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郎窑红,就是特别美!

 義和祥ykae0ds1 2022-06-13 发布于陕西
图片

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黝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别。予初得描金五爪双龙酒杯一只,欣以为旧,后饶州司马许玢以十杯见贻,与前杯同,询之乃郎窑也。 

——清 刘廷玑《在园杂志》卷四

红色与瓷器,

国人都不会陌生,

一个是传统威严,繁荣喜庆的颜色,

一个是中华文明,享誉世界的瑰宝,

当两大经典相融,

因而铸就了最浓烈的单色釉——郎窑红。

图片

图片

图片

郎红釉创烧自清代康熙官窑,督陶官郎廷极奉御旨仿烧前朝红宝石色瓷器,历数百窑失意,郎廷极终捧得一红色瓷器,色似牛血猩红,器如美人妍艳。世人惊艳之余念其功绩,便以其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红”。

图片

郎窑撇口瓶,清康熙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图片

图片

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图片

郎窑红梅瓶,清康熙

郎红釉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之一,其釉色莹澈浓艳,如同附着在陶瓷坯体上的人造宝石。明亮却不刺目,讲究沉稳浓郁,绚丽鲜艳。

图片

其釉水肥腴,宝光鉴人,落落大方,连挑剔的乾隆皇帝亦醉倒于其魂魄,为其赋诗:

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

在乾隆皇帝的倡导下,郎窑红瓷器越发精奇别致,尤其是当时的薄釉器 ,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高温下烧制,气氛、温度要求极严,烧制极其困难,民谚“若要穷,烧郎红”是为鲜明写照,郎窑红也因此而昂贵无比。

图片

图片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

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绿釉长颈瓶

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绿釉宽口梅瓶

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图片

雍正 仿郎窑红高足杯

据清代宫廷与饶州府(景德镇原属饶州府管辖)御窑厂来往的造办文书记载,“脱口以雪顶为佳,流釉以牛毛丝为妙,釉不过足以鸡翅木纹为尊。”故各挑选郎红贡品的官员将此视为圭臬。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图片

清康熙 郎红釉香炉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红釉凤尾尊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4.4厘米。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是一种高温铜红釉,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对明代旧制的延袭。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图片

清康熙 郎红釉观音瓶

清代康熙时,著名督窑官郎廷极在瓷都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用铜红釉仿照明朝永乐、宣德二代精美红釉瓷器,烧制出又一新品种,获得巨大成功,使铜红釉烧得更加出色。

图片

清 郎红釉荸荠瓶

从此,自明朝中期铜红釉烧造失传的技术,在200年后的康熙朝重新获得了生产,并且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其功绩,把其窑产品以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

图片

图片

 郎窑红釉观音尊,

高45.5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4.4厘米。


 
 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不同于其他红釉瓷器,郎红釉会出现特有的冰裂纹,如碎冰隐于火海之中,纹理之间华彩流转,这在红釉瓷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这也是郎红的独有特征之一。郎红在出窑的时候,就能听见一阵“叮铃叮铃”的开片声,如风铃般悦耳。

图片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过,这种开片过程是具有持续性的,郎红在出窑后的三年内都有着持续开片的可能性。

图片

郎窑红无疑是康熙红釉瓷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开创了康熙红釉瓷之先河,无论其历史意义还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均可独步古今。

图片

图片

  郎窑红釉琵琶尊,清康熙,

高36.6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13.6厘米。


  
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细润,釉面布满开片。口部因釉层垂流,釉层变薄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具有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特征。
  郎窑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精致的器皿,滑若绸缎,定是结合了匠人对大自然泥土、矿料的尊敬,经过长时间提炼浸润,加之手心合一的温度,才有了天地人和的灵秀。

匠人用烈火将故事存在郎红里,释放一声一词,用如此器具品茗,自然称最佳拍档,畅怀、舒心、优雅、悦目……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红釉刻乾隆御题诗胆瓶

《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款 「朗」「润」印

发色浓艳,流敞自然,轻挂垂肩,亮丽雍雅,妙仿宣窰,诚康熙郎窰典范。朝纲替更,不减其美,先帝御製佳器如此,传至乾隆一朝,高宗同羡之,赏其霁红娇妍,乾隆四十年( 1775),赋诗颂扬,命刻于底。

红釉发色极艰,即便巧匠难成,窰出多有瑕疵,色正佳器寥寥,是以景德镇御器厂明代遗址出土大量废品破片。宣德以后,几乎尽弃铜红,红釉器之烧造,至康熙才告大规模复兴。郎廷极(1663-1715),康熙四十四(1705)至五十一(1712)年间,出任江西巡抚,督理景德镇御窰厂事务,尝命重调明初釉色,复烧铜红,浓若牛血殷妍者,谓之「郎窰红」,亮泽均润,正如此瓶绝色;且有淡如朝霞欲上时,谓之「豇豆红」。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红釉暗花纹锥把瓶

直口细长颈,浑圆状瓶腹。器形修长而不失稳重。瓶口为米白开片釉,釉下以青花绘蕉叶纹,瓶身满施郎窑红釉,釉质肥厚,色泽浓艳。以青花绘蕉叶纹作局部装饰,是康熙朝郎窑红釉中较为罕见的品种。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红釉长颈胆瓶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红釉碗

本品尺寸为所见郎窑红碗类中极大者,胎体厚重。内外满施红釉,釉面肥厚光润,呈色鲜艳而均匀,口沿显露白色胎骨,垂釉近足,即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底釉呈米汤色开片,具有康熙时期郎窑红的典型特征。


图片

清早期 郎窑红尊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红釉小花觚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紅釉观音尊

本品器形,丰肩长颈,端庄秀美,不见同者。郎窰之釉,鲜若牛血,明亮光洁,为康熙朝督窰官郎廷极所创。郎廷极其人,鞠躬尽瘁,竭心製瓷,精研配釉之法,大开新巧式样。

图片

清·郎窑红天球瓶

图片

清康熙·郎窑红釉梅瓶

《饮流斋说瓷》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此瓶小口、唇边,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色彩绚丽,红艳鲜明,瓶口红釉浅淡,至肩部逐渐深红,渐变效果更显迷人红色,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釉汁厚,底部施白釉,无款。梅瓶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图片

清康熙·郎窑红敞口瓶

撇口,长颈,削肩,鼓腹,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光亮泽,釉汁自然流淌,浓集处鲜艳如血,色浅处又如春日桃花,变化莫测。口沿露白色“灯草边”,垂釉近足,足际无釉,即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是也。


图片

清康熙郎窑红长颈瓶

 观复博物馆藏

图片

清康熙·郎窑红釉长颈瓶

此瓶长颈,鼓腹,圈足,胎质坚密。通体釉层肥厚,有细碎开片,呈玻璃光泽,近足处垂釉但足际无釉,这正是郞窑红瓷器烧造成熟的特点,号称“郎不流”。釉色鲜红浓艳,如初凝牛血般鲜红艳丽,可与饮誉中外的明代宣德宝石红釉并肩齐名,因而有“比视成宣欲乱真”之说。整体风格热情奔放却不失端庄大气。

郎窑红釉器相传为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兼任景德镇御窑厂督理时所烧造的名品,为康熙时期仿明代宣德宝石红釉的创新品种,代表了当时景德镇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它恢复并发展了元明以来的高温铜红釉工艺。郎窑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青花、五彩等,但以郎窑红最为珍贵。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红釉折腰碗

图片

清康熙 郎窑红釉碗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指出:

  • 开有细片纹

  • 琢器口沿露胎骨

  • 琢器上半部为浅红色或淡青色,釉色不及下半部匀净

  • 胎质洁白坚硬

  • 琢器里釉为白色或米黄色或微泛青色,开有片纹

  • 85%垂釉不过底足旋削线,俗称郎不流

  • 底釉为开片白釉或苹果青釉或米汤黄釉

 冯先铭《中国陶瓷》指出:

  • 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亦称牛血红。

  • 内外开片

  • 釉面透亮

  • 灯草口

  • 底足旋削十分讲究,保证流釉不过足

  • 底部呈透明的米黄色或苹果绿色,俗称米汤底苹果绿底,偶尔也有本色红釉底

  • 绝不见白底

  • 底部有色而无款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清康熙 郎窑红釉三足炉

  • 故宫博物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