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风飒如剑 舒卷漫如云

 山居子衿 2022-06-11 发布于辽宁

英风飒如剑 舒卷漫如云

——纪念孙剑云老师逝世15周年

有些人好奇,但可能不好意思问:你童旭东这些年写了不少记述或回忆武林中多位前人的文章,但为什么你回忆孙剑云老师的文章似乎不多。我大致算一下,15年来只有三、四篇。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孙剑云老师在当今武术界具有崇高的影响,使我在写孙剑云老师的时候,要慎之又慎,下笔尽量力求准确。所以,不是轻易可以动笔的。这次是受诸位同门之托,要我在纪念孙剑云老师逝世15周年时写一篇纪念文章,为此反复斟酌,不知能否达孙剑云老师风神之万一。

孙剑云老师是我唯一拜师学艺的老师,意义自然非同一般,但在这里我不是仅仅以一个学生回忆老师的角度写这篇纪念文章,我一贯的坚持是对任何人的回忆与介绍都要力求真实、准确。我以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逝者。

毫无疑问,孙剑云老师是一位著名的武术家,纪念一位武术家,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谈,其一是在武术上取得的成就,其二是做人尤其是师德以及由此彰显的人格精神。

谈及孙剑云老师在武术上的成就,我选择了两个视角,其一是史料记载,其二是亲历者的叙述及我的亲身见证。

中年时期的孙剑云

孙剑云老师,讳书庭,字贵男,剑云为号,世以号行,生于1914年6月6日(农历5月13日),据说这天恰巧是三国时关羽的生日。

关于孙剑云老师的史料记载,有这样三份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以为基本可以反映她早年时在武学上的造诣和修养。下面将分别做一介绍。

其一,《续国术名人录》中对当时年仅21岁的孙剑云老师的收录和记载。这里先要介绍一下《续国术名人录》的背景,《续国术名人录》刊载于“道德武学社”1935年出版的《国术周刊》上,“道德武学社”是由《国术名人录》的作者金警钟和八卦拳名家程海庭的弟子孙锡堃等人创办的。所以该文对孙剑云老师武功的记载,并非泛泛之论,而是属于行内的评价。该文如下:

孙书亭女士,字贵男,河北完县人也,寄居北平,盖太极形意八卦大家孙师禄堂之女公子也,幼承家学,功兼文武,如正草隶篆,山水人物,书画无一不精,且嗜国剧,习老生颇似叙岩,尤精八卦,曾充镇江,江苏等,国术馆之女教授,拳艺得轻灵派之上乘,剑之更有独到之处,败其手下者,大有人在,凡江南一带,无人不知孙女士为剑术名家者,现年仅二十,在平读书习画,天津公学曾聘请为国术教授,因事未就,前来津在吴景濂宅,及龚剑堂寓,小住月余,余曾于龚君剑堂处,得瞻孙女士照像,则神气伟然,诚巾帼英雄,不愧为名师之后,龚君长次二女,及其幼子,皆拜孙女士胞兄存周门下习拳,复经孙女士时加指导,故行拳运步之神气,与众不同,盖龚君与孙女士,系师兄妹也,渊源所自,自非花拳秀腿者,可与比伦也,孙女士玉照,第六期再行付刊云,

如今讲到孙剑云老师的武术造诣,当代人首先想到的是太极拳,然而当年孙剑云老师却是以八卦拳尤著。著名的现代武术史及武术理论研究者周剑南先生曾对我讲:太极是拳术中的道理,形意是拳术中的功夫,八卦是拳术中的艺术。所以,练拳要以形意拳打基础、以太极拳明道理,最终以八卦拳来体现。此说颇有独见之幽。事实上,即使孙剑云老师到了晚年,在演示拳艺时,也是多以八卦拳即身起舞。

在这份史料中对孙剑云老师武艺的记载最值得关注的有三处:

其一是讲孙剑云老师“尤精八卦”,虽然仅仅四个字,但份量不轻。前面讲了这份史料出自《国术周刊》,这本《国术周刊》是由“道德武学社”办的,“道德武学社”的社长就是八卦拳名家程海庭的弟子孙锡堃,因此说明孙锡堃对孙剑云老师的八卦拳很推崇。然而近年有人捏造谎言,说什么孙锡堃去中央国术馆赶跑了自己的师伯孙禄堂先生。由此可知此说完全是信口雌黄。关于孙剑云老师在八卦拳和八卦剑上的造诣,在周剑南先生的回忆中也曾提到,这个后面我会讲到。

其二是讲孙剑云老师的“拳艺得轻灵派之上乘”,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众所周知,轻灵是上乘功夫的特征,得轻灵派之上乘,说明从孙剑云老师的拳艺中体现出了这种上乘的功夫。而这时孙剑云老师只有21岁。

其三是讲孙剑云老师“剑之更有独到之处,败其手下者,大有人在,凡江南一带,无人不知孙女士为剑术名家者,”这段记载说明孙剑云老师在用剑上有不凡的造诣,打败过很多人。文中讲凡江南一带,无人不知孙女士为剑术名家者,孙剑云老师离开江南时是1931年,这年孙剑云老师只有17岁。由此可推知,孙剑云老师在17岁前就已经是当时的剑术名家了。

孙剑云老师曾对我说,因为她是女孩子,练习技击与师兄弟们摸爬滚打多有不便,因此,孙禄堂老先生为了让她有实战防身之能,重点教她练习击剑,那时孙剑云老师的手臂上每天都布满了青紫的伤痕。如是者有年,使得孙剑云老师的实战击剑技艺不同凡响。所以在中国传统剑术的实用方面,孙剑云老师有很深的造诣。但令人遗憾的是,她的中国传统实战击剑技艺并没有传承下来。

在这篇记述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孙剑云老师气质的记载——“神气伟然,诚巾帼英雄”。这不是一般的赞誉。一个武术家的造诣以神气为第一,孙禄堂老先生讲:“拳术之道无他,唯神气二者而已。”孙剑云老师在21岁时就具备了伟然的神气和巾帼英雄的气质,足以说明她那时在武功上的造诣与修养。

以上是这篇史料中对孙剑云老师21岁时的武功造诣与精神气质的记载。此外在这篇史料中还记述了孙剑云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多方面的造诣与修养。

如在书画方面,记载孙剑云老师的“正草隶篆,山水人物,书画无一不精”。孙剑云老师在书画方面自幼得数位名师传授,20岁时考入“北华美术专科学校”(即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毕业后,在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当时被誉为是北平四小名画家之一。可以说孙剑云老师是一位专业书画家。

此外,孙剑云老师且嗜国剧,习老生颇似叙岩”,国剧即京剧,孙剑云老师不是一般的喜欢京剧,而是票友级的喜欢,一个女孩子专工老生,乃至“习老生颇似叙岩”,叙岩即著名京剧老生余叙岩。说明孙剑云老师在更早的时候(至少在十几岁时)已经在京剧上相当用功了。女孩子专工老生者,一般对京剧的嗜好已经到了骨子里。

孙剑云老师曾对我说,若论个人爱好,她第一喜欢京剧尤其是昆曲,第二书画,第三才是武术。

第二份有关孙剑云老师武功的史料,见于台湾《力与美》杂志上《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剑至》一文,该文作者周剑南先生是著名的武术理论和武术史专家,他本人无门派之见,研习多派武艺,先后拜在姚馥春、耿霞光这两位名家门下习艺,尤对形意拳、八卦拳具有一定造诣,尤其接触过很多著名的拳师。他在该文中详细介绍了与孙剑云老师的交往。他写道:

……我们请孙女士示范武艺,他练了八卦剑,动作灵活,挥洒自如。名门所传,确实不凡。后来政府迁都,我与洪懋中兄到南京服务。孙女士往上海经南京,因火车票难买,在南京等了几天,我们又见到了她练的八卦掌。姿势正确,走得很低,颇具功力。

三十五年(1946年),我到汉口服务。一次往上海公差,去看她。那时她在中国银行服务,住在一位师兄家。一见面她就笑着告诉我说:“上海真是个奇怪的地方,有两个人居然能把社会上蒙得晕头转向。”她告诉我两人的名字,我只记得一个(隐其名)。她说那人在大学当教授,自称能隔空打人,着人无救,许多人相信。她因从未听她父亲说过有这种功夫,不相信是真的,想去访问并试试。谁知好几次都被拒绝不见。后来托了有面子的人去说,方才答应了。那天他请介绍人领着,按约定时间去拜访。见面叙谈后,她请那人士验隔空打人的功夫。那人说:“不可以试。因为试验要打人,伤人无法可救,谁能负责?”孙女士说:“那就对我试验好了。”那人说:“那怎么可以。”二人僵持在那里。孙女士说:“当时我确实是单纯的好奇心,并无他意。”后来那人提出办法,二人对面坐着,各以一手掌心对着对方,运用功夫。谁先感觉受不住,就算对方功夫高过自己,而是对方赢。孙女士答应了。二人就如上述,对面坐着,各伸一掌对着对方。不过五分钟,那人即叫道:“好了!好了!我已经受不住了。你的工夫比我好,你赢了。”孙女士说:“我见那人这样说,心里明白,就与介绍人告辞走了。”

上面周剑南先生的两段记述表明,其一孙剑云老师的八卦剑造诣不凡、八卦掌颇具功力。其二说明孙剑云老师对四十年代后期轰动上海的两位擅长空劲者的不屑,曾亲自找上门去领教。由此反映出孙剑云老师不仅八卦拳、剑的功夫出众,而且勇于登门与人进行实际切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孙剑云老师对自己功夫的自信。

第三份史料是1934年龚剑堂先生与华北诸多国术名家观看孙剑云老师表演的八卦拳、剑后,写诗对孙剑云老师的拳剑功夫表示赞叹。龚剑堂先生是孙剑云老师的师兄,先后拜在孙禄堂先生、叶潜先生门下学习武术和古琴。在孙禄堂先生去世后,龚剑堂先生又拜在杜心五先生的名下,龚剑堂先生先后接触过数十位著名武术家,在当时国术界中有一定影响。该诗云:

禄翁艺高旷武林,

而今唯有天上寻。

幸有孤女显真传,

惊得众髯叹不群。

掌风杳渺幻似影,

剑气莽苍漫如云。

荆卿若见悔献图,

原来巾帼能灭秦。

该诗中禄翁指孙禄堂先生。众髯指众国术家,因皆为男子,故曰众髯。荆卿指荆轲。由龚剑堂先生这首诗中对孙剑云老师武艺的赞叹,从这个侧面亦可窥见孙剑云老师青年时期的卓然风神,反映出孙剑云老师的武艺得到当时众多拳家一致的称赞。李景林先生的文书刘子明先生讲,当年李景林先生评价孙剑云老师是女中魁元”。

以上三份史料呈现了孙剑云老师35岁前(1949年前)的武功特点和造诣。反映出孙剑云老师在八卦拳、八卦剑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在剑术技击上造诣非凡,而且神气伟然,气质过人,敢于登门去领教他派名家的技艺。呈现出一个功夫不凡、意气风发的杰出青年武艺家的风采。

孙剑云老师曾对我说,其实她武艺的最高峰是在五十多岁时,因那时身体状况好,辞职后专心研究武术,研习中常有所悟,练的也勤。与人切磋,无论推手还是比剑,常有一种难遇好手的苍茫感。

可就在孙剑云老师的武艺将要突飞猛进之时,文革开始了,学校不上课,孙剑云老师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为学校描图的活儿断了,为了生计,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武术上。最困难的时候,孙剑云老师给人做过保姆,甚至一度靠卖血度日。因此,大大影响了孙剑云老师的健康和功力,功夫受到很大影响。即使如此,孙剑云老师晚年演示的孙氏八卦剑、孙氏太极剑和孙氏纯阳剑依然神气夺人,确有“剑气莽苍漫如云”的气象。

孙剑云老师晚年时不仅在八卦拳上仍旧功夫高卓,当代人中未见出其右者,在太极拳上也达到很高的境界。

1992年,在北京体育大学,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主办,由吴彬先生负责召开全国太极拳推手研讨会,在会上孙剑云老师与到会的一些太极拳名家进行了推手交流。会后《中华武术》副主编周丽裳女士在《中华武术》上做了专门的报道,称赞孙剑云老师的推手功夫“叹为观止”。这是通过这次全国性的交流研讨活动的对比中得出的评价。

孙剑云老师并不把外界对她的赞誉当回事,她认为推手是一项通过相互体会认识自己不足的训练方法,不是争胜之技,故推手不是比武,不存在胜负之说。另外,相互研究是一种推法,公开表演又是一种推法。有一次,孙剑云老师参加一个武术活动,吴彬先生与孙剑云老师为了助兴,表演推手,搭手后推了几个来回,在孙剑云老师做挤的动作时,吴彬先生故意向后一跳,再次搭手后,孙剑云老师自己也向后一跳。这就是推手表演中互相给面子。但真正相互研究,就不同了。

比如史建华师兄是刘凤春前辈的徒孙,从师于刘凤春前辈的儿子刘文华先生,是刘文华先生的得意弟子,是全国有名的八卦拳专家,擅长八卦拳技击。刘文华先生去世后,史建华师兄遵照师嘱,一心想找孙剑云老师继续深造。后来史建华师兄终于找到孙剑云老师。本来在八卦门论,史建华师兄与孙剑云老师是同辈,但是史建华师兄生为了深造,一定要拜孙剑云老师为师。

一次史建华师兄与孙剑云老师搭手体会劲道,搭手后不久,史建华师兄的汗就下来了。后来史建华师兄对我说:“老师的劲真好,搭上手我就感觉我里外都不得劲。这样的功夫,不佩服不行啊。”此外象康群师兄、白普山师兄、刘鸿池师兄等多人也是带艺投师的,他们在与孙剑云老师搭手时都有同感。这是通过推手相互体会自身的不足,你知我知,常常没有那些蹦蹦跳跳的形态。

有关孙剑云老师晚年时武功造诣的事迹有很多,有一些我在不同的场合介绍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认为作为一位武术家,不仅要自己有功夫,更要能把自己的武艺传承下去,让后人去发扬光大。从这个层面上讲,孙剑云老师对孙氏拳的发展可谓居功厥伟。

前面介绍了,武术在孙剑云老师个人兴趣中最多排在第三位,孙剑云老师自己原本也没有继承发展前人武术事业的想法。解放后,国家体委武术处的人员几次找到孙剑云老师的二哥孙存周先生,请他出山。但由于种种原因孙存周先生拒绝了,于是他们转而找到孙剑云老师。于是,孙剑云老师主动来到她二哥家商议,孙剑云老师讲:“总不能让咱爸爸的这些东西都结束在我们手里吧?”孙存周先生讲:“我老了,你就出面吧。”又说:“孙家拳我要带进棺材里去了。”说这话时,孙存周先生已经年过花甲,年长孙剑云老师21岁。于是解放后孙剑云老师毅然承担起继承、传播孙氏武学的重担。为此,孙剑云老师牺牲了自己最爱好的昆曲、京剧,也从自己固定的工作美术工厂辞职,没有了固定收入,一门心思地发展孙氏拳。

一位单身的中年女子,在远离武术界多年后,在没有收入的条件下承担起孙氏武学继承与传播的重担,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孙剑云老师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着给学校描图得到一点收入,有时荣宝斋来约画,孙剑云老师额外得些收入,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孙剑云老师精神矍铄,对孙氏拳的开展不遗余力。

在师兄胡俭珍先生的协助下,1957年,孙剑云老师出版了《孙式太极拳》白话横版本,以利于孙式太极拳的推广,并在当年举行的新中国首届全国武术比赛上,被聘为我国第一位名誉裁判。以后又相继在历届全国武术比赛以及1959年首届全运会的武术比赛中被聘为裁判、国家名誉裁判、裁判长、副总裁判长等。这一时期,孙剑云老师作为特邀专家多次参加国家体委组织编写高校武术教材的专家论证会,其武功、学识得到当时体委主任的高度评价。

文革开始后,孙剑云的生活就更加困难,因为学校都停课闹革命,没有人再请她描图。基本上已经断了生活来源。于是,孙剑云老师托人给她找个做保姆的差事。孙剑云老师的要求很低,管一顿饭就行,给不给钱无所谓。这样,做了一段时间的保姆。一天,有人给她介绍了一家,这家给出的条件不错,但主妇的要求也高。听人介绍,觉得孙剑云老师很合适,于是主动提出每月30元请孙剑云老师做保姆。孙剑云老师到了雇主家,主妇的丈夫一问孙剑云的姓名,吓了一跳。这人说:“原来您就是那位大武术家孙剑云,我哪儿敢用您呀,这不是折杀我吗。”

原来那位雇主的丈夫是某派太极拳传人。说什么他也不敢用孙剑云老师,认为这是对前辈的不敬。并要送给孙剑云老师一些钱,孙剑云老师坚辞不受。于是去这家做保姆也做不成了。

在孙剑云老师最困难的那几年,孙剑云老师一度靠卖血度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孙剑云老师不仅依旧教拳不收费,而且还经常成全他人。

北京31中有一对新婚夫妇,结婚没有住房,只有一间4.7平方米的小平房。孙剑云老师当时住着两间约30平方米的北房。他们找到孙剑云老师提出换房,并提出给一些钱作为补偿。

孙剑云老师没有收他们一分钱。爽快地搬到那间4.7平米的小平房,把自己的两间大房换给了他们。孙剑云老师在那间小平房里一住就是10多年,每天晚上卷曲在一块搭起来的案板上睡觉。

直到1984年,体委分给孙剑云老师安贞西里一套单元房,当时体委原本是分给孙剑云老师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但是,孙剑云老师主动提出只要有间一室一厅的就可以了。对于别人的帮助,即使是政府政策下的待遇,孙剑云老师也是一向从低、就简。

文革结束后,1979年恢复了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一向淡薄名利的孙剑云老师以自己的德、艺,被推举为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主席。1982年,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成立,孙剑云老师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1983年,在孙禄堂先生仙逝50周年之际,孙剑云老师以自己的影响和努力,成立了北京市孙氏太极拳研究会。翌年,在家乡修建了孙禄堂墓园,重新立了墓碑。

1985年,孙剑云老师在刘树春师兄的陪同下出访日本。日本的武术媒体对孙剑云老师的出访进行了追踪报道。日本武术界称赞孙禄堂先生是东方的武圣、“文武两道三大雄”等,称赞孙剑云老师是武圣之女,中国当代武术大师。孙剑云老师回国后不久,被中国武术院(即现在的国家武管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这是该院唯一的一位民间武术家作为特邀研究员。

这时孙剑云老师在武术界的名气,已经可以说是盛名享誉海内外。登门求教者终日络绎不绝。孙剑云老师依旧教拳不收费,对自家技艺绝不造次,严循传承,精益求精。孙剑云老师多次南下拜访健在的老师兄,请他们对自己演示的孙氏拳剑提意见。当年在天津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的杨世垣先生,看完孙剑云演示的拳剑后,感叹说:“让我又看了一遍老师的影子。”

1995年国家体委举行全国“武林百杰”的评选活动。孙剑云老师不仅当选为“武林百杰”,而且还当选为杰中之杰的“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后,又被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大会,授以特级太极拳大师称号。但孙剑云老师视名利如过眼云烟,从不以名家自居。对来访者和前来拜师的人,孙剑云老师总是说自己的功夫不及父亲的万分之一。孙剑云老师常说:“你们来我这儿,是因为我们家的老人。我没有功夫,如果你们愿意,我们作为朋友相互研究。”毫无名家、大师之态,待人谦和而从容。

2001年6月10日,孙剑云老师在国内外众弟子的齐心协力下,集资在北京西效的百亭公园,为武学宗师孙禄堂建立了铜像。国家历届及现任武术界领导徐才、张耀庭、李杰、吴彬及北京武术界各门派代表和孙门弟子共200余人,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

在孙禄堂铜像前孙剑云(中)与徐才、张耀庭、李杰、吴彬

在北京市的公园里为武术家立铜像,这是首次。以此来纪念孙禄堂先生在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不朽贡献和在武学领域里取得的空前的成就。

自1979年直到2003年,孙剑云老师数下江南,几度出关,更远赴广州、香港、日本等地,传播、普及孙氏太极拳。先后成立了北京、沈阳、定兴、涿洲、沙河、望都、南京、镇江、淮阴、保定、太仓、香港等十二个国内的孙氏拳研究会,以及日本、美国、英国、瑞典等四个国外的孙氏拳研究会。可以说,如果没有孙剑云老师多年来在武术界的辛勤付出和巨大奉献,孙氏拳的开展与传播不可能有今天。

最后,我想通过我亲身经历的几件事,谈谈孙剑云老师的师德。

我是1990年第一次拜访了孙剑云老师,经过数次交谈后,孙剑云老师说她与我有缘,我想学什么,只要她知道的,她就教给我。但当时我主要兴趣是在研究人物和历史事件上,并没有要求学拳,更没有提出拜师。那时我几乎隔一两天就要去孙剑云老师家,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停地问一些历史方面的事情。但每次去孙剑云老师家,老师都会说:“你想了解什么,想学什么,只要我知道的,我都会告诉你。”期间,我没有给孙剑云老师送过任何礼物,更没有送过钱,这样持续了近一年。直到1991年我开始向孙剑云老师学习孙氏拳。在接触中发现,孙剑云老师从来不说自己有多大功夫,总是对我说:“你来找我是因为我父亲,与先父比,我的功夫是万不及一。”但孙剑云老师教我仍旧十分用心。有一次我提出想学习技击。孙剑云老师沉吟了一会儿后说:“你想学打人,一个先把三体式站好,同时你练练这个,有助于把全身练通。”说着孙剑云老师比划了一个将身体拉直,里脚搭在外脚上,身体与向上伸直的手臂如同一条线一般拉直成一线,侧身倒向墙壁大约45度,用食中顶墙的动作,并讲述这个动作的要领。我试了一下,对我来讲,难度之大几于登天。过了几天,老师问我练了没有。我说:“三体式我还能站,但那个侧身顶墙的动作我练不了。”孙剑云老师说:“这个动作你练不了,你现在就是一个玻璃人,谈什么打人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比三体式还要基础的基本功,这些功夫都是老师的师兄弟们在少儿时的游戏中练就的。就这样在我认识孙剑云老师4年后,于1994年我才提出拜师。这期间孙剑云老师教了我3年的拳。我几次提出给老师学费,老师说:“我教拳不收费,道传有缘者而已。”

有一次,老师的日本弟子后藤英二带着几个日本徒弟来看孙剑云老师,作为孝敬老师,送一点钱来,孙剑云老师只留下其中一点,而把大部分还给对方。孙剑云老师说:“我留一点,算我领你们的这份心意,剩下的还请你拿走。”在这点上,孙剑云老师对国内、国外的学生都是一样的。

学生们到孙剑云老师家学拳,到了中午,孙剑云老师总是管饭的,而且做的饭都是很讲究的,不仅讲究每个菜的味道要地道,而且尽量照顾到每个人的口味。即使给我们做一碗炸酱面,孙剑云老师也是非常的讲究。但孙剑云老师自己吃饭却非常简单,常常就是半个馒头就几粒花生米,算是一顿饭。

还有一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约是1996年8、9月间,有一天下午,有人敲孙剑云老师家的门,当时家里除了孙剑云老师外,只有一个从老家来的叫顺才的小伙子,顺才开门后,一下子冲进来六、七个青壮年汉子,顺才见势头不妙一下子躲进了厨房,其中的一个人问:“这是孙剑云的家吗?”

孙剑云老师说:“我就是孙剑云,找我有什么事?”

领头的那人说:“我们是来比武的。”

孙剑云老师说:“你是要在这屋里比,还是到外面比,准备怎么个比法?”

那人说:“不是跟你比,是来找某某某比武,听说某某某住在这里。”

孙剑云老师听他们这么说,就招呼他们坐下,问清楚他们要找某某某比武的原因。原来是有人传话给他们,说某某某说他们师傅的功夫不如自己。所以他们要来找某某某比武。

孙剑云老师对他们讲:“传话的人说的事,你们核实了吗?如果为这种传话比武,你们比的过来吗?练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素质,不是为了争强斗狠,比个我高你低。”这伙人听孙剑云老师这么说,大概觉得孙剑云老师讲的在理,坐了不一会儿就走了。当时孙剑云老师已经83岁,遇到这种突发事情,镇定自若,其气度与自信可见一般。事后,孙剑云老师也没有怪罪某某某。只是问明情况后,提醒他今后说话要谨慎。

笔者与孙剑云(右)

近年来我参加过一些人的拜师仪式,有的还要立什么门规。记得我自己拜师时,孙剑云老师没有给我立什么门规,我给祖师爷孙禄堂先生的照片磕头时,孙剑云老师还要站起来,给我鞠躬。后来我才知道,这叫还半礼。以后,我参加几次孙剑云老师的收徒活动都是如此。一是没有什么门规,二是新入门的徒弟给祖师爷磕头时,老师要站起来给新入门的徒弟鞠躬,还半礼。体现师徒之间的相互尊重。说实话,我更赞赏孙剑云老师的做法。现在的人收徒弟,已经不是这番景象了。

有关孙剑云老师的师德、武功等事迹还有很多,时间关系就不做介绍了。

孙剑云老师作为一个单身女子,解放后,为孙氏武学这一人类文化瑰宝的传扬历尽沧桑,呕心沥血,终使孙氏武学得以光大传扬。我们的师伯、画梅名手刘如桐先生称赞孙剑云老师:“灿若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孙剑云老师单身几十年,尤其是晚年因没有子女,生活上不是很方便,心情也因此不是很好,主要靠二位侄孙女的轮流照看。2002年,孙剑云老师在弟子戴建英的建议下,住在保定戴建英家一年多。

2003年清明,我去保定看望孙剑云老师,当时老师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但孙剑云老师还准备着手完成两本书,当时初步定名《孙氏八卦拳剑》和《孙氏形意拳剑》,孙剑云老师对我说:“小童,有些动作我现在可能做不了了,需要别人代,这两本书的文字你来帮我写。”很遗憾,不久孙剑云老师的病情急剧恶化,住进医院,这两本书没有完成。

但是直到去世前,孙剑云老师还在用她特有的幽默,与前来看她的弟子们打招呼。当时孙剑云老师将至生命尽头,不能吃饭也不能喝水,一喝水就便血。口渴的嘴唇都裂了,实在难忍时,只好让人用棉花球沾点水,再在嘴唇上沾沾。在受病痛如此折磨的情况下,孙剑云老师依然幽默地把这个称为:沾香油。其气度令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心恸。

2003年10月2日12点10分,孙剑云老师最终走完了她的人生旅途。

孙剑云老师是个平凡的人,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平凡的是她也有平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平凡的是她那铮铮傲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当人们问中国武术精神到底是什么的时候?

孙剑云老师以其一生的凛然无畏、诚中形外、从容中道、自强不息、圆融中和对这一精神作了生动的诠释,彰显出一种独立自在的人格气质,这是一种崇高的贵族精神,是对中国武术精神内涵的显豁践行。

【免责声明】: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