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开国将帅中,刘伯承同志因多种因素较早地离开了军事一线,且生平淡泊名利,因此在宣传中应该是比较平淡的最被忽视的一位元帅,但刘伯承同志在我军中的贡献和军事地位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 刘伯承同志在我军军史中,在战略层面有突出的贡献,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刘伯承同志提出了1934年在《现在游击队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敌进我进”战略,丰富和发展了毛主席16字方针的游击战略。 抗日战争时期初期,刘伯承同志提出“持久战”,“游击集团”、“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综合群力”,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是毛主席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中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我军抗日战争时期战略方针。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先后发布了《论蒋军的致命弱点》和《再论将军的致命弱点》两篇文章,指明了将军必败,揭示了解放战争我军必胜的规律和一般进程,在和蒋军的作战策略上采用的是内外线结合的主动作战, 并实现了游击战向运动战和阵地战战略转换,渡江战役后对于解放大西南提出了大纵深的作战战略。 建国后的在“治军先治校”战略下,南京 军事学院为我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南京军事学院基础上分科建立了现代化多兵种专业院校。 刘伯承同志在其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亲自指挥或参与指挥战役更是举不胜举,展示了丰富多变的指挥艺术!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智取遵义(兵不厌诈)、巧渡金沙(纵深奔袭)、强渡大渡河(小叶丹歃血结盟统战) 抗日战争时期:七亘村之战(重叠待伏)、神头岭之战(出敌不意)、 解放战争初期:上党战役(围城吸援、围三缺一 网开一面等-我军第一次有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邯郸战役(猫盘老鼠)、 解放战争第一年: 陇海战役(闪击纵深)、鄄城战役(先使拖刀计,后用回马枪)、滑县战役(猛虎掏心: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即避开它的前锋据点,果断突入它的防御纵深,先打它的指挥中枢),巨金鱼战役(釜底抽薪,攻敌所必救,歼敌救者,攻敌所必退,歼其退者), 解放战争第二年:声东击西突破黄河天险,鲁西南战役(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挺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宛西战役(分遣以撕破敌人的合击阵势,集结以围歼可以歼灭之敌”), 解放战争第三年:襄樊战役(小型运动战的典范“分遣与集结相结合,钳形合围),淮海战役(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解放大西南战役(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 建国后: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头,击背,刨腹,切尾”) 借用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