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30秒都嫌长,《我是唱作人》凭什么吸引我足足看完2小时?

 淑心阅读 2022-06-16 发布于江苏

《Shut Up》总第391期 2019年4月20日 第15期


《我是唱作人》已播出两期,我注意到这个节目也忒大胆了吧,总时长竟然超2个小时,比大部分综艺节目时长整整多了1倍呀!我一个对各流派音乐没有特别喜好、对歌手也没有特别喜好的人,不仅点开看了这么长的节目,还竟然全程无快进、憋尿、熬夜看完的。

平常我在手机上浏览文章,要是手滑两次还没看完,果断选择关闭;翻看视频超过30秒的我都嫌长,如此缺乏耐心的我如今被一个超级无敌长的节目给迷住了,我在思考它凭啥?

看完这两期的节目,答案有了,我把《我是唱作人》给我的真实感受总结如下:

1、 够刺激

首先节目氛围渲染够神秘,一出场唱作室的灯光暗暗的,八位创作人相继进来,低气压,超压抑。而且八位唱作人都是懵的状态,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也永远不知道下一秒的结果是什么,始终保有神秘感把观众也被气氛带动起来,神经高度紧张起来,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这是在看综艺节目吗?这是进入了密室逃脱吧?!

其次,这是一个完全没有主持人的节目,取而代之的只是大屏幕上的智能AI——熊猫制作人C,它像发布指令一样在说话,全程由它引导节目流程。众所周知主持人有暖场效果,是节目嘉宾相互熟识、更快更好带动节目氛围的桥梁,主持人有温度,有特色,有观点,是节目不可或缺的。而《我是唱作人》偏偏不要主持人圆场控场,就是要去除主持人的情感干扰,面无表情、严厉严肃的制作人C,一改综艺常态,把“创新+智能”玩到了新高度。让观众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综艺震撼。

最后,从配乐团队、演奏乐器、灯光渲染等各处细节营造出超炫的舞台效果,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高逼格的视听盛宴。这种震撼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明明你在现场之外,但在灯光打起、乐队响起的时候,仿佛早已穿过屏幕走进现场一起跟着节奏跳了起来。够专业才够震撼,够震撼才够好看。

2、 够真实

节目开始的demo(小样)互听环节,着实让八位唱作人感到意外,暴露在众人面前试唱谁不害怕呀?忘词了、跑调了、破音了,还有弹奏乐器的弹错了,什么不堪的状况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这个环节是他们最不愿意面对的。demo互听之于歌手,就相当于滤镜之于我们,所以,出了状况有多尴尬,可想而知了。

正是这样的不加修饰、不矫揉造作,让观众看到了这个节目不哗众取宠,尽可能还原唱作人真实的状态。这也是这个节目独特的魅力所在,《我是唱作人》向受众传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允许人的不完美。不再包装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博同情,也不再博眼泪。放下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标签,让音乐回归纯粹,一对一最真实的较量。在挑战的不断胜出与失败中,让每一个人都有危机意识,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看到强中自有强中手,才懂得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对手,也才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正如王源两次挑战他的偶像热狗时所说的:我输了,但我不认输。只有认输才是真的输了。在这个时代,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一种精神,而《我是唱作人》点燃了了这种精神。

3、 够个性

八位唱作人互不熟识,加上互为竞争的关系,坐在一起不知道聊什么,梁博和毛不易进入上位区坐在沙发上好像在玩木头人游戏、梁博和汪苏泷在赛后等待结果时,汪苏泷一度想要打破尴尬,每每如此,每每更加尴尬。别的综艺都是尽可能避免尴尬的场面,而《我是唱作人》简直就是尬场本身。这个节目的智慧之处也在于此,它做减法,它不给嘉宾加戏,所有设置都为唱作人让位,还原最本真的他们,够个性!

在唱作人的选择上也很妙,各有特色,各有坚持、各有使命,跨越年龄和性别、资历。这就已经看点十足了,制作人且要更高一筹,不甘于他们选个,根据每一场,根据不同的心境,每位唱作人选择自己最想唱的歌曲,全由个人做主,这一点从梁博的身上可以清晰可见。这是一个主张释放个性的时代,可以完全做自己,证明自己,唱自己创作的歌,就要像上学时老师把你的作文作为范文念给全班听的那种感觉,能够表达,得到表扬超自豪,这也唤醒了我们内心那个自我的觉醒。

大众点评也够个性,每一轮的投票环节都会采访几个投票人来发表他们对当场两位歌手的看法,我很惊讶的是他们都很敢说诶,好就放肆的表达,不好就是往死里批评,他们很犀利。像第二期热狗和王源的比拼,汪苏泷在后台猜测凭热狗的影响力肯定是他赢,但大众评审给了王源高票胜出,而且是压倒性的票数。这就是大众评审团的个性,管你什么标签,管你什么路数,只要这一场我们看到突破了,你就是行。

4、够多元

如果说综艺节目就是一场秀,那《我是创作人》不是独秀,而是全民秀。101位大众评审团也是一改往日机制,除了媒体等主流声音,他们还邀约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有微博红人、有店老板、有农民、有评论人,天南海北、形形色色,他们的加入证明一件事,音乐不是谁的独秀,而是全民的文化盛宴,只有真正走进大众心里的音乐,才有能力留到最后。多元的唱作人,多元的评审团,构成了多元的文化。这个时代不正是因为允许多元,才更加多姿多彩吗?

回想最初看这个节目的动力,最吸引我的其实是“原创”,我不是玩音乐的,但我也是靠文字为生的创作者,写自媒体是个苦差事,看到阅读量很少的时候会灰心丧气,有的时候灵光乍现,但又一想想写出来也没人看,懒得写了。这个节目让我又有了创作的动力,当我看到热狗说因为自己睡得晚所以写了一首失眠的歌,当我听到王源、汪苏泷唱他们自己,当我听到曾轶可用歌曲表达一种观点,我很感动,感动于他们尊重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尊重自己的每一个作品,不服输,不放弃,我也应该这样。

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较真的话,我觉得那应该原创。《我是唱作人》,创作路上不孤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