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艺70年|空间的记忆——走进北京人艺70年剧场变迁史

 顺其自然h 2022-06-14 发布于北京
1953427日,随着一座崭新建筑在王府井大街甲73号正式奠基,一个记载着新中国话剧发展历程的名字——首都剧场开始了与北京人艺近70年的相伴与成长。
图片
落成后的首都剧场
图片
自首都剧场始,人艺小剧场、实验剧场、菊隐剧场,再到如今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逐渐扩展的剧场建筑,让北京人艺以多样化的剧场矩阵坚守着首都文化中心建设的核心阵地。70年间,300多部戏剧作品在北京人艺的舞台轮番上演,一代又一代人艺人在台前幕后励精图治,为祖国戏剧艺术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值此70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北京人艺的剧场变迁,在空间的历史中重温曾经的记忆。
图片
首都剧场内的模型,将人艺的四座剧场尽收眼底
图片



1952年,成立之初的北京人艺还是一个“流动剧团”,没有属于自己的剧场,经常需要借用大华电影院、北京剧场进行演出,更多的时候只能以送戏下场、下乡的名义,四处打“游击战”。
图片
大华电影院旧照(左图)
北京剧场旧照(下图)
图片
那时周恩来总理经常来人艺看戏,在听了大家的诉求之后,特意嘱托人艺将此事写个报告,递交上去。于是,1953113日,曹禺、焦菊隐和欧阳山尊联合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吴晗,希望把大华电影院划拨给北京人艺作为演出的剧场。后经市政府决定,将位于王府井大街甲73号的生产教养院拆除为人艺兴建一座可容纳900人的专业剧场。在周总理的大力支持下,还决定在剧场建成后从东德定购先进的灯光和音响设备。

图片

1956年首都剧场开幕大戏《日出》

1953427日,剧场正式奠基,1955年竣工,1956820日,首都剧场正式归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并于同年111日,以曹禺的《日出》正式迎来第一批观众。一段历久弥新的北京人艺剧场历史就此拉开序幕。
图片

首都剧场的设计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林乐义主持完成,曾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入编英国《世界建筑通史》,是西洋古典建筑与中国古典艺术的融合之作。

图片

图片


首都剧场
剧场的建筑风格借鉴欧洲与俄罗斯建筑,有浓重的中亚传统风格,而建筑装饰和室内外装潢则出自著名艺术设计家常沙娜、温练昌之手,精心雕琢的装饰图案配以雀替、额枋、藻井、沥粉彩画等具有强烈中国建筑风格的艺术手法,领整座建筑在中西合璧之下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传统精神。首都剧场上下两层共记927个座位,拥有当年国内最顶尖的剧场设施和演出设备。
图片

图片

《绝对信号》,1982

1982年,一出《绝对信号》拉开了中国小剧场话剧轰轰烈烈的发展历程。10年后,林兆华向人艺提出应当建立一座自己的小剧场。为适应话剧形式的新发展,为拥有新思潮的年轻艺术家们开辟出全新的戏剧阵地,19932月,剧院决定将首都剧场南边的老食堂改建为小剧场。

图片

《情痴》,1995

199511月,剧场落成并投入使用,命名为“北京人艺小剧场”。剧院以美国剧作家萨姆·谢泼德的《情痴》作为小剧场的开幕演出,一演就是20场。

图片


人艺小剧场:
当年的北京人艺小剧场使用面积45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260名观众,可调节数目的坐席为剧场带来灵活使用空间的同时,也为剧目形式上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为北京最早建立的小剧场,许多先锋、实验戏剧人从这里开始了创作生涯,书写过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历史。林兆华、孟京辉、任鸣都在其中。人艺小剧场第一任剧场经理傅维伯回忆,剧场开办之初仅有1000元开办费和一名工作人员。在一片未知的前景下,人艺小剧场在创作和经营模式上不断探索尝试,秉持“边演出、边完善、边发展”的九字方针,成为了北京小剧场戏剧地标,最多时一年演出283场,向市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影响力大、票房号召力强的戏剧作品。
2008年,因设备老化,小剧场停止使用,开始作为人艺剧目的排练场。10年后的201810月,为了迎接北京人艺剧场东扩的整体规划,人艺小剧场正式拆除。
图片

图片

《我爱桃花》,2003

20029月,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演出需求,北京人艺研究决定将首都剧场三楼改造为第二个小剧场,命名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20033月,实验剧场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我爱桃花》在剧场进行了开幕演出。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前的《绝对信号》,首次见观众就是在这个地方。“实验剧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实验戏剧”的诞生地。

图片


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实验剧场使用面积400平方米,可容纳200名观众。剧场可根据空间的需要调整座椅数量,先进的演出设备和配套设施,可充分满足各种小型艺术演出与团体活动的要求。设有会议厅和开放式沙龙,也为学术交流和艺术研讨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2008年人艺小剧场停演之后,实验剧场更是成为人艺青年演员的试炼场,排练、讲座、剧本朗读的一期一会,为青年戏剧人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空间。
图片

图片

2015年,菊隐剧场正式揭幕

20151211日,为纪念北京人艺创建人之一,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诞辰110周年,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剧场——菊隐剧场在东四南大街落成开放。精巧的空间中包含了一座可容纳104人的专业剧场和一间配置齐全的多功能厅,可承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交流活动。

图片


菊隐剧场:
菊隐剧场自开放之日起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旨在发挥群众文化及戏剧普及的公益性职能。一场场公益讲座,一幕幕群众演出,从社区到学校,从老年人到小朋友,菊隐剧场为广大戏剧爱好者和非职业团体提供了一个参与首都文化生活、走进戏剧艺术氛围、实践群众戏剧愿景的开放平台。“致敬与传承”、“菊隐·艺术匯”等戏剧公益品牌在菊隐剧场逐步成长,为首都群众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北京人艺践行“艺术为人民”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图片
20181227日,随着北京人艺东扩工程的正式奠基,静静伫立在王府井大街旁,见证了北京人艺62年历史风华的首都剧场即将迎来一个充满希冀的新起点。

图片

20216月,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竣工,同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这座接续着人艺历史的崭新剧场综合体,在外观色调上与首都剧场保持一致,却有着更加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地上三层、地下四层的建筑体量也满足了更先进、更全面的舞台创作需求。
图片

图片


曹禺剧场: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内包含两座专业话剧剧场,分别为一个700座的中剧场和一个200余座的小剧场。中剧场以“曹禺剧场”命名,以此致敬北京人艺首任院长、剧作家曹禺先生。先进的舞台设备、融合了传统“京味”和现代科技感的场内设计,为多样化剧场演出打造了宜人的空间。开幕大戏《日出》与1956年首都剧场的开幕演出遥相呼应,在纪念曹禺诞辰111周年的同时,也象征着北京人艺几代人跨越近70年的薪火相传。

图片


人艺小剧场: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三层的小剧场沿用“人艺小剧场”的名字,象征曾经的记忆在崭新的空间延续。更加贴近观众的舞台距离,灵活变化的舞台设计,曾经在人艺小剧场中孕育的创新和先锋精神未来将以新的姿态在这一方舞台继续生长。
图片
经过70年的规划与发展,北京人艺在传承话剧艺术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构建起了如今五座专业剧场的空间矩阵。首都剧场强化经典剧场定位,曹禺剧场着重戏剧探索和创新实践,实验剧场和人艺小剧场筑牢小剧场创作高地,菊隐剧场继续着力打造戏剧普及的公益平台。错落有致的剧场群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打造更多精品剧目提供土壤,为戏剧人才的培育输送养分,为开放的国际艺术交流铺设舞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一座剧场的建立,都记录着一段北京人艺的往事,也寄托了一代人艺人共同的期盼。在与时俱进的剧场建设背后,是始终不变的创作初心和艺术追求。未来,五座剧场将继续见证北京人艺的前进与探索,成为北京人艺创新发展的强大支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