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够了职场巨婴,学学奈飞只招成年人?

 盖雅学苑 2022-06-13 发布于江苏


文/ Mandy

排版 / Claire


本期“周五读书”,推荐一本2019年度的畅销书——《奈飞文化手册》。

这本对奈飞文化进行深入解读的作品,几乎成了HR人手一本的管理书籍。它真的很火:

“2009年,奈飞公开发布了一份介绍企业文化的PPT文件,在网上累计下载量超过1500万次,被FacebookCFO谢丽尔·桑德伯格称为“硅谷重要文件”。本书是奈飞前CHO,PPT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帕蒂·麦考德对这份PPT文件的深度解读。”

帕蒂·麦考德通过CHO的视野,归纳了8条奈飞文化准则:

1 我们只招成年人
2 要让每个人都理解公司业务
3 坦诚,才能获得真正高效的反馈
4 只有事实才能捍卫观点
5 现在就开始组建你未来需要的团队
6 员工与岗位的关系,不是匹配而是高度匹配
7 按照员工带来的价值付薪
8 离开时要好好说再见

这八条准则,成功在奈飞落地,并帮助它在时代更迭中始终保持领先。

《奈飞文化手册》这么火,一方面是因为它被成功实践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是一种颠覆传统的管理理念,甚至显得有些乌托邦。

作为一名职场人,和一个在抚养未成年人的成年人,最触动我的一条是:“我们只招成年人”。

什么叫成年人?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未成年人”的对称,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公民。

中国《民法通则》的解释是:“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不过,奈飞说“只招成年人”。用了“只”这个词,说明“成年人”是稀缺资源,并不是年龄到了就“成年了”。

《巨婴国》中,武志红提出“巨婴”的概念,即人已成年、但心理上却是婴儿,并提出国人太多是“巨婴”;不过奈飞这么提,是不是也显然说明,美国照样有很多巨婴?

和成年人对应的是“未成年人”是什么样的?我暗戳戳得想了下我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

1.想要什么东西,第一反应是“哼唧”,而不是去合理的去沟通。

2.不太能对承诺和选择负责。比如说好了只看两级动画片,两级结束了,就撒娇加赖蛋,想要再看一级。

3.很难形成计划性,乐一天是一天。

4.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太能够看到别人的需求,发现不合心意会恼怒。

(当然,我也需要为她说句公道话:她还是个孩子。她来到世间的时间还不长,还在学习和理解世界的多元和复杂。)

所以,成年人应该区别小孩的地方是:会表达自己,会处理情绪,会倾听他人,对自己的承诺和选择负责,有计划性。奈飞认为,他们招聘的人必须是这样的,而且当他们公司都是成年人时,根本不需要去管,就可以带来高绩效。

奈飞也是经历一次痛苦的大规模裁员后,偶然认识到了这一点: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经济一蹶不振,奈飞濒临破产的边缘,被迫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员工。这个时候,有一天帕蒂·麦考德(《奈飞文化手册》作者,奈飞前首席人才官)和CEO拼车去上班,他们聊到:为什么这么难,但又这么有趣呢?我迫不及待的想去上班,晚上也不想回家,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感觉棒极了,我们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他们找出了原因:因为留下的人都是高绩效的。

人多力量大有时是一种错觉,事实上,对于高绩效员工来说,和很多职场巨婴一起工作非常痛苦。他们的责任心,反而使他们沦落为照顾别人、替别人擦尾巴的职场保姆,这样不但累,又没有成就感,而且得不到应有的绩效产出。

在这样的环境里挣扎久了,他们会沮丧,会产生离开的念头,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比容忍职场巨婴更可怕的文化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领导者根据员工的行为和感觉来判断,而非结果。如此,显得忙碌和敬业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默默把事务解决的员工反而被忽视。

当奈飞意识到,真正激励高绩效员工的,是为他们提供一群合适的同事,去共同解决难题、去深挖问题的本质,去成就伟大的团队。

正所谓,高人才密度的致命吸引力。

当然,公司招募来了成年人,也需要愿意、并能够把他们当做成年人来看待。奈飞文化准则的后七条,其实是在讲奈飞如何把员工当做成年人去对待的。包括坦诚、信任、信共享、简洁流程等等


可以说,《奈飞文化手册》看似乌托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建立在他们“只招成年人”的前提下的。

不过来自美国企业的《奈飞文化手册》,能不能在中国这样很讲人情和权威的国情文化中实践?它是乌托邦,还是正在到来的、顺应需求的组织新生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