!八大山人也好,徐渭也好,他们都是如此。所以,他们吐露的思想感情不一样,呈现的笔墨形式也不一样!笔墨是为了表述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最好的笔墨能够最贴切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境界,给观者的感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如果一幅作品让观者一看就认为“啊!这笔墨真好。”则是失败的。最好的笔墨是让人看不到笔墨!感觉你只能这样画才能表达这样的境界。所以,徐渭、八大的笔墨才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另外,我觉得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也是可以超越特定地域文化的,其内在的精神是共通的。因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哪一门艺术,只要和我们的精神生活相关联,我们都可以予以吸收和贯通。我想:吸收古今中外一切艺术之所长,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所用,这不光是我个人的方法!

人物 作者杜觉民

记者:杜老师不仅热爱绘画,对于文学、音乐、电影也十分精通。您希望通过这些门类的综合学习,从更高的思想品格上来统摄绘画,传达精神。您笔下的线条粗犷有力、老辣沧桑——不仅是老人,甚至儿童亦是如此。您选取这一类题材和形式是为了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追求?

杜觉民:卡夫卡说“艺术是一把破冰的斧头,用以砸开人与人内心冻结的海洋!”艺术的超越性确实存在,例如卡夫卡生前没发表一部小说,但在他身后却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远传至中国还能找到许多知音,这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典型!在八大的画中,在莫兰迪、贾克梅蒂的画中,都能体会到精神深处的孤独感!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和塔科夫斯基的电影,都让我们沐浴在文化的洗礼中——这种内心体验和在阅读明清笔记小说时的体验也是一致的!我想,人在面对世界时必须面临两种真实:一个是外在的真实,即可以被照相机、摄像机记录的客观真实;另一种是内在的真实,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只能用心去体验、经历的主观世界。后一种真实是艺术要去表达的真实!例如,在八大山人的内心世界里,他不仅经历了属于他的整个皇朝的崩溃,也经历了他自身精神世界的塌陷!当自身被专制的铁拳砸碎之后,人格的逐渐重构是一个艰辛苦涩的内心历程。在艺术中构建的内在人格,是八大和清朝政府抗衡的精神力量——你可以在肉体上毁灭我,但我在精神上超越你!这就是八大绘画呈现出来的人性张力!让我们唏嘘、感叹,让我们挥之不去的艺术魅力!艺术,犹如人性之倒映;艺术,犹如生命之幻境!

也就是这一种内在的真实,促使我们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去表现这样的真实。在一个虚假、荒诞、被异化的世界里,外在的真实无法代替内在的真实。这是在一个苦涩世界的苦涩经验,也是排除和化解荒诞世界的另一条途径。只有进入艺术创造的绝对境界里,绘画的技术性、教化性也就被弱化、被消解了,而人的本性、灵性则得到了更大限度的伸展,心灵自由也进一步得到呈现。从而,现实、世俗的世界被艺术超越了!艺术的精神性也进一步得到深化!

艺术简介

杜觉民

1957年生于哈尔滨,祖籍浙江萧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特聘画师、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江南书画院特聘画师、杭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来源:青藤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