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陵山寺改名为定国寺始末 文/董家亮 1992年,安阳县地名办主任许作民先生著《安阳古今地名考》一书中有一篇《韩陵山寺并非定国寺》,2008年又在《邺神》12期发表《韩陵山、韩陵山寺和韩陵山寺碑》说:自北宋起韩陵山寺被错误地认为是定国寺,是“张冠李戴”,“这个错误被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书所传布,至今沿袭近千年”。此观点一度被安阳学术界多数人认可。2012年韩陵山上重建寺院,大雄宝殿落成时将定国寺改名为“定国讲寺”。对韩陵山上寺院的名称,许先生的文章只是用唐朝以前的记载,来否定宋朝高僧、金代节度使、明朝进士的记载,显然缺乏说服力。本文作者通过梳理分析典籍碑刻关于定国寺、韩陵山寺的记载,得知五代时,韩陵山寺改名为定国寺。 一、定国寺 1﹒东魏时,定国寺和韩陵山寺并存。唐武德七年(624年),欧阳珣等十余人编纂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第77卷,载温子升撰《寒陵山寺碑序》《定国寺碑序》两篇碑文。(古代寒、韩通用)温子升(495-547年),字鹏举,是东魏著名文学家。 2﹒高欢以邺都南台为定国寺。宋朝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55·相州邺县定国寺条引《后魏书》云:“东魏迁邺,高丞相以南台为定国寺,作砖浮图极高,其铭即温子升文。”公元534年,高欢把北魏国都从洛阳迁到邺城,立元善见为皇帝(孝静帝),改年号为“天平”,史称东魏。天平二年八月,始建邺都南城新宫。不久孝静帝及国家机关移入邺南城,将邺北城的旧御史台(时称南台)改建为定国寺。 3﹒南台改建为定国寺的时间在东魏初年。唐朝开元七年,僧元昉建《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曰:“沙门法上者,汲郡朝歌人也……(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大将军尚书令高澄奏请入邺,为昭玄沙门都维那,居大定国寺,而充道首既非所好,辞,乐悠闲,不违所请,移居此寺(指邺城西山修定寺)。” 4﹒北周建德六年,邺城内定国寺被焚除。“建德六年,武帝纳张宾邪见,先废释宗,邺城三县二千余寺,限十日内并使焚除”(见《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定国寺也在焚除之列。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577),攻破北齐国都邺城,在邺城及齐地推行“灭佛”政策,毁撤佛寺;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灭佛)。 5﹒邺城内的定国寺永远不存在了。北周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579年)春正月,“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右弼”。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580年)五月,北周天元皇帝宇文赟(宇文阐之父,皇后是杨坚之女杨丽华)殂,丞相杨坚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代尉迟迥。尉迟迥不受代,起兵讨坚,兵败自杀。同年八月,北周徙相州、魏郡、邺县于安阳(今安阳城),毁邺城及邑居(见《通鉴·陈纪七八》)。之后,漳水灌邺城,河道又南移,把本来在漳河南岸的故邺城压在河道底下,仅留下城西北角的金凤、铜雀遗址,却到了漳河北岸。当然故邺城内的定国寺也就永远不存在了。 6﹒安阳城改名为邺城。《隋书·地理志》:魏郡安阳县,“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邺。”唐代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里说的邺城不是指故邺城,而是指北周大象初年改名以前的安阳城。 二、韩陵山寺 1﹒韩陵山寺创建于北魏永熙元年(532)。韩陵山位于今安阳老城东北7公里处,名虽为山,其实海拔最高处仅88米是一座丘陵,而且山体平缓,面积也不过六七平方公里。别看它貌不惊人,却是一座历史名山。南北朝时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元年(532)闰三月,渤海王高欢与左右北魏朝政的尔朱兆弟兄在邺城南韩陵山下进行了一场大战。高欢以三万人马大败号称二十万大军的尔朱氏联军(见《通鉴·梁纪十一》)。战争结束后,高欢在韩陵山修筑寺院,命温子升撰碑纪念功绩。温随作《寒陵山寺碑序》,后人称《韩陵山寺碑》或《韩陵碑》。碑文曰:“既考兹沃壤,建此精庐(寺院)……经始等於佛功,制作同於造化,息心是归,净行攸处,神异毕臻,灵仙总萃……固以传之不朽,终亦记此无忘。” 2﹒韩陵片石。韩陵山之战后,高欢控制了北魏朝政,进而造成北魏王朝的分裂。公元534年,丞相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把北魏国都从洛阳迁到邺城,史称东魏,与西奔长安的孝武帝西魏政权相对立。韩陵山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韩陵山寺碑》391字,为骈体文,对仗工整,声韵协律;辞藻清婉绮丽,用典贴切恰当;描写战争场景有声有色,生动形象,气势磅礴,读后如临其境。唐代张鷟撰《朝野佥载》记载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南朝梁的使臣庾信出使北朝的东魏,“时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成语“驴鸣犬吠”就出自这个典故。由此后人把《韩陵山寺碑》”称作“韩陵片石”,成为一大胜景。 3﹒隋唐时期的韩陵山寺。《续高僧传卷九·隋相州演空寺释灵裕法传》:“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级浮图,仁寿末止营四层。裕一旦急催曰:'一切无常,事有障绝。’通夜累构,将结八重,命令断作,仅得施座安橙。值晋阳事故(大概因隋文帝杨坚死后,儿子杨谅与杨广争夺皇位发动战争之故)。” 《续高僧传卷二十·唐相州寒陵山寺释道昂传》:“释道昂,魏郡人……常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道扇漳河,咸蒙惠泽。卒于报应寺中,春秋六十有九,即贞观七年八月也……还送寒陵之山,凿窟处之,经春不朽,俨然如初。” 三、五代时,韩陵山寺改名为定国寺 1﹒北宋绍圣元季(1094年,宋哲宗年号)十二月八日,释德殊叙并题额的《有隋相州天禧镇宝山灵泉寺传法高僧灵裕法师传并序》碑云:灵裕“有弟子日光寺法砺、慈润寺慧休、定国寺道昂并昙荣等。”难道宋朝高僧没看过唐朝《续高僧传》,不知“道昂”是韩陵山寺僧人吗? 2﹒金代彰德军节度使梁肃在他新刻的《韩陵山寺碑》文前面题铭说:“大定戊戌之岁(1178年)予出镇相台,下车之日首访此碑。寺僧云:'经五代之乱寺遭火焚,碑亦毁裂无复,遗迹存焉。’予恐后世湮灭,乃寻得旧文,命工刊之于石,庶使传之不朽。韩陵山定国寺碑文,后魏温子升所撰也。”(见《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四“定国寺”条)为什么梁肃直接把韩陵山上的寺院说成是定国寺? 3﹒明嘉靖元年(1522年)崔铣纂修的《彰德府志》(亦称《邺乘》,为安阳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曰:“安阳韩陵山……欢克捷于韩陵,乃立定国寺旌功,有温子升碑”。难道明朝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崔铣没读过宋朝的《太平寰宇记》,不知定国寺在故邺城吗? 4﹒安阳周边的大寺院在历史上几乎都改过名字。北魏孝文帝敕建的城山寺,东魏时改名为山城寺,北齐时改名为合水寺,隋朝改名为修定寺至今。北齐文宣帝敕建的云门寺,隋朝改名为光严寺,宋朝改名为永庆禅院,元朝寺内供关(羽)帝,今为学校。东魏时道凭法师创建的宝山寺,隋朝改名为灵泉寺至今。 把以上所列典籍碑文记载连贯起来分析得知:(一)大象元年,故邺城被焚毁,官民移居安阳,安阳城改名为邺城。同样道理,原位于邺城内的定国寺,因漳河改道被淹没在河底,而高欢大破尔朱氏于韩陵山,奠定了东魏、北齐立国的基础。后人把韩陵山上的寺院改名为定国寺,不是合乎实际、合乎情理吗?况且在历史上安阳周边寺院改名是普遍现象。(二)高欢在山西晋阳、河北等地都建有定国寺,说明定国寺不是故邺城的专属。(三)宋朝高僧、金代节度使、明朝进士的记载是历史的真实,因为在五代时韩陵山寺已改名为定国寺了。 2019年9月20日星期五 作者简介: 董家亮,1952年生,中国宗教学会会员,安阳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安阳县地名办文史专家,著有《安阳修定寺塔建造年代考》等多篇文史方面的论文。 安阳八景之一【韩陵片石(韩陵秋霁)】“韩陵碑”图片全览: 【华豫之林】微信公众平台 责编:谷乡 本期作者:董家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