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小村,全部“山东腔”,老家寿光、昌邑,棺材使用讲究多

 新一壶春秋 2022-06-14 发布于山东

陕西省富平县窦村,距离山东寿光、昌邑足有1100公里。但是,走进这座关中平原上的堡子,宛如走进寻常的潍坊村庄。

这里的人们说话山东腔,婚丧嫁娶山东习俗,就连吃饭,最喜欢的是山东大饼。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山东移民村,第一代山东人,是清朝光绪年间来这里的。

如今,窦村属于城关街道,行走在村子的每条小巷,最大的感觉就是干净,就连小路两边的绿化也格外茂盛。村民们住着两层小楼,一家一户一个大院子,和城里的居民小区没有什么两样。

为什么在遥远的关东平原会出现这个山东移民村呢?在村子里不大的村史馆中,我们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首先,光绪初年,山东发生了水灾。

1993年的时候,中华书局出版曾经出版过《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一书,其中清楚记载:清光绪初年,丁宝桢任山东巡抚,这一年山东106个州县普降大雨。第二年,”黄河凌汛甚大,冰积如山“。此后几年,山东频频”因大雨倾盆,山水汇注,或田地秋禾被淹。”受灾最为严重的有胶州、即墨、淄川、长清、寿光、昌邑、乐陵、蒲台、宁海等地。

其次,关中地区连年战乱,人口锐减。

《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陕西人口在1850年为1210余万,经过起义之后,人口减少了400万。而《临潼县志》更是较为详细地记载:从1862开始的七八年时间里,“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人而幸免。”,整个临潼县死亡人数约三十余万。 

其三:山东人来此为官。

光绪年间,山东淄博人焦云龙来到关中,历任米脂、三原、安康、富平、长安、临潼、咸宁等县知县,绥德、商州等直隶州知州。面对地广人稀的局面,他想到了山东老家的人们,于是开始了跋涉千里的大移民。

窦村堡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但是,窦村的村民并不都姓窦,在村子里的唐家巷,坐在路边晒太阳的几位大妈告诉我们:第一批来这里的山东人,主要来自寿光、昌邑、潍县、高密等地方,主要有王姓、邱姓、岳姓、邓姓等。

经历了最初的创业后,100多年过去了,如今已经有了“闯关中”五代、六代,但是,这里的人们乡音不变,很多习俗比山东老家更传统。

当年时候出殡,用的棺材比当地要大上一圈,出嫁用的花轿,条件再差也要凑钱让新娘坐上八抬大轿,娘家送亲的人则坐绿轿子。村子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如今窦村的年轻人找对象,都希望找山东人。

和闯关东的山东人大量回流不一样,这里的老人已经扎下了根,虽然依旧乡愁未变,但很多人并不想迁回山东了。而年轻人,外出打工去山东的也不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