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家:世间风情千百种,唯有艺术得我心!

 以文为马 2022-06-15 发布于山东

本文4020字,建议阅读时间1小时

人类有三种获得生存意义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一种是靠体力,二者是依脑力,再者是靠心力。人们虽然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但是各行业强调、倚重基本上是以以上三种人的能力作为选择、评价的标准的。当然在具体的行业从事过程中,这三种人的能力是互不分离的。
体力与脑力通常是人们区分不同劳动力的标准。但是,这种划分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划分,而一旦引入到艺术的超功利领域之后,以上划分方式显然无法对艺术活动构成有力的解释与说明的。因为,从事艺术工作的艺术家,他们尽管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中用到了体力与脑力,比如说舞蹈家需要足够的体力来完成各种优美的肢体动作,同时也需要大脑来保持想象与平衡,但是,我们容易忽略掉心灵对于艺术家的重要作用。

艺术家对心力的依赖要胜过对脑力和体力的依赖。艺术家跟一个搬运工工作时对体力的运用多过对脑力与心力的依赖有着如出一辙的相似性。心力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不像体力一样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来表现。它也不像脑力,可以从大脑活动、思维认知中寻得依据。心力是无形的,它无法从具体的事实材料中被人所轻易察觉。但是,它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比如说,一个未经世俗沾染的少女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人们会被她那纯洁善良的气质所感染。一个艺术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能被他那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俗气质所倾倒。这些都是心灵力量外显的表现。也就是说,艺术的生产与创作既不是主要依靠艺术家的强壮肢体,也不是主要依靠艺术家的发达智商,而是主要依靠艺术家那源源不断的心灵力量。心力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艺术家所依靠的绝对不是单纯的艺术技巧与离奇古怪的想法,而是最为重要的东西——心灵力量。 
如果一个艺术家丧失了心灵的纯粹与不俗,也就好比他在艺术的海洋中丢失了船桨,无论他有多大的力气和梦想,只要没有了破浪而行的工具,他只能在茫茫大海上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随波逐流。从事艺术的人如果丧失了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那就意味着艺术的悲哀与失败。

我们知道,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以他的作品征服世人的时候,他那高贵的灵魂与圣洁的心灵也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显露着。一个没有高尚心灵的人怎么会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呢?一个没有强大心灵的人怎么会谱写出一曲曲震撼人心的旋律呢?看到一幅幅伟大而精美的绘画,谁能怀疑绘制它的画家们是携带着庸俗不堪的心灵完成的呢?当一个艺术家拥有了纯净的心灵之后,他的胸襟也自然而然的开阔了,就像大海一样,碧蓝无边、美丽宽广。
席勒曾经说过,“单为一个民族而写作的人是可怜的。”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博大而包容的心怀的艺术家是无法超越民族、地域、文化、国界、信仰、利益的束缚,而具备一种普适于全人类的人文主义情怀的。因此,一个带着排他性的优越感为自己的时代、民族、文化去从事艺术的人是不具备宽容而豁达的心灵品质的。因此,时代性越强,现实政治目的越明确的艺术作品越容易被历史的巨浪冲淡、洗尽,它们只存在于现世,却无法超越历史。
用一颗高贵的心灵捍卫真理的艺术家怎么会被后人遗忘呢?遗忘的应该是那些弄虚作假、装腔作势、浮夸做作的腐败与堕落。一个艺术家如果只对宏大场面激动不已,却对流浪街头的乞丐不为所动的时候,人们就要质疑这个艺术家的心灵与胸怀了。我们要知道他的心灵中拥有的到底是什么?一个无法为世界悲苦心生怜悯的人,一个连最基本的人文关怀都没有的人,一个不肯为天下苍生哭泣的人,我们凭什么对他的艺术家身份做出中肯呢?一个胸怀宽阔的艺术家会像晚年的克里斯多夫一样带着一颗虔诚而崇高的心灵为欧洲各民族的苦难与不幸心生怜悯、眼含泪水。一个心灵纯粹的艺术家会像高更一样摒弃世俗功名,前往荒芜原始的小岛上追问存在的意义。如果艺术家缺乏这样的艺术心灵与胸怀的话,艺术沦落为世俗的附庸也就在所难免了。因为,艺术家会跟着世俗观念随波逐流,他既把握不到艺术的核心,也把握不住艺术家的精神。“精神同肉体一样,能够通过经常的锻炼得到加强和发展,人要是不注意身体,就会日渐消瘦,最后竟至孱弱无力。同样道理。如果精神得不到精心培养,它就会枯萎衰败。艺术家天生的感情是上帝赋予的才华,绝不能将其埋入尘俗之中,正因为如此,艺术家才有必要懂得如何着手陶冶他的精神。”[1]正如电影《闻香识女人》中上校所讲的那样,一个人的肢体残了,可以用义肢来代替。一个人的灵魂残了,是没有义肢可以替代的。

当世俗意识与庸俗观念的潮流“穷凶极恶”的扑向艺术的时候,有多少艺术家还在捍卫着内心深处那颗宝贵而脆弱的心灵呢?当娱乐之风,猎奇之风,呼啸着掠过表现永恒、体现纯粹的艺术国度时还有谁能给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温暖与慰藉呢?
艺术的胸襟是艺术作品的胸襟,更是艺术家的胸襟。艺术家的胸襟是人性中最为纯真、善良部分的代表人。如果艺术家在污浊不堪的现实遭遇中抵不住诱惑而沦落为庸俗的代言人,那么,我们不得不问,艺术家连作为人类精神代表的角色都堕落了,那么,人类在黑暗中该朝着哪个方向憧憬、前进呢?
一个有着伟大胸襟的艺术家,最突出的一点体现在他的独立人格上。艺术家的独立人格是否来源于艺术家对个人主义的崇拜与追求呢?是的,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艺术家的自我不是自私,艺术家的个人主义不是唯我主义。这也是由艺术家的纯粹心灵与伟大胸襟来决定的。“个人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是艺术的个人主义却是从有艺术家之时就根植于艺术家骨子里的事物。艺术家在思考与创作的时候,缺乏独处的环境是完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的。艺术家只有在安静孤寂的环境中才能完成与自我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只有在无他人干扰的情况下,艺术家才有机会顺利的进入到艺术想象中,顺利的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在多数时候都表现的很安静、很孤独的原因之一。
个人主义对艺术家而言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讲,社会才是人打交道的重要领域。人们的心灵时常会被世俗的观念、社会的规则、文化的教条、人性的软弱淹没着、占据着,他们长期处在噪杂社会中,久而久之则习惯了这种喧杂的生活状态。当外界的喧嚣离他们而去时候,他们的心灵却是单调、空乏的。所以,无聊空洞的感觉是他们最常见的生命体验。艺术家身处孤独却又不为孤独所困,正是因为艺术家有着一颗细腻充实的心灵。在无人的时候,艺术家能与自己发生坦诚而真实的对话,他可以面对着自己表露思考与感情。内心的活动虽然无法通过科学仪器勘探、测量,不过艺术作品的诞生却是艺术家心力运作最有力的证明。

艺术家的个人主义不仅表现在行为与生活方面,而且体现在艺术家的精神当中。伟大的艺术家注定是孤独的。这是一条难以逃脱的定律。鲁迅的孤独是有目共睹的,李叔同的孤独是默默无闻的,吴冠中的孤独是难以言表的。如果说“孤独”是英雄的第二故乡,那么,“孤独”则是艺术家的毕生伴侣。“孤独”要比任何人对艺术家的伴随都要忠诚、长久。“孤独”不仅意味着一个人的处境,而且意味着艺术之个人主义的集中表达。“孤独”不是另类,当一个人开始感到孤独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的精神世界开始有别于、超越于常人了。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境界上,无论在追求上,还是在思想上,“孤独之人”的思想意志总是常人难以共享、企及的。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文明价值与文化智慧多产自个人主义极强的精英人群当中。而人类一方面对精英式的精神持肯定与敬仰的态度,但是一方面又对其采取着孤立与回避的立场。毕竟,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精英式的存在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完成高层次、高水准的对话与交流了。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实现高层次、高水准的对话与交流的话,那么,人又何来“孤独”之说呢?所以,由精英主义而来的“个人主义”成为普罗大众普遍所诟病的对象,是有着顽固的现实原因的。

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骑着马孤独的出现在影片结尾时,正如天上的雄鹰一样,他的理想的太遥远了,他的信念太崇高了,跟他在一起的兄弟无法与他形成精神共鸣与心灵沟通的,这不得不致使张麻子最后只能怀揣着孤寂的心情,孤独的保持着一个英雄仅存的落寞与尊严。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是个人与群体的冲突、这也是崇高与平庸的冲突。一个保持着崇高理想与高尚节操的人未必能得到世俗观念的尊重与认可。所以,以捍卫真理、追求美好、肯定生命为己任的艺术家,在某些历史阶段难以得到大众的广泛理解与深刻认同才得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把石头从山脚下背上山顶是艰辛、困难的;从山顶把石头抛下山去,石头自然会顺势而下。人格也是如此,人格要是堕落起来是很快的,人要完成自我的实现与精神的超越是需要经历百般磨难的,对于艺术家而言,尤为如此。“向前、向上发展的必然性其原因是难以察觉的,这一过程中充满了烦恼、痛苦、不幸和磨难。每当消除了路上的障碍,到达一个阶段以后,一只隐藏着的黑手又会设下新的障碍。这条道路似乎总是障碍重重、屡遭破坏、难以通行,但是终归会有一些人前来救援。这些人与我们相差无几,只是具备了一种天赋'高瞻远瞩’的能力。这些人具有远见卓识,并能昭示未来。他们有时会乐于放弃这种非凡的天才(经常是一种重负),然而却又不能。尽管他们备受嘲笑和忌恨,但他们仍竭力拖着不情愿的人类向前、向上发展。”[2]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克服阻碍、超越痛苦时要比常人体现出更强的生命意志。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天才辈出时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也是一个文艺大师云集的时代。为什么?难道前人的头脑比后人更聪明,前人的生活比后人更优越?原因恐怕不是如此,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悲哀累积、不幸遍野的年代里,痛苦是造就伟大艺术家最有效的推手。这把推手起到了淘沙炼金的作用。只有生命顽强、意志坚定、人格高尚、潜力巨大的人才能在一次次的打击与磨难中修成艺术的正果。而那些弄虚作假、意志薄弱、人格卑微、投机取巧的人则在时间的磨砺、洗礼中,纷纷退出了艺术舞台。

 [1]《康定斯基论艺》裔萼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康定斯基论艺》裔萼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策划:李鹏

编辑:刘旭旭

长按3秒识别我们吧



此处按一下又不会怀孕
还能经常普及一些艺术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