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墨子、 荀子与韩非

 zqbxi 2022-06-10 发布于江西

      墨子曾受业于儒者之门, 荀子是战国末儒家最大的代表,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 三人与儒皆有关系, 而他们的思想主张却相差甚远。 墨子讲平等, 荀子讲隆礼, 韩非讲法术, 各有所重, 但目标却有一个, 让社会走向统一, 建立新的秩序。(殊途同归

1、 墨子: 和平主义

      在先秦诸子中, 墨子是谜团最多的一人。《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只有二十四字的记载: “盖墨翟zhái dí, 宋之大夫, 善守御, 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 或曰在其后。” 后来人关于他姓甚、 名甚、 何处人氏、 生于何时等,都有种种歧说。(很奇怪)《元和姓纂》 说: “墨氏, 孤竹君之后, 本墨台氏, 后改为墨氏。 战国时宋人墨翟, 著书号《墨子》。” 孔稚圭《北山移文》 则称墨子为“翟子”, 似乎其又姓翟。 江湶《读子卮言》 有《墨子非姓墨》 一章,也以为墨非其姓。 钱穆以为墨子因受墨刑而称墨, 杨向奎认为墨翟是目夷之别写, 胡怀琛、 卫聚贤等以为因面目黑而名墨。 至于其国别, 则有宋人说(葛洪《神仙传》、杨倞《荀子注》)、 鲁人说(《吕氏春秋· 当染篇》, 孙诒让本之)、 楚人说(毕沅、 武亿以“自鲁往见荆王” 之鲁为鲁阳, 即楚邑)。 二十世纪又出现了阿拉伯人回教徒说、 印度佛教徒说等说。 如卫聚贤《古史研究》 第二册《墨子小传》 说:《墨子· 公孟》 篇有人名“跌鼻”, 即低鼻, 墨子称中国人低鼻, 则其自为高鼻。 孟子说: “墨子兼爱, 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摩顶” 是秃头, “放踵” 是赤足。 秃顶赤足, 利天下为之, 这分明是苦行僧的形象。 关于他的身份, 又有贵族、 平民、 奴隶、 宗教徒等种种不同。

  

       但无论关于墨子的身世多么神秘, 墨子的思想、 行为以及他的为人, 我们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一生为反侵略、 反战争而奋斗不已。 听说楚国要攻宋, 他便一面派弟子帮宋国守城, 一面不辞劳苦费十天十夜之工跑到楚国制止出兵。 听说鲁阳文君要攻郑, 则又风尘仆仆跑去劝阻。 齐国要攻鲁, 他也是极力劝阻。 为此一生奔波不已。 故《文子》说:“孔子无黔突,(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烟囱。《文子·自然》:“ 孔子 无黔突, 墨子 无煖席。”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岂有曾黔突,徒劳不倚衡。” 明 刘基 《拙逸解》:“是故 仲尼 多能,坐不煖席; 墨 却云梯,走不黔突。”) 墨子无煖席nuǎn xí(把座位坐热。指安居。), 非贪禄也, 欲为天下除害耳。”《庄子· 天下》 也说墨者“日夜不休, 以自苦为极”。 有人说墨子是平民阶级的思想家, 看来也不无道理。 从他的吃苦精神来, 也是贵族出身的人难以忍受的。 在那个时代, 人人都想平息社会动乱, 使天下恢复和平、 稳定。 但采取的方式显然各有不同。 儒家和法家以及道家, 都是想通过君主的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希望君主能采纳自己的治世方案。 但墨子却不同, 他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理想, 组织起了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集团, 由这个团体的人共同行动来完成理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实践家与布道者, 他的最高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兼相爱交相利” 的和平社会。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处于动乱与战争之中, 就是因为人们“不相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 强必执弱, 富必侮贫, 贵必傲贱, 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簒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 要想消除“乱”, 就只有“兼爱”。 兼爱就是人人平等相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 中)。 近代西方的平等博爱思想传入中国, 国人虽惊以为高, 却不知早在二千多年前, 中国就产生了这种思想。 在战争频发的今天, 墨子的思想对我们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

      以和平社会为目标, 以兼爱思想为核心, 墨子还提出了系统的治世理乱方案。在《墨子·鲁问》 清楚地表述了他思想的十大纲领:国家昏乱, 则语之尚贤、 尚同(政治主张); 国家贫, 则语之节用、 节葬(经济观点); 国家熹淫湛湎, 则语之非乐、 非命(生活观); 国家淫僻无礼, 则语之尊天事鬼(宗教观); 国家务夺侵凌, 则语之兼爱、 非攻(道德观)。这十大纲领一个基本的精神就是平等, 要强者勿凌弱, 富者、 贵者勿浪费材用, 与平民齐等。 甚至政治上也要求平等。 这里最值得人惊诧的是他的政治学说与经济学说。 他在政治上主张尚同、 尚贤, 要求“选择天下贤良、 圣知、 辩慧之人, 立为天子, 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尚同》 中)。 这实际上是要建立民选政府, 废除贵族统治。 而《尚贤》(上) 又言:“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有能则举之……故官无常贵, 而民无常贱。” 君主是民主选举, 贤能由君主任用, 这确实有点共和国的性质了。 在经济上主张节用、 节葬, 要求人人劳作, “赖其力者生, 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 要社会上的人都能各尽所能,“凡天下群百工……各从事其所能”(《节用》 中)。 显然他的这种思想与等级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在二千多年前能产生这样近于近代社会的思想, 也足以显示墨子的胆量和智慧了。

2、 荀子: 隆礼主义

      如果说墨子的基本精神是平等的话, 荀子则正好与之相反, 是绝对不要平等的。 他强调的是“礼别异” 的礼。 孔孟都强调礼, 但孔孟的礼中, 有浓郁的道德意味,而荀子的礼, 则更多的是制度化倾向, 是“定伦”“明分” 的功能。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赵国人, 姓荀名况, 字卿, 又名孙卿,《汉书· 艺文志》 就称他的书为《孙卿子》, 这主要是因为“孙”、“荀”古音相通的原因。 荀子有两个得天独后的条件, 一是他是战国最后的一位学者, 故有机会总百家之长, 以之丰富、 充实自己的学说; 二是他的年寿很高, 可能超过了百岁, 秦统一六国时他还在世, 故有丰富的阅历。 这两个条件, 使他的学说内涵丰富而又平实沉稳, 不务虚夸, 有了很大的实践可能性。 在先秦时代, 荀子的影响看来要大于孟子, 孟子活动于东方的齐梁之间, 而荀子则生于赵, 游于齐,南至楚, 西入秦, 把儒家的学说传遍了全国各地。 故当时有人视荀子为“圣人”, 称“今之学者, 得孙卿之遗言余教, 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 所存者神, 所遇者化, 观其善行, 孔子弗过。”(《尧问》)。 先秦诸子以崇古相胜, 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推出了文王、 周公, 墨子便推出了更为古老的夏禹, 孟子则更往上推举出了尧舜, 庄子则把“至德之世” 推到神农氏之前的太古时代。 一个比一个古老。 到荀子则无法再往前推了, 结果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提出了“法后王” 的口号。 这“后王” 其实就是周盛世之王。 之所以要法周王, 就是因为周崇尚礼。 他说:“礼莫大于圣王。 圣王有百, 吾孰法焉……欲观圣王之迹, 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所谓尧舜禹汤等, 那都太久远了。“欲知上世, 则审周道。”(《非相》) 周是最后的王朝, 其文物粲然, 礼法昭然可见, 效法周道, 自然是最实际可行的方略。

       荀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性恶” 为基石, 以“劝学” 为起点, 以“隆礼” 为核心, 以“四海一家” 为终极目标。 他的“性恶说”, 是遭人攻击最多的理论。“性恶说” 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伪” 是人为的意思。“不可学、 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 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恶》)。 人之恶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得礼义然后治”(《性恶》)。 这样, 这一理论又归结到了“礼” 上。 他强调学习, 实际上也是从礼出发考虑的。“在物者莫明于珠玉, 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 礼义可以美人之身, 故说: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劝学》)。“故礼之生, 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 非为成圣也; 然而亦所以成圣也, 不学不成。”(《大略》)在荀子看来, 礼是治乱的根本。 他认为: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 乱则穷。”(《礼论》) 这样看来, 欲望是人间动乱的根源。《王制》 说:“物不能澹(赡) 则必争。”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 而有限的财物又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此则必然会因争夺财物而发生动乱。《荣辱》 篇也说:“从(纵) 人之欲, 则势不能容, 物不能赡也。” 面对这种情况,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礼制。 礼具有“节欲” 与“足欲” 双重功能。 礼将人分为贫富贵贱不同的等级, 每一个等级的人在物质享用上都有规定, 人不能超越礼。 这是“节欲”, 即《致士》 篇所云:“程者, 物之准也; 礼者, 节之准也。程以立数, 礼以定伦。”《礼论》 也说: “礼者, 以财物为用, 以贵贱为文, 以多少为异, 以隆杀为要。” 这是说, 车服旗章的装饰, 物用的多少, 礼的厚薄, 都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而由于礼的规定, 使每一个等级的人都可满足其级别的需求, 这是“足欲”。 故荀子说:“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 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性恶》) 又说: “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 使有贵贱之等, 长幼之差,知贤愚、 能不能之分, 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 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荣辱》) 这一理论, 对于遏制人类因无节制的物欲追求而带来的危机, 应该说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以“礼” 为核心, 荀子推衍出了一套做人、 做君、 做官的理论。 在他的著作中, 像《劝学》、《修身》、《不苟》 等, 是关于做人的; 像《臣道》 篇, 即是关于为臣的; 《君道》、《君子》、《王制》 等, 是关于为君的。 就做人言, 他强调以礼修身。“礼者, 所以正身也”(《劝学》)。“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国, 家无礼则不宁”(《修身》)。 礼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劝学》) 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欲贱而贵, 愚而智, 贫而富, 可乎? 曰∶ 其唯学乎? ”(《儒效》) 他像孔子一样强调君子人格, 如曰:“君子之求利也略, 其远害也早, 其避辱也惧, 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君子宽而不僈” 等。 就做官言, 他一方面强调“以礼侍君, 忠顺而不懈”(《富国》), 一方面则揣摸固宠全身之术, 如曰:“持宠处位, 终身不厌之术: 主尊贵之, 则恭敬而僔(撙, 谦退); 主信爱之, 则谨慎而嗛; 主专任之, 则拘守而详; 主安近之, 则慎比而不邪; 主疏远之, 则全一而不倍; 主损绌之, 则恐惧而不怨。 贵而不为夸, 信而不处谦, 任重而不敢专。 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 必将尽辞让之义, 然后受。 福事至则和而理, 祸事至则静而理。 富则广施,贫则用节。 可贵可贱也, 可富可贫也, 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求善处大重, 理任大事, 擅宠于万乘之国, 必无后患之术。 莫若好同之, 援贤博施, 除怨而无妨害人。 能耐任之, 则慎行此道也; 能而不耐任, 且恐失宠, 则莫若早同之, 推贤让能, 而安随其后。 如是, 有宠则必荣, 失宠则必无罪。 是事君者之宝, 而必无后患之术也。”(《仲尼》) 就为君而言, 他强调以礼治国: “以礼分施, 均遍而不偏”(《富国》); 强调平政爱民: “马骇舆, 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 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 则莫若静之; 庶人骇政, 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 举笃敬,兴孝弟, 收孤寡, 补贫穷。 如是, 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 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 庶人者、 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 欲安, 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欲荣, 则莫若隆礼敬士矣; 欲立功名, 则莫若尚贤使能矣。 ──是人君之大节也。”(《王制》) 强调君的协群能力:“君者, 何也? 曰∶ 能群也。 能群也, 何也? 曰∶ 善生养人者也, 善班治人者也, 善显设人者也, 善藩饰人者也。 善生养人者人亲之, 善班治人者人安之, 善显设人者人乐之, 善藩饰人者人荣之。 四统者具, 而天下归之, 夫是之谓能群。”(《君道》) 值得思考的是, 荀子的为人、 为君的理论, 都能出于正道, 可是在谈到做官时, 却特别强调保护自己, 这无疑是官场自古多风险的反映。

  

    《荀子》 一书中有许多经验性很强的精辟之论, 如曰: “非我而当者, 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 吾友也; 谄谀我者, 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 以致恶其贼。”(《修身》)“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之言, 深于矛戟。”(《荣辱》)“高上尊贵, 不以骄人; 聪明圣知, 不以穷人; 齐给速通, 不争先人; 刚毅勇敢, 不以伤人; 不知则问, 不能则学, 虽能必让, 然后为德。 遇君则修臣下之义, 遇乡 则修长幼之义, 遇长则修子弟之义, 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 无不爱也, 无不敬也, 无与人争也, 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 则贤者贵之, 不肖者亲之。”(《非十二子》) 这些格言式的教诲, 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3、 韩非子: 专制主义

       在荀子的理论中, 有明显的尊君倾向。 到韩非, 则把这种尊君理论发展成为“专制主义”。 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 是大儒荀卿的学生。 可是他的那一套与荀子完全不同, 或者说是超越了 荀子。 荀子主张尊君, 是要打造精神与政治合一的领袖; 而韩非子只是要成就统一帝国的政治领袖, 至于道德精神则全不要了 。 荀子说人性恶, 是要通过教育让人归于正, 合于礼; 而韩非子则是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坏人, 让君主不要相信任何人。《史记》 本传说他“为人口吃, 不能道说, 而善著书。”“喜刑名法术之学, 而其归本于黄老。” 他的一套理论大受秦始皇赏识。 但秦始皇还没有来得及重用他, 就被他的老同学陷害死于狱中。

        秦始皇为什么会对韩非子感兴趣呢? 因为秦始皇是一位极端的专制主义者, 而韩非子的一套理论就是专为专制君主设立的。 韩非子思想中最核心的三个字是法、 术、 势, 而这三者无一不是从专制者利益的角度考虑的。 所谓“法” 就是法令, 是要让天下百姓都必须晓知的行为规则。 用韩非子的话说:“ 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之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 难三》 ) “法” 最主要的内容就两项: 赏、 罚。“人主者, 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 君主只有把握赏罚, 国便可治而强, 故说 : “治强生于法。” 在法的面前, 没有是非, 不讲感情, 为君者只考虑如何依法赏罚, 不考虑“仁下”; 为臣者则考虑死力守职, 不考虑“忠君”。“君通于不仁, 臣通于不忠, 则可以王矣。” (《外储说右下》)“明主之国, 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 功名所生, 必出于官法。”(《八经》)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偏激的做法, 说白了就是仁义道德全不要, 只要法。 法操握在君主之手,“事成君收其功, 败则臣任其罪”(《八经》)。 一定要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性与绝对正确性。 关于行法的典范, 韩非子曾举过秦昭王的例子。 秦昭王病了, 有百姓买牛为他祈祷。 昭王知道了, 不但没有嘉赏, 反而重罚了祷告的人, 因为他擅自为祷。 昭王的理论是: “夫非令而擅祷, 是爱寡人也。 夫爱寡人, 寡人亦且改法而心与之相循者, 是法不立; 法不立, 乱亡之道也。 不如人罚二甲而复与为治。 ”(《外储说右下》)所谓“术”, 指的是权术, 是君主驾驭臣子的手段。 韩非子说:“术者, 因任而授官, 循名而责实, 操杀生之柄, 课群臣之能者也。” (《定法》 )。“法” 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的, 而“术” 则是“藏之于胸中, 以偶众端, 而潜御群臣者也。”(《难三》) 比如: “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 顾反而问之曰:'何见于市? ’ 对曰:'无见也。’ 太宰曰:'虽然, 何见也? ’ 对曰:'市南之门外, 甚众牛车, 仅可以行耳。’ 太宰因诫使者: '无敢告人吾所问于汝。’ 因召市吏而诮之曰:'市门之外, 何多牛屎? ’ 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 乃悚惧其所也。”(《内储说上》)这就是术的具体应用。所谓“势”, 就是权力、 权势。 这是君主一刻都不能丢掉的。 故韩非子说:“权势不可以借人。”(《内储说下》)“夫势者, 便治而利乱者也。”(《难势》)“势足以行法。”(《八经》) 有了权力, 才可以禁暴、 绝奸。

      君主与法、 术、 势三者的关系可以用驾车马作喻, 法象是道路行轨, 术象是驾驭的技术,“国者, 君之车也; 势者, 君之马也”(《外储说右上》)。 以术驭马, 驾车行道, 便可行至千里。 这就是韩非子理论的主体。 在韩非子看来。 君主最主要的是要把“势” ――权力紧紧掌握在手里, 而且要用“术” 操纵“力”, 来向臣下百姓行使法令――赏、 罚, 如此天下便可大治了。 在法的面前, 没有“仁”, 没有“义”, 根本不能相信臣下的忠心, 君臣不同利, 绝对没有忠爱可言, 只有法来说话。《汉书· 艺文志》 说法家“无教化, 去仁爱, 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至于残害至亲, 伤恩薄厚。” 这对于韩非子来说, 还是很恰当的。(非常世非常道但常则不行

      韩非子一方面从专制者的角度出现, 总结并揣摩出了种种控制臣下的方法与手段。 同时从专制的前提出发, 也为臣下设计出了取信于君的种种方略。 最典型的是《说难》 篇。 所谓“说难”, 就是指向人主进说之难, 也就是取信于君之难。 他认为取信于君最大的难度在于“知所说之心, 可以吾说当之”。 即了解君主的心理需求, 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投其所好。君主心理又深不可测, 一旦触犯逆鳞, 便有性命之忧。 但要靠近他, 取信于他, 改变自己的命运, 又“不可不察”、“不可不知”。 鉴于此, 韩非在深入揣摩人主心理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系列进说之术。 他提出进说大要在于“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即懂得满足君主自我夸耀的心理欲求, 掩盖其所自以为羞耻的行事。 其次提出了八种进说的谋略:

一、 借公义之名劝急私之行。 即所谓“彼有私急也, 必以公义示而强之”。

二、 以卑下为高尚, 鼓励其不能自已之行。 即所谓“其意有下也(如犬马声色之好),然而不能已, 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

三、 以高尚为卑下, 劝止其无法达到的目标追求。 即所谓“其心有高也, 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 而多其不行也”。

四、 给君主提供自我夸耀的根据。 即所谓“有欲矜以智能, 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 多为之地(根据), 使之资(借) 说于我, 而佯不知也, 以资其智。”

五、 纳言必以合于私利以相诱。 即所谓“欲内(纳) 相存之言, 则必以美名明之, 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

六、 劝止必以合于私患相危。 即所谓“欲陈危害之事, 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

七、 借桑说槐, 以免阿谀之嫌。 即所谓“誉异人与同行者, 规异事与同计者。 有与同污者, 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 有与同败者, 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

八、 顺风行舟, 不扫君主之兴。 即所谓“彼自多其力, 则毋以其难概(量米器, 这里作动词, 平抑之意) 之也; 自勇其断, 则无以其谪(过失) 怒之; 自智其计, 则毋以其败穷(窘)之”。

      用今天的观点来看, 这真可说是一套揣摩领导意图、 以求晋级加爵的绝高招数。 其钻营之道虽无道德可言, 但对我们了解官场、 了解为官者的心理、 了解社会, 却是大有好处的。而其中所展示出的韩非的智慧, 也使们我们领略到了古代权术理论家的风采。(教人学坏

       总之, 墨子是和平主义者, 像救世的苦行者, 更多的考虑在免除民众的灾难。 荀子是“隆礼” 主义者, 以严肃的面孔对待世界, 希图在礼的规定下, 完成人的品德修养与社会制度建立。 而韩非子则是专制主义者, 以冰冷的心肠与超人的智慧, 为专制者提供了一套可运作的程序, 促成了统一帝国的实现。(看看三人的结局,就知道起理论的善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