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人生的归宿,读懂这首诗就能远离迷茫

 凤凰山居士 2022-06-11 发布于江西

江阳沽酒客

2021-12-05 09:37文化领域爱好者,优质本地创作者

人生多变,但是却可以通过学习来自我调节。
这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假如没有文化,它不会升华出文明。而所有的人类的文明,都是历代血脉基因之外智慧结晶不断累积。
谈到学习,不晓得为什么读书时代反而不那么上心。等到过了三十岁才感受到书香的魅力。
虽然少年时代也不拒绝读书,但是却未曾明白为什么要读书。
当然每个人对读书结果的理解不一样。无论高低,读点书总能有所获取。

好多年前,王安石有一首诗被人反复拿出来评说,当成了典故。就是《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家最爱津津乐道的就是王安石对春风一句中的“绿”字反复修改,经历了: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本诗曾获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这正是“频改”所致。

但是如果这首诗你只看这个一字之功,那就是太可惜,毕竟一字虽然点睛妙笔,整体才是它的全部营养。

我向来以为,有成就的诗人都不是无病呻吟的,都是跟他平生的遭遇和当时社会现状有联系的。杜甫不必说。就是浪漫的李白也是如此。

而作为政治人物的王安石,虽然写了一千多首诗,但是他那些经典之作,还是要结合历史来看。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一直存在争议,沽酒客不想去考证。但是诗的本意却是在积极当中又充满了对人生未知的后怕。王安石那么执拗的一个人,会害怕吗?会啊,只是他怕得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怕变法不成,最终与国家和人民毫无裨益。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于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你以为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吗?现实告诉你并不是。人生最大的苦楚就是这样。

沽酒客突然想起,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岁月,那些曾经想大展宏图的日子。那些给予时间和资源,却最终没有遵守契约精神,用泸州方言说:“屙尿变”的不堪。
再看看王安石,又算得了什么呢?有能力不见得能施展抱负,但是给你施展抱负中途却横生枝节变故,那更加难受。

据说王安石童年生活在钟山,对这里很有感情,当他二度进京的时候,写下这首名篇。整首诗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但是,何时照我还?却有一种一语成谶的宿命感。有人说是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写照,我倒是觉得这分明是王安石潜意识里对自己再度进京变法没有底气。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被拦腰切断,再度打回原形。
其他被打倒他不怕,只是心有不甘。
我们今天说到宽容,说到看淡,哪有什么放下与包容,都是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算了。

壮志未酬的事情,古往今来,一直是断断续续却络绎不绝,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生命结束之前,不放弃。

不过有的人则不行,没办法继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已经死了。

而有的人则不同,虽然没有成功,却能把自己的思想留下来,影响后人,他们远离的世俗的蛊惑与迷茫,真正做到坚定信念和宠辱不惊。这大概才是所谓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