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填报高考志愿|“好的志愿不是没浪费一分,而是不浪费四年的经历和经费”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6-14 发布于四川

这篇文章前几年大致发过,高考结束又有家长朋友问,这里就再发一下。看过的不必看了。

       每年高考分数和各志愿段划线出来,都会有一些朋友咨询:“我的孩子考了多少分,您对读的学校和专业有什么建议?”对此,我的回应大同小异:“学什么专业,这是您和孩子要商量的事。很抱歉,我实在帮不了您。” 帮不了,一是不了解您的孩子;二是对于未来要干什么,您的孩子更应该承担思考和选择的责任。

       不过也愿意提出一点建议,那就是尽可能让孩子先自己好好想想“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如下图)。

  所以同学们参加完高考以后,马上要想好自己要干什么,等到成绩出来,再看成绩可以选择这个专业的什么学校,这才是更为靠谱的志愿准备方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干累积的事,累积分数进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对我们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想得太少,缺乏生涯选择和规划。这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生命盲目和时间浪费。曾经和一位校长交流,他说他们招聘一名科学教师,是学海产养殖的硕士。他介绍的这位新老师大学和硕士都是听父母的,但自己的兴趣不在海产养殖,现在实在没有兴趣转过来应聘教师了。我总以为,在吃饭(养活自己)能够基本保证的情况下,还是早一点找到自己的兴趣,读自己有兴趣、适合自己的专业,为今后的人生早作准备更好。现在有一种评估志愿填得好不好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浪费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如果一分都没有浪费,似乎就是好志愿。但你自己想一想:“没有浪费分,如果选的是自己不喜欢(甚至可能讨厌)的专业,四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投入是不是更大的浪费?这是不是更大的浪费?
      当然,也要承认大学还可以转专业,大学毕业也还是转专业,毕业以后也可以调整方向。这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要知道读大学本身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这样选择大学和读大学都要为生活做准备。从未来生活的角度,有一个理论是“1万小时理论”,大致是任何人如果想要在某一领域变得十分出色,都需要经过至少1万个小时的刻意研究和训练(注意,是刻意的,而不是“玩儿”,也不只是做这项工作)。也可以说,经过1万个小时的刻意研究和训练,你可能在某一领域变得出色。可以这样推论:如果只是因为学校的名气,只是因为想不浪费自己的高考分数,选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学校,浪费了大学四年可能的几千小时的刻意学习、研究和训练实践,你也就失去了成为某一领域可能出色的机会。早准备、早进入,说不定会更好。
      还有的同学可能对考试成绩不太满意,选择的可能性不大。就像本来乘飞机自己想坐头等舱,但钱不够,只能坐经济舱,而且坐在了后面,怎么办?比尔·盖茨问:“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但还是要承认,头等舱会先出舱门,就像入职时很多单位要先看你是哪一所学校出来的一样。因此需要承认和接受差异,但我们还可以这样想:人生不是只出“舱门”,走出“舱门”,你如果有力气可以快跑几步赶上他,可以在以后选择新的工具赶超他。人生的旅途不是上飞机抢座位,然后比赛谁先下飞机走出“舱门”,路长着,人生也还长着。还要更进一步说赶超本身就不应该成为生活的目的,走好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