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一篇,包你比刘亦菲还会泡茶!

 apaol 2022-06-11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喝了这么多年茶,你真的会泡吗?

茶桌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灵魂拷问”:同样的茶叶、同样的水、同样的杯碗,为什么我泡出来的茶味道没有别人泡的好喝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同样的笔,同样的试卷……(寻茶菌正在看着你);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调料……(寻茶菌再看你一眼)。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而泡茶也是一样。

如何冲泡才能正确表达茶的基本风味?

怎样用办公室的保温杯也能泡出活色生香?

第一次给别人泡茶如何显得自己很专业

……

在这篇文章中,寻茶菌将从不同泡茶场景、不同器具条件、不同茶类出发,为大家准备一套泡茶“万能公式”。让你即便在办公室中抱着保温杯,也能是最靓的那个仔。

 
图片

图片
玻璃杯、马克杯、保温杯甚至纸杯……
任何工具都可能成为办公族的“主泡器”
摄影/吴学文

当我们喝茶的时候,我们喝的是什么文化,信仰,健康,还是情感?

最通俗的答案是:“饱含香气和滋味,近乎于0糖0卡的饮用水”。

因此,喝茶大可不必上升到诸如“密云水库的水不够活泛,我只用金沙江的,更活”这等“玄学”程度——简单地泡好它,是喝到一肚子称心满意的基础。

 
图片

低热量的茶不再只是“中老年”专属

也在新生代的“养生朋”中,成为公室标配

摄影/吴学文


实际上,泡茶如同跳《本草纲目》,可以有万般方法,但核心在于,不能急于求成、找对节奏、同时注意节制

因此,业界逐渐总结出了泡茶最重要的三要素:投茶量、水温、冲泡时间。

 

图片

三要素并不完全固定,通过适当调整

可以实现对茶汤浓淡以及香气滋味呈现的把控

设计/九阳


了解了泡茶三要素,又如何在“实战”中演练呢?请看下文。

图片

保温杯,办公族

只有一个杯子怎么泡?

通常在办公室环境中,大部分人并不具备使用成套茶具的条件——要是被看到办公桌上来这么一套,可能年终会被HR授予“公司年度摸鱼大师”优秀称号,并颁发相应“奖励”。

秉承着“手边有啥就用啥”的宗旨,我们先来讲讲在办公室场景下,如何用一个玻璃杯、马克杯、保温杯甚至纸杯泡出好喝的茶汤。

 

图片

任何杯具皆可泡茶,只有合适与更合适之别

摄影/吴学文


办公室所用的大部分杯具是不能茶水分离的。也就是说,茶叶会被茶汤一直浸泡,如果不掌握好投茶量和水温,苦味、闷味都会“席卷而来”。

这种情况下需要谨记:茶叶用量宜少不宜多。 

图片

不同茶类,重量体积的比例也不相同
可以根据上图的克重对比,大致估算出投茶量
有条件的小伙伴也可以购买一个小巧的克秤
设计/九阳  摄影/吴学文

图片

如何用玻璃杯/马克杯泡茶

它们应该算是办公桌上最为常见的“摆件”,热水是它的菜,咖啡是它的菜,茶叶当然也可以是。这类杯子更适宜冲泡口感相对清淡的茶,如绿茶、黄茶(黄芽茶)、白茶(白毫银针)、花茶等。

我们以350ml的杯子为例:

 

图片

一般办公室所用的饮水机

热水水温在90℃左右,可直接冲泡

摄影/吴学文


这里建议的5分钟浸泡时间,是大部分情况下,水温冷却到适饮温度的时长。因此,所示投茶量、水温均根据这个时间进行了适当的降低

Tips:如果杯子有盖,请记得一定不要盖上。否则茶会有闷味,变得不清爽。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马克杯,细嫩且好看的名优绿茶用通透玻璃杯冲泡最为适合,以此欣赏茶叶舒展的姿态以及观察汤色。最常见的有上投、中投、下投三种方式来契合不同风格茶叶的冲泡需求。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
绿茶上投、中投、下投三种泡茶方式解读及演示
动作演示仅为展示冲泡方法,适泡茶类请参照图内文字

设计/九阳  摄影/吴学文


口感相对浓厚的茶,如乌龙茶、普洱茶等,一般来说并不推荐用杯泡,因为很容易让茶汤过于浓稠苦涩。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少茶,久泡”的处理方式来调节。

 
图片

马克杯到剩1/4时,记得及时添水

设计/九阳 摄影/吴学文


除了玻璃杯、马克杯外,纸杯是办公室中最为“唾手可得”的容器。但普通纸杯接触沸水的高温后容易带来茶汤之外的杂味,不建直接做泡茶器,可用其他器具泡好后待茶微凉后分出到纸杯中。

 

图片

比起泡茶器,纸杯更适合安静地当一个喝茶器

摄影/吴学文


如果是“实在没得选”,可挑选品质较好的纸杯,并参考玻璃杯、马克杯的泡法。纸杯容量较小,请等比例减少投茶量,如100ml纸杯投茶量可在0.5~1g。
图片

如何用保温杯泡茶

作为新世代“养生代言”的保温杯,可不是只能泡枸杞的。由于良好的保温性能,它在办公室泡茶环境中也值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更适合六堡茶、老白茶等可闷泡的茶类。

我们同样以350ml的杯子为例:

 

图片

保温杯泡茶由于不能及时观察汤色变化

在长久闷泡下,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设计/九阳 摄影/吴学文

 

如果手里只有保温杯,其它茶类也可参照玻璃杯、马克杯的冲泡方式(同样需开盖冲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其有着持续高温的泡茶环境,保温杯的投茶量应该是低于其它器具的


图片

比起相对细嫩鲜爽的茶,保温杯更适合闷泡老茶

摄影/吴学文


Tips:保温杯清洗不是很方便,用完后要及时清洗,避免茶垢堆集。

无论保温杯还是玻璃杯、马克杯,它们都很难做到用茶水分离的方式去呈现一杯茶的层次感。但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茶企通过现代化的加工流程,推出了更贴近年轻人生活的原叶袋泡茶产品。

 

图片

干净且便捷的原叶袋泡茶

让“大杯泡茶族”告别了“一口茶半口茶渣子的时代

摄影/吴学文


目前看来,原叶袋泡茶应该是办公族最易于冲泡的原叶茶产品,任何一种杯具(包括纸杯)都能轻松驾驭它。它普遍净重2~3g,有着投茶量清晰、可茶水分离的优势,注入沸水,2分钟后取出泡袋,即可享受一杯香醇好茶。

 

图片

品质较好的袋泡茶可重复冲泡2~4次。

摄影/吴学文

图片

如何用飘逸杯/快客杯泡茶

如果在快节奏的办公室环境,还想拥有便捷的茶水分离泡茶体验,且对口感有一定追求,那么飘逸杯或者快客杯就是不错的选择,并且在某些旅行或室外场景也能让你轻松泡出一杯好茶。

我们以300ml的杯子为例:


图片

飘逸杯“占地面积”小,在办公室中使用方便

设计/九阳 摄影/吴学文


飘逸杯多为玻璃材质,容量从200ml左右到500ml以上不等;快客杯多为玻璃与陶瓷材质,容量较小大多与150ml盖碗相当。它们基本可以“百搭”所有茶类,也能一定程度的表现茶的层次,只是相比盖碗和茶壶来说略逊一筹。

 

图片

飘逸杯泡茶无须太多讲究

掌握好三要素,基本都能冲泡出稳定的风味

摄影/吴学文

 

办公室泡茶固然是追求方便与快捷。倘若你手上有一款好茶,口感饱满、细节丰富,同时你又想要感受它的更多的韵味,那么你或许需要学会进阶——在合适的场合,使用盖碗、茶壶来冲泡。这样会帮助茶叶更好地表达它的口感和风味,也有较好的仪式感和氛围感。

图片

“泡手”进阶

五分钟盖碗速成

细品滋味、香气,欣赏茶汤是喝茶中重要的“享受”环节。而对于这种“享受,则需要借助更为专业的冲泡手法才能得到更完整的感受。

 
图片

想要完整感受茶汤中的大千世界

你早晚需要跨出使用专业茶器这一步

图/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叶青青


专业的冲泡需要专业的器具,它们需要一定的熟练度才能掌握。主要泡茶器具分为盖碗与茶壶两种。从烫手的层面来说,壶比盖碗好上手;但盖碗相对“挑茶”的壶来说,更显百搭——任何一种茶,都能发挥出不错的效果。

因此,我们选用盖碗来作为本次品饮冲泡方法的示例冲泡器具。

 

图片

完整的冲泡茶具数量众多

在我们日常的冲泡中,可大大简化

其中盖碗、品茗杯、公道杯、烧水器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九阳 摄影/吴学文

图片

如何用盖碗泡原料细嫩的茶

六大茶类加上花茶,其细嫩程度均有所不同。茶叶较细嫩的茶类,或因口感清雅,或因浸出快,大都适用较低水温、较少投茶量,如绿茶、黄茶、红茶、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花茶等。

 以120ml盖碗为例:
图片

一般来说,茶叶都可在盖碗中反复冲泡多次

具体次数视茶叶品质及冲泡时间长短而定

设计/九阳 摄影/吴学文


Tips注水需沿杯壁定点,如果直接冲击茶心,茶叶会到较大的冲击,容易出现苦涩味。冲泡细嫩茶叶,出汤后要将盖子打开,不然也会让茶叶容易被闷出苦涩味。


图片

注水点一般盖碗边缘

注水尽量缓慢且均匀

摄影/吴学文



图片

如何用盖碗泡原料更成熟的茶

冲泡原料成熟度较高的茶叶,投茶量要加大,且需要用沸水冲泡。如乌龙茶、黑茶、白茶(寿眉、贡眉、老白茶)、普洱茶等。

 以120ml盖碗为例:

图片

根据不同人的品饮习惯,盖碗冲泡时间变化较大

多数茶在4、5泡后,滋味会有所降低

需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冲泡时间

设计/九阳 摄影/吴学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冲泡球形乌龙(安溪铁观音、台湾冻顶乌龙)或紧压茶(普洱茶饼、黑茶茶砖、沱茶)等,第一泡需温润泡,也就俗称的“醒茶”或“润茶”——用沸水缓慢注入后没过茶面,即可出汤,且茶汤出尽。

温润泡是为了让紧压的茶叶得到舒展,以便于唤醒内含物的浸出,因此茶汤较淡,可不饮用,建议用来温润茶杯或茶壶。

 

图片

温润泡是茶叶舒展的过程

摄影/吴学文

 

Tips:如果采用壶泡,冲泡方法、流程与盖碗基本相同,在投茶量与冲泡时间上会有细微不同。

潮州工夫茶的“二十一式”当然不是能一夜练好的,泡茶规范也本不该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说明书”。但对于对茶叶没有足够“掌控感”的人来说,掌握这样一些“固定”的基础技巧,也未尝不可。

在对泡茶逐渐熟悉的过程中,你依旧可以自己掌握逻辑,去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茶,而不是局限在“好”与“坏”里。

 


我们给出的是一个基础建议,并不能涵盖所有场景。如仍有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寻茶菌将尽力做出解答;也欢迎各位“老泡手”留下自己的心得体验,共同交流!

 图片

文 | 何如卿、欧寒天
编辑 | 欧寒天、何如卿
专业支持 | 张妍
图片编辑 | 吴学文
设计 | 九阳
头图 | 王晶
封图 | 郑舟
文中部分冲泡演示由梅姗姗、阿大(第一次泡茶)完成

本文系【地道寻茶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