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居民收养“小狗”两个月

 灵魂出窍KKK 2022-06-12 发布于北京

今年4月份时,上海一户居民在院子草丛中发现了“小狗崽”,身上还连着脐带,一看就是出生没多久。

事实上,流浪狗母亲在怀孕时,确实会到一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产仔,但是产仔之后母狗一般会守护在小狗狗身边,而这户居民并未看到母狗的身影,误以为这只小家伙刚出生就被人遗弃。

头疼的是,照顾这种刚出生,身上还连着脐带的小动物,需要耗费的精力非常大,没有养宠经验的人根本养不活。于是这家人将其发到小区业主群里寻求帮助。

好在小区内有一名养狗经验丰富,有过多次照料奶狗经验的人家胡楠,于是将这只小家伙送往胡楠家里饲养。

胡楠养狗经验丰富,一眼就判断出这个小家伙情况比想象中的要严重,首先是送去的时候已经全身冰凉,要知道哺乳动物属于恒温生物,体温下降意味着失温,而且当时上海的天气还比较冷,小家伙在外面没有保暖的地方,难以抵抗外界的低温。

胡楠家人便用电热毯帮助它维持体温,后来小家伙又出现休克,还是家人及时发现一直按摩小家伙的心脏,它在又一次生还。

虽然没有媒体报道胡楠家人照顾小家伙有多辛苦,但有过养宠经验的人都知道,幼崽非常难养,尤其是刚出生就没母亲照顾的幼崽。

我朋友曾经养了一窝刚出生就遭母亲遗弃的猫咪,猫咪的眼睛都没睁开,需要用注射器一点点地将羊奶粉注射到嘴巴中,几乎每隔2-3个小时就要喂养一次,夜间也不例外。还要用棉签擦拭屁股,刺激排便。

想必为了饲养这个小家伙,一家人也没少操心吧。

然而就在饲养过程中,胡楠一家人越喂越觉得不对劲,这实在不像是一只狗狗,都已经将近两个月,可体型还是非常小,正常的狗狗不可能长得这么慢。

粪便和爪子看起来也不像狗,求助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小家伙根本不是狗,而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貉”。

貉,就是一丘之貉(he)的貉,在前些年貉还比较少见,但是这些年随着绿化覆盖率增加,以及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给了貉喘息的机会,一部分貉就从“避难所”环境,来到了城市之中,上海松江一些小区经常能够看到貉的身影。

居民错把貉当成狗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貉也是犬科动物,幼崽时期特征不明显,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有可能会被认错。

目前,这只貉被送往了上海动物园,会有专业人士照顾它,这只可爱的小家伙也有了最终的归宿。

不要随意救助野生动物

虽然这只可爱的小家伙最终有了圆满的结局,但还是要说的是,轻易不要救助野生动物,因为有时候你的救助会加剧它的死亡。

对于不太了解野生动物习性的人而言,有时候存在着“强行救助”的行为。比如:傻狍子幼崽会蹲在草丛中,等着母亲回来。这是因为它们还太小,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妈妈会将它们单独藏在草丛之中,自己去觅食,觅食结束后再回来照顾。

如果不太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就会误以为它没人管,强行将其送到动物园进行救助。

还有一些雏鸟会因为学飞,或者因下雨而落在草丛中,其实有时候它的父母就在附近,会帮助幼鸟。但如果不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也会强行救助。

野生动物和宠物的区别非常大,不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救助的话,会导致它们的死亡。比如:麻雀虽然以植物种子等为食,但是幼崽却要吃虫,不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的话,用植物种子喂养它们,很容易导致它们拒食,之后死亡。

还有一些野生动物则非常危险,强行救助会让你有受伤的风险。比如:熊,野外发现小熊千万不要靠近,有可能它的妈妈就在附近。母熊的母爱非常强,任何胆敢靠近它们幼崽的生物,都会被它们视为威胁而攻击。

曾经有一个人在干农活时,听到了小动物的哀嚎声,走进一看发现一只小熊被兽夹夹住,出于好心,男子上前营救,不料被附近的母熊当作威胁,攻击致死。

还有一位博士,在野外爬山时,偶遇了一只小熊,之后这名博士给小熊拍照,不幸遇到了回家的母熊,母熊担心孩子有危险,对男子发出致命攻击,导致该男子坠落山崖,右眼受伤严重。

如果真的发现了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比如:受伤,感染,丧失野外生存能力等,可以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救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偶遇到了野生动物不要投喂,因为它们有野外生存技能,人类的投喂反而会导致它们丧失野外生存技能。

另一方面,投喂会导致它们更加亲近人,而野生动物亲近人类并不是好事,有可能导致人和动物受伤,比如:峨眉山的猴子之所以如此猖狂,就是因为人类长期投喂,助长了它们嚣张的气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