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情的分类

 ldtsg1957 2022-06-15 发布于四川

不同文化对爱情有着不一样的看法,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对爱情的态度至少在文化价值、性欲、性倾向、婚姻状况四个方面有所变化。例如,古希腊人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古罗马人认为丈夫和妻子应该成为朋友,中世纪人认为爱情神圣高雅,是上流社会的专利,这一时期的宫廷爱情(courtly love)和婚姻互不相容。总而言之,爱情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理论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of love)认为,不同的爱情都由三种成分构成,即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intimacy)是情感性的,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温暖体验,往往和精神领域的契合有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观一致,当激情期度过以后,亲密这个元素成为维系爱情长久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激情(passion)是一种动机或驱力,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也就是俗称的“有感觉”,一见钟情就是激情在起作用。承诺(commitment)是认知性的,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也就是愿意承诺和对方发展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既可以是短期的,比如说承诺爱一个人,也可以是长期的,即忠诚、责任,是一种患难与共、矢志不渝的承诺。这三个成分就是爱情三角形的三条边,每个成分的强度都可以有高低的变化,因此爱情的三角形也就有各种形状和大小。三个因素的存在或缺失,会在个体中产生不同类型的爱情体验。简化来看,爱情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IMG_256图 1 爱情三角理论示意图

无爱(nonlove)

当亲密、激情、承诺三大要素均不具备时,就不存在爱情。这通常是人们对新认识的人的态度。两人可能仅仅是萍水相逢,点头之交。这种关系是随意、肤浅且不受约束的。

完美式爱情(consummate love)

当充分具备亲密、激情、承诺这三种爱情要素时,人们就能体验到完美的爱情。完美之爱本身是较为理想化的、较难长期持续的。但如果一段爱情曾存在完美之爱的阶段,就更容易长久,即使激情慢慢淡化,也可以通过双方的经营有所激发。和其他类型的爱情相比,完美之爱提供了爱情长久的最佳可能。

喜欢式爱情(liking)

如果亲密程度高,激情和承诺程度低,就是喜欢。两个人彼此亲近,但不存在性吸引和与对方共度余生的期望。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

如果激情程度高,亲密和承诺程度低,就是迷恋。对对方有着强烈的思慕,但并不熟识,甚至没说过话,这种激情之爱就属于迷恋。

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

如果只有承诺,但没有亲密和激情,就是空虚的爱。这种爱没有温情的分享也没有激情的火花,仅仅只是因为社会和法律上的一些原因在一起过日子,常见于包办婚姻的初始阶段

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

亲密和激情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爱是浪漫之爱,这种爱情没有承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会因为幻想和新奇的减弱难以持久,往往是美好但短暂的。

友伴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

亲密和承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爱是相伴之爱,这种爱情以友谊为基础,包含温情和信任,但没有激情。例如一对结婚五十年的夫妻,已经没有年轻时的激情,但长久而幸福。

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

激情和承诺结合在一起,但缺少亲密的爱被称作愚昧之爱。例如双方由于激情而闪婚,但彼此并不十分了解,这种爱情往往维持不了多久。

表 1 八种爱情特征表

亲密

激情

承诺

无爱

完美式爱情

喜欢式爱情

迷恋式爱情

空洞式爱情

浪漫式爱情

友伴式爱情

愚蠢式爱情

在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分类往往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人们对爱的实际体验是复杂的,爱情的三个组成成分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所以一对爱情伴侣在不同时期可能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例如一对伴侣从无爱状态开始相识,互相吸引和亲近,形成“浪漫之爱”,之后逐渐相知相许,加深了对彼此的承诺,慢慢形成“完美之爱”,随着时间推移激情散去,又逐渐变成“相伴之爱”。另外,两个人可能对这三种爱情成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知,对双方关系的认识和期待也会存在差异,例如一方在进入爱情初期就表示希望和对方发展长期的亲密关系,但另一方认为彼此了解不够深入,还不想做出承诺。

爱情三角只是一个模型,并非三种因素齐备才能谈恋爱。亲密与承诺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逐渐形成,激情与欲望的维护也需要时间。总之,爱和被爱都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实践和培养。爱情三角理论可以作为一种指引,帮助情侣们看清其在激情、亲密和承诺三方面的匹配程度。

爱恋风格

社会学家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认为爱情的三原色是激情、游戏和友谊,他采用希腊和拉丁词语来区分和描述六种不同类型的爱情风格,这些模式是受文化和社会影响的,其差别表现在情感的强烈程度、忠诚程度、期待的爱人特征以及得到对方回报的爱情期望。同一个人可能同时有几种恋爱模式,或者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恋爱模式。

激情之爱(eros)

激情之爱与人的色欲有关,是一种激情与浪漫相结合的爱情类型。这类恋人很受外表的影响,相信一见钟情,急于与伴侣建立深厚的关系。

游戏之爱(ludus)

游戏之爱指将爱情视为一场游戏,拒绝依靠任何一个人且不鼓励另一半的亲密行为。游戏式的恋人往往可能拥有或试图拥有多个伴侣,周旋于几个情人之间,处理好每一段关系,尽量不让几个伴侣相见。

友谊之爱(storge)

友谊之爱是一种冷静的、和缓的、无性的、毫无激情的,但具有尊重、友谊、承诺和熟悉等特征的爱情。这类恋人不重视强烈的情感,而偏好缓慢建立的依恋,非常关心对方,寻求友谊并逐渐发展为持久的忠诚。与短暂的浪漫相比,这种爱情更加持久。

占有之爱(mania)

这类恋人能够感觉到强烈的情感和激情的性爱,容易沉迷爱情并充满幻想,难以满足,充满占有欲和依赖感,必须“拥有”所爱的人。

奉献之爱(agape)

奉献之爱包括无私地、不求回报地给予。这类恋人具有利他精神,无私地关心伴侣的幸福与成长,把爱情视为一种职责。

现实之爱(pragma)

现实之爱与激情之爱相反,是有逻辑的、理性的。这种恋人客观务实,会根据年龄、工作等现实指标冷静地寻找理论上和自己最般配的伴侣,将爱情建立在资产与责任的基础上。这六种爱情风格能够帮助人们更精细地分析各种爱情体验。研究发现,持有相似爱情风格的人更容易走到一起。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爱情体验往往会发生交叉重叠。爱情风格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影响爱情的重要因素,如现实因素

伯奇德的爱情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伦·伯奇德(Ellen Berscheid)把爱情归结为4类:(1)依恋的爱:此类型的个体会亲近年龄更大、更强壮、更聪明的他人,可能与婴儿期依恋现象有关。(2)怜悯的爱:此类型个体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把别人的幸福放在第一位,较少考虑自己的幸福。(3)友谊的爱:此类型个体喜欢对自己好的人,不喜欢对自己不好的人,个体相信自己在对方眼中的价值。(4)浪漫的爱:浪漫的爱带有性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