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草席(周坤强)

 老沈阅览 2022-06-12 发布于广东

我的老家江西上饶杉溪,那里依山傍水、沃野连绵。明清时期,这里的人编的草席因柔韧清香、经久耐用而颇受青睐,远销各地。

父亲5岁时,我的祖母便离世了。父亲因家境困窘而辍学,迫于生计,便跟着邻居学起编草席,这一编就是一辈子。

编草席最主要的原料是蔺草,我们习惯叫它席草。老家气候温湿、日照充足,适合席草生长。席草的草茎圆滑细长、韧性十足,加之色泽鲜艳、气味清香,是极佳的天然绿色植物纤维。

清明节前后,父亲开始在田里播种育苗,暑天,席草就成熟了。长长的、翠绿的席草,像绸带随风摇曳飘荡。那时,我和哥哥跟着父亲到田里收割席草,捆起来,挑到后山晾晒一个星期左右再搬回家。席草高过我的个头,我站在靠墙的木梯上,双手上下抖动,挑拣长的席草,母亲在一旁整理,一把把地扎好,收到阁楼上。

我家的编席机用柏木制成,席架宽约1.7米,高约1.3米。父亲把从打线车搓好的火麻线吊到上面的木杆上,以麻线为“经”,以席草为“纬”,一张1.5米宽的草席需要近百条麻线作“经”,数千条席草作“纬”。父亲坐在木凳上负责压筘、夯实,他的力度要恰当,轻了则草席不紧密、不牢固,重了则草席失去均匀度。母亲负责对格、送草,她的动作轻盈、果断而有节奏。

在我看来,这种重复劳动单调枯燥,可父母在编席机前一坐就是大半天。父母分工合作,心意相通,每根席草也很“听话”,排列组合妥当。草席织好后,还要修边、排席、晾干、去屑,这样算来,从采收到成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有时父母从凌晨开始备料,一直织到半夜,虽然配合默契,但一般只能打两张席子。“织草席非常辛苦啊,需要悟性和手感。”父亲说。

作者家的编席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杉溪家家户户忙完地里的农活以后,全家老小就编席子。手编草席柔软光滑,贴着席子会闻到阵阵清香,夏天用清爽凉快,可以一直用10多年。我家的席子结实耐用,父亲挑着席子几乎走遍全县乡镇。一张席子可以卖8到10元,父母一年能编300多张席子。父亲会耐心地交代买席子的人家如何保养席子。遇到开学季,父亲将席子挑到学校门口,看到农村学生生活困难,便会便宜卖给他们。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手工草席逐渐落伍,更美观的竹凉席、藤席和更高效的机器编织受到大家的喜爱。但现在仍有人怀旧,崇尚手工草席纯朴的乡土味和艺术气息,一张手工席子的价格已经超过200元了。

行走在这人世间,父母靠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如梭的岁月,奋斗了一辈子、养活了一家人,坚韧地为我们编织出了安稳幸福的生活,那弥漫着蔺草清香的童年已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

(作者单位: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广丰卷烟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