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高考选专业看,赚钱不是人生长期稳定获利的办法,阶级跃升才是

 有余藏书 2022-06-14 发布于重庆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后面就要公布分数线,选专业了。今天就聊聊选专业的一些事情,很多人甚至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专家等等都会说,“对于文史哲专业,家境不好的学生慎选”,其实就是说文史哲专业很难赚钱,或者较之理工科来说,平均工资水平低。

我个人认为这是比较短视的评价,赚钱不是人生长期稳定获利的办法,阶级跃升才是。

在向上流动的概念里,单凭“获得可观的薪资”这点,不算是完成了向上流动。因为在金钱上完成阶级变化,得是你拥有资产的变化,而不是薪资的变化。比如拥有公司、持有股权、拥有版权、一定数量的房产等。

薪资是消耗,没有再生产的可能性。它本身不增值,因此除非发生转化,不然本质上没有实现阶级迁越。

那其实是要看,理工科专业的就金钱端,是否能比文史哲更快帮学子达成金钱积累+资产置换,这里有两个方向:

第一、积累金钱,纯粹买买买,比如买房买地之类;第二、创业或者职场上位,拥有较多股权的那种。

我们要评判的不是学生出学校后的工资,而且根据学生情况,他在金钱玩法这条路上,实际能迁越,并能长期发展的可能。

而阶级迁越还有其他大量的可能性,如下:

第一、教育层级迁越,比如读硕士和博士;或者各种有效认证的职业证,比如教资,注会等。因为被认证的知识资本是可以直接转化为金钱或者权力的。

那我们其实就要评判类似的场景:

某985和211的同专业,在你要选择时,如果你毕业就工作,那肯定就选985妥当。如果你要读硕博,那应该选择其中有硕博点,且招生人数多,渠道通畅的那个。

文史哲vs理工科,你则要评判以下内容:

哪个获得硕博更容易?其硕博转化为金钱或者权力的渠道比例是多少?通畅与否?

城市层级的迁越

城市层级的变化,会带来机会资源的变化。

第一种是发展可能性;第二种就是落地本城市,发生居民身份变化,从而实现跃升。

比如你是从某山村小镇到了北京读书,从而短暂获得了北京的居民身份,且作为应届生,你的未来工作增加了获取身份的可能性。

那选择大学的角度,某四线城市的理工科就不如北京的文史哲。因为即使你短暂居住,你以城市居民的身份在这里,拥有和使用的资源是不一样。

最简单的,你在北京定点是地坛医院,它的医院水平和四线城市的地方医院就是不同的资源等级。当然,还有世界知名的润学(Run的意思),也是这个范畴中的产物。

权力身份变化

在中国,很明显就是体制内外,这个属于权力置换资源的玩法,即为体制和编制。

在体制内工作,以金钱评判工作价值是不合适的。因为在体制内就是权力主体,它的玩法是用权力身份置换资源。

很多关于体制内的讨论,评价的关键点有问题。不要仅仅看工资,要综合看它以权力身份置换了哪些“资源”?

因为在这个身份里,权力直接转化为金钱的部分,有一部分被法律限制了。而有一部分,也被强保障了。就不展开说了,很难过审。

那就这个可能性来看,如果想要把握这类渠道,玩权力跃升,那就要评判:文史哲和理工科,哪个更容易获得体制内获得权力?哪类可以更好跃升?

婚姻

众所周知,结婚这件事是实现阶级跃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考虑阶级跃升本身的时候,我们依旧要把这个纳入其中。

比如,就婚恋机遇来看,文史哲能接触到更高阶层的人比较多?还是理工科比较多?

比如,就婚恋取向来看,选择和文史哲婚恋的人群层级是什么?理工科的层级是什么?

这里面还有一个动因,就是性别因素。

文史哲男性和女性,理工科男性和女性,在婚姻选择借以跃升上,数据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做选择时,要基于学生性别,把婚恋跃升考虑进去。

比如很多家长让女孩读文科,然后进体制,这条传统道路经得起检验。尤其是比较穷的女孩,在这条路上获得阶级迁越的节点很多,尤其是婚姻这块。

而假如是比较穷的男孩,那他考了文科之后选择走这条路,也有另外的走法。比如祁同伟这种。

如果他通过学中文系,加大了自己进去体制的可能,然后通过婚姻,找到了能依靠的实权老岳父,然后对方给予他精心的栽培。

抛去道德不谈,婚姻迁越还有天王嫂培训班这种套金龟婿的,以及底层小保姆吃定年老雇主,然后事后分家产的。

高级一点的,前些年还可以用婚姻对象去撬动身份资源。比如为了户口,嫁北京户;又或者为了绿卡之类的,嫁外国人。

当然,这些选择,因为这几年户口对应的城市资源,以及中国城市资源差,中西方力量对比差额,在逐渐衰减。

但这的确是另外一种迁越的可能。只不过要大量依靠个人主观能力,且低道德感,还需要脑子绕开法律边界。

最后就是推倒过去的,重新分蛋糕。比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种。这个可能性极小,不具有参考性,就不展开讲了。

其实当下人们开始在这中间摇摆,其实还有阶级迁越之门逐渐关闭的因素。

就是既得利益的阶级内部开始互相繁衍联系,拒绝更多人分蛋糕。上中阶级争夺蛋糕,导致某些中等层级原本的蛋糕就变小了,阶级跃升之后则很难实现置换。

这种“窄”,也是在当下很多人迷茫的重要原因。而做这种选择的时候,永远不要二选一,更不要人云亦云。

这种选择一定是基于公正审视自己的已有资源,然后建立一个多种因素的长期多元复杂模型:首先、要实际考虑学生自己的情况。

你的穷,穷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够穷,阶级迁越的可能性反而会很大。比如贫困山区少年考上县里的公务员就已经是阶级迁越了。

中产也觉得自己穷,但是这又是不一样的穷法。要实际考量一下家庭资产和资源,要去做之后的链接。

比如你家里就是一门老师,那你当老师就是有资源优势的。除去资产,还有家里的人脉,更难听一点,这个孩子的美貌和性格,有没有可能实现婚姻为主的跃升。以上种种,考虑其中,再匹配选择。

其次,文史哲和理工科,还有学校层级之分,硕博点区分、城市区分,学校平台就业方向区分。

以上这些,要做客观考量。

在考量之后,对标家庭情况和孩子个人的意志,确定他选金钱玩法、教育迁越、权力玩法、身份转化,还是婚姻玩法,或者选二选三选四叠加。

这样子两边匹配,才能有最优解。

当然,最好就是协调因素,匹配背景,利用已有资源,在发展道路上匹配尽可能多的阶级迁越点,要增加阶级迁越的可能性。

而不是看毕业生薪资收入调查。当然,选完之后,才有事在人为的实践过程。

疫情发生前相比,疫情后时代也是很有意思的,对一些人来说是好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要入“窄门”的人,或者已经入门的人,它是坏的。但是对于能出“门”的人或者在“门”外的人,它是好的。

专家不会告诉你,但二十四史会告诉我们的是,最大可能发生阶级迁越的时候,应该是格局混乱的时期。

越是真心实意向上走的穷人,越要学会热爱混乱。还有,如果特别穷,或者特别想向上迁越,野心勃勃的那种,我无条件推荐文史哲。

因为文史哲一定意义上会教“统治手段”,而理工科的教育体系里,崇尚一种“有用论”和“工具性”。以穷人的资源来看,一旦相信了有用论和工具性,那基本这辈子都没法翻身了。

我可以很委婉地说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为什么看起来没用。

因为搞统治的,本来就不用当工具,而是需要其他人被当工具,顺着自己的逻辑来走,几千年前的孟子就说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有些理念被界定出来,本来就是用来规约别人的,不是评判自己的。

如果有条件,先理后文是最标准合理的权力晋升路线,比如可以参考一些敏感人物传记,懂的都懂,不方便多说。

稳定的时期里,物质创新会先于理念创新。所以、物质创新者和稳固统治者,他们获取跃升的可能性最大。比如,在2000年初做生意创业,或者在体制内。

太穷的底层,则以读文为先,先掌握理念,再资源实践,尤其适合大变革时代 。比如,可参考五四运动里各种历史人物的起点,你很快就能发现这个规律。

因为这个时候,时代动荡,思潮变革会走在前面,搞意识形态的人,很有可能优先掌握资源。中国现当代历史翻一翻,看看时代变革节点上,什么人先获利。

关于多元思维

我觉得“多元思维”是一种非常核心的认知理念。认识事物和人的多元性,以及利用多元性推进事情发展是一种核心能力。

还有一种固有的思维构型,就是二元模型---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比如,学了也学不好,不如不学。再比如,学了人文社科,掌握了规律就一定能成功。

这是一种比较糟糕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助长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加深。

多元思维其实更像是一种有序混沌的叠加状态。一方面它认定了一种有序性,就是事物推进的因子是多元的,事物的构成是多元的。

比如,坏人也可以很蠢,好人也不一定完全没做过坏事。比如,一次奥运夺冠,除去冠军本人的主观努力,还有训练方式,场地状态,教练水平、气候适应等因素。

另一方面,它认定了一种混沌。

就是人生和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大量不可控的部分。人要接受自己不能控制所有人,在做计划的时候,给不可控留出余地。

比如,你辛辛苦苦创业,然后疫情来了,这就是不可控的部分,有点像不可抗力。

而多元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接纳变化,因为是多元因子构建的,它所构建的事情是多变的。

因此,成功需要守护,不然会逆转。

人也可以教育,给足了力量,他善良的一面会压倒邪恶的,从而实现教化。

在我们讨论的阶级跃升的问题里,我认为依旧是多元的。首先,人文社科,你学了就一定能阶级迁越,逆转人生吗?

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主观去做这件事,是无限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做一分、便有一分,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有非个体能掌握的变量。

所以当我们做事,除去你做这件事的技术纯熟,还要学会在恰当的阶段做恰当的事情。

这个就是《易经》里讲得“势”

所谓顺势而为,即为能观察到多方的趋势变化,借助各种力量,最后在最恰当的时机出手,方有“飞龙在天”。

但是飞龙之前,有“潜龙”的时刻,得见“大人”,才能有一飞冲天的可能。而且,如果不持续把控,不排除后期“亢龙有悔”的可能。

创业也是阶级迁越的方式之一,但是基本大部分创业者,要经历数次才能成功。

很多人讲,我能把这个事做成,不是因为现在手里资源最好,而是正好遇到了几个特别能共同做事的人+刚好遇到了某某机会。

他们能把这事做成的那次,往往不是最激情澎湃的那次,而是所有因素调和,然后正好能做成的那次。

把控势能的能力是一种近乎于预言术的技能。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教员的《论持久战》,把控势能,且能通过对于规律的把控,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那能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极大概率地增加。

关于资源的撬动

“我没资源或者缺资源,怎么阶级跃升?”

我知道这个啥意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钱。在认知上,这个观点有偏差。

人人都是有资源的。

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物质资源、天赋、技能,外貌等等都是资源。

但凡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都有赖以生存的资源。资源优势是比较出来的,而且是细小多元的,不是那种一刀切地比账户余额。

比如,我家离书店只有五分钟,那我就比离书店有一个小时的同学更有资源优势。

因为,在主观阅读意愿均等的情况下,我会比他更早到书店,更有可能多读书,且有更多频率接触书籍这种宝贵的信息资源。

很多人说的没钱,那是错误理解了资源和资源调动,他们没有看到自己手里的资源。

说实话,就一些妹子天天盲目容貌焦虑,别说最大化利用外貌资源了,她们能正视自己的身材,别跟风把自己搞得厌食症了,这都是已经成功了。

同理,还有很多中产阶级。网上很多自以为自己人生困苦的985、211硕博一大堆,天天坐在大厂的办公椅上,感叹又是人生困顿的一天。

你得看你和谁比啊,不是吗?

当然,资源和阶级跃升的关系也很重要。

我讲一下这个逻辑。

阶级跃升最需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于势能的把握和社会规律的了解。

资源增长和思维成长是互促的,而不是资源是必要前提,是先后步的关系。

人活在世界上,不用读人文社科,他也会感知社会规律。

当人依赖于某些规律去思考,他会重新看待自己的资源,从而发现和发展它。被发现和发展的资源再次作用于人的思维成长和社会实践。

不是手里资源够多,人就会成功。

我看到的一些二代三代,佼佼者有,但平庸者不少。实践的成功,需要资源的铺垫,但是不仅仅依赖于你爹妈手里那点钱。

反而言之,仅靠你爹妈手里那点钱能做成的事业,也不可能是什么大事业。
资源的运用,讲得是资源撬动,而不是资源梭哈,一把全压。

比如说,春秋过了之后,到了战国时代,所有的战争都是讲资源调动策略。能用外交和政治手段,能用间谍和贿赂,能用谋士一张嘴,那绝对不动兵甲。

以及如何联合更多的人?如何优化自我的资源?如何让自己的团队发挥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如果跑偏了,那就是这种画风:怎么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十八万?

撬动和集成资源,才是资源运作里最重要的,而不是用自己手里的东西硬砸。

《田忌赛马》从小都读,《三国演义》天天都看,《隆中对》不就是标准的创业计划书,里面的资源规划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一开始,刘备账面上就很有钱吗?如果没有,他的资源怎么来的?袁术这种资源密集大户怎么就兵败了?他难道缺资源吗?

很好,写到这儿,我又再一次自证了学点人文社科的重要性;文史哲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比较多的教“失败的艺术”和“人生的悲剧”。

人生本质就不完满,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人的欲望永不停步,什么阶级跃升之类的,以上种种,最后还是要回答终极问题:

你幸福吗?

等把成功的那部分学完,你就要学失败的,而且理解失败,学会感知人生永不完美,世界的质地就是悲剧,从而学会能精神幸福。

理解人总是很难做成事情的,人总是要分离的,人总是要死的,人永远不可能在此生此世做完自己要做的所有事情。

在永定的悲剧之下,维持幸福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就是面对人生终极时,最后精神上的释然;而我觉得这部分,比前面三分成功要值得学---因为正常人几乎在用八成时间在面对自己的无力、困顿、平庸和死亡。

这才是人生的基本状态。

根据我的一点浅薄的经验,虽然学文可能容易穷,但普遍不容易苦。
苦就是精神困顿。

物质幸福,真的不是唯一的幸福。更何况,绝大多数人在物质上也不一定幸福。

全文完,既然读到这里,如果喜欢的话,麻烦点赞&关注,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