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十二)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

 河洛娃 2022-06-16 发布于河南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十二)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永平十年,两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两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o于“鸿胪寺”之
“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图一.白马寺山门。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
“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图二.白马寺国际佛殿。
白马寺是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
图三.天王殿。
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为高台歇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佛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
图四.钟鼓楼。(“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
[呲牙][祈祷]
在白马寺,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这是僧人们作息的信号,也是佛事活动兴盛的标志。“马寺钟声”曾被美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现今,每年的新旧交岁之时,人们也愿意欢聚在白马寺中,听僧人敲响新年吉祥的钟声,迎接新一年的幸福与吉祥。
图五.清凉台。
清凉台位于白马寺内,是一座高台建筑,被称为“空中庭院”。清凉台用青砖垒砌而成,高约6米,上面建有毗卢殿,四周还有配殿、门楼、放生池、廊坊等。相传这里是汉明帝刘庄少年时读书、避暑之处,后来成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门楣上题字“清凉台”的“凉”字多了一点,表示非常凉快的意思。
图六.齐云塔院。
白马寺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
“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
图七.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十八罗汉。(部分)
被白马寺视为镇馆之宝的是现藏于大雄殿的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十八罗汉、弥足珍贵。
图八.《四十二章经》汉译佛经。
由于整部佛经由四十二个较短篇幅的章节构成,所以称为《四十二章经》,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教义,阐明了“去欲除摄”、“鼓励梵行”的意义,称得上是一本佛教启蒙教材。这对刚刚引进佛教的东汉而言,非常适宜。
图九.朱士行。
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朱士行,法号:八戒。朱士行很有可能就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原型。魏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