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史上最残酷也最激烈的一场城市攻防战斗,但围绕这场战役的最终目的,德军却没有按照预先拟定的蓝色方案执行,其后果造成希特勒盲目乐观、越级指挥,将围困斯大林格勒精锐抽走,为苏军包围德军第6集团军创造了有利条件。那么,希特勒精心拟订的蓝色方案最初目的是什么?又是如何遭到失败的呢? 德军蓝色方案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延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掠夺高加索地区的能源和粮食,破坏苏联赖以继续战争的保障基础 在莫斯科战役失败以后,希特勒从苏联巨大的战争潜力中发现了苏军的软肋,他认为,只要继续对苏军后备力量进行打击,必定会削弱苏军的保障基础。特别是这一时期,斯大林把苏军的主要作战部队都摆放在莫斯科周围一线,目的就是防止德军进一步发动对苏联首都的进攻。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而实际上,无论是巴巴罗萨计划还是蓝色方案,最终目标也确实指向莫斯科。但是,随着德军闪击战在苏德战场上的节节失灵,德军也出现了能源保障困难和后勤补给跟不上的难题,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瞄向了苏联富饶的石油盛产区高加索油田,为此,他拟订了一个一箭双雕的计划,把德军南部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作战方向,A集团军群主要进攻和占领高加索油田,B集团军群主要进攻斯大林格勒,因为这个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对希特勒来说,拿下了它,其政治意义远比军事意义要大得多。 看似铁桶一般的蓝色方案,执行起来后却变成了一般散沙,苏军采用多支部队牵制住了德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 如果说德军在战争初期还能按部就班稳扎稳打的话,那么蓝色方案在这个时候出台却有点象纸上谈兵。原因就在于蓝色方案执行起来有诸多不利因素。 首先,德军需要在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的范围内实施进攻行动,从哈尔科夫地带到高加索油田,中间需要经过无数的河流和中转补给,这给德军补给造成了许多的困难。 其次,德军装甲部队进攻高加索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高加索艰险的高山丘陵和河谷阻碍了德军装甲部队发挥作用。 再次,德军分散的两个集团军群要同时面对来自五个方向的苏军反击,兵力明显不足。苏军部署的这些游击集团,由北向南分别是: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及外高加索方面军。 5比2,苏军占据着地利和后勤补给容易的优点,而德军由于战线拖得过长,兵力又一分为二,致使战争初期就出现了不该有的失误,特别是后勤保障上一度出现停滞状态,装甲部队就出现缺乏油料和断供的情况。当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受阻以后,不得不停下来等待B集团军夺取斯大林格勒以增援补给,可这样做的后果,却给苏军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准备时间。 过份的乐观,让希特勒从局部战斗胜利中得意忘形,在进攻斯大林格勒队伍里釜底抽薪,让第6集团军孤军被困 如果希特勒是个清醒的决策者,他就不会重蹈莫斯科战役的后尘,可是他偏偏是个赌徒,当保卢斯率领第6集团军取得进攻斯大林格勒短暂的胜利之后,希特勒就以为占领该城只是时间的问题,为此,他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不需要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 在这种乐观情绪支配下,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德军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包括6个军,含2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由于交通等问题,第6集团军的前进步伐并不很快,给了苏联红军一定的准备时间。 而让德军没有想到的是,斯大林格勒不仅是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还是苏军由高加索向莫斯科运输物资的交通枢纽,更是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兵工基地,在这里生产的苏军T-34坦克和大炮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苏军名义上参战有120个师,但实实在在跟德军作战的却只有第62和第64两个集团军,不过9万多人。苏军用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斯大林格勒周遭,目的就是防止德军重新发起新一轮的莫斯科战役。而德军将第6集团军和重新回防的第4装甲集群投入到斯大林格勒巷战之中,无疑是犯了兵家大忌,对德军装甲部队来说,这就是大材小用,拿大炮当枪使,根本派不上用场。 而让德军损失最严重的却是莫斯科战役的重演,一方面,苏军依托斯大林格勒对德军展开巷战,对于苏军是强项可对德军来说却是预料不足。另一方面,苏军又不断地依靠伏尔加河获得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当德军源源不断向城中发起进攻时,苏军却能以逸待劳,等待冬天的来临。 当1942年冬季到来的时候,迎接德军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是饥饿和冻伤,他不得不在希特勒授予他元帅的关键时刻,向苏军举起了白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