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灵胎:救人命的名医 警人心的道情

 苏迷 2022-06-16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05月30日 B06版

  杨旭辉

  一

  在吴江八坼乡凌益村有一座坟茔,坟前的牌坊上刻有两副对联,这是墓主人生前自撰的:“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魄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书传四海,万年利济在人间。”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一位医术高明、品行高洁的文士,再往前行,就清晰地看到坟前的一块石碑,墓主人的身份昭然若揭:清名医徐灵胎墓。

  徐灵胎(1693—1772),本名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以字行世,晚年号洄溪道人,江苏吴江人。清康熙三十二年五月十五日(1693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诗书之家。他的祖父徐釚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词人、画家。祖父所建“南州草堂”富藏书,多达数千卷,著录在《菊庄藏书目录》中。

  照常理,出生于这样一个诗书之泽深厚的家庭,徐灵胎的人生轨迹应该是“书斋读书—考场科举—官场仕途”。徐灵胎生而“有异禀,聪强过人”(袁枚《徐灵胎先生传》),“性通敏,知时务,喜豪辨,跌荡于江湖间”(彭启丰《儒林郎徐君墓志铭》),对于自由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尤不喜欢受拘勒束缚的生活。所以,他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落落自奇异,不肯同于人”的个性,他在学习儒学之余,对天文、地理、音乐、武术都有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的徐灵胎开始也是沿着儒家士子的寻常轨迹前行,七岁入学,束发从师,十四岁学制艺,二十岁从学于周意庭,精熟《四书》,也就在这一年,他通过县试,考中秀才。在县学中学习,颖悟绝人的徐灵胎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闷、压抑和无聊,越发地“厌薄时艺”这样的科举文章,终于在一次岁试中,徐灵胎爆发了,他在岁试的试卷后题写了这么一句诗:“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队游?”(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八)因为徐灵胎的大不敬惹怒了有司和县学中的学官,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县学革除了他的生员资格,以布衣终其一生。

  二

  不久,他的三弟如彬患痞症(胸腹部胀闷不适而外无硬结之形的症状),又一次改变了徐灵胎的人生。为了救治自己的兄弟,徐灵胎开始遍访名医,研习医学并研制药物。之后徐灵胎的四弟景松、五弟景柏又相继得重病,到苏州延请名医叶天士而不至,无治而离开人世,父亲也悲伤过度成疾。在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中,徐灵胎立志学医,诊治天下所有遭受病痛之苦的人。徐灵胎于是发奋研读医书,上自《黄帝内经》,下至元、明以及当代医家的著作,“上下数千年”,无不博览博采,他一生阅读的历代医学典籍多达万卷。在理论上“穷源达流”的同时,徐灵胎更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参稽得失”,并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记录下来。徐灵胎一生的医学著作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则莫过于《洄溪医案》。

  自从立下悬壶济世的志向之后,徐灵胎“往来于三江五湖间”,足迹遍布太湖流域,甚至远渡长江到淮安,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救人无数。晚清苏州文人潘曾玮为徐灵胎《慎疾刍言》题跋有曰:“其投药造方,辄与人异。”徐灵胎的医术高明,在遇到各种疑难杂症的时候,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治疗方法,最终取得奇效。徐灵胎在《洄溪医案》中就记载了很多这样的病案,其中有一些病例,也被诸如袁枚、潘曾玮等清代著名文人传诸笔墨,广为传布。

  在吴江芦墟镇上,有一个名叫迮(zé)耕石的寒士,忽然得了怪病,卧病在床,六天六夜不食不言,而他的双眼却炯炯有神,始终不能闭合而眠。徐灵胎诊视之后说道:“此乃阴阳相搏之证。”于是,就给病人服用了一剂药,很快,病人的双眼就能够闭合,而且也能说话了。其后,徐灵胎再给病人服下一剂汤药,奇迹发生了,这位姓迮的书生竟从床榻上跃然而起,疾病痊愈后的病人感到无比惊奇,只听得他说道:“在我病情危重的时候,神志迷迷糊糊中,只见眼前有一红一黑两个人在我身体里纠缠,不断地作祟作怪。猛然间,好似看到那个黑人被雷所击毙,过了不久,那个红人被白虎叼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啊?”看着满脸疑惑的病人,徐灵胎解释了其中原委。病人所谓“雷震”者,其实是他让病患服用“附子霹雳散”之后所起的作用,徐灵胎利用附子根回阳去寒的功效,帮助病人去除体内之寒;而所谓“白虎”者,就是徐灵胎所施用的“天生白虎汤”(《本草求真》称西瓜瓤为“天生白虎汤”),是利用西瓜瓤清暑解热之功效,帮助病人去热。

  有一位任氏之妻,患风痹症,一旦病症发作,只觉得双腿如针刺,疼痛难忍,一直医治无效,任氏之妻长年饱受病痛折磨。徐灵胎收治之后,并没有给病人开出什么名贵的药方,而是关照任氏的家人制作了一条厚的褥子,派几个强健有力的老年妇女紧紧地抱住任氏的妻子,并且反复叮嘱任氏:任凭病人如何挣扎呼叫,都要死死地搂抱住,绝不松手,直到任氏的妻子发出汗来为止。按照徐灵胎的关照去做,没有服用任何药物,任氏之妻的风痹症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有个拳师,在和别人比试拳技中,不慎胸部受伤,就在他气绝口闭的危急关头,徐灵胎赶到,让人把拳师的身体翻过来,覆卧于地。徐灵胎接下来的举动,几乎让现场的每个人都吓了一大跳,只见他举起拳头,奋力朝受伤拳师的臀部打了三下,更让众人惊愕不已的是,只见拳师“哇”的一声,吐出数口黑血,便安然无事了。

  类似的病案在徐灵胎所著的《洄溪医案》中就多达90多则,上述几个病案就足以表现徐灵胎医术之高明,也足以看出他医治疾病手法之独特。清代乾隆诗坛的大诗人袁枚就在《徐灵胎先生传》中不吝美词称赞徐灵胎的医术,其中有曰:“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憆心骇,帖帖折服,而卒莫测其所以然。”

  三

  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除了医术之高明,徐灵胎更被人所称道的是他高尚的医德,潘曾玮所感叹徐灵胎之“异”者,就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上述的几个病案来看,我们很难看到名贵的药材,而是用了极为平常的药材,甚至没有用药,就把病人的病痛解决了。这其中就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徐灵胎的医学理念和医德思想,他把医者的品行端方、心术纯正看得比医术更重。徐灵胎曾这样教导他的弟子:“行医之要,惟存心救人,小心敬慎……若欺世徇人,止知求利,乱投重剂,一或有误,无从挽回。病者纵不知,我心何忍?”徐灵胎的一生都以拯救黎民苍生为己任,从不把医术作为谋取钱财的便利捷径。徐灵胎更以尖锐的语言批判当时一些医生唯利是图的做法,诸如“或立奇方以取异;或用僻药以惑众;或用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贵之人;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欺愚鲁之辈;或立高谈怪论,惊世盗名;或造假经伪说,瞒人骇俗;或明知此病易晓,伪说彼病以示奇”,对这些利益驱使而丧失医德的奸诈行为,徐灵胎尤为不齿。所以他常对弟子说,那些动不动就用人参等名贵药材,动不动开大方子的医生,实为恶医,“此等恶医皆有豺狼之心也。”

  徐灵胎治病救人,不但不计较财货之得失,更有担当,在面对疑难危重病情的时候,他绝对不会为了自己所谓的名声而敷衍推诿。他曾对自己的弟子这样说过:“凡举世一有利害关系,即不能大行我志。天下事尽然,岂独医也哉?”徐灵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洄溪医案》中,这样事情也绝不在少数。

  松江王孝贤的夫人,素来就有血症,时发时止,发作的时候则常常微咳,后又因为感冒而转变成痰喘。一旦得病,头不能着枕,夜不能寐,每天日夜俯坐在几案上,身体往往不能支撑。王孝贤慕常州名医法丹书之名,请来为夫人调治,几经尝试,都未见效。最后找到了徐灵胎,请他与法丹书一起会诊,会诊过后,两位名医都确定为“小青龙证”。但法丹书为保名声不愿开方用药,徐灵胎却将自己的名声置之度外,唯以拯救患者的性命为第一义,淡淡地对法丹书说了一句:“然。服之有害,我自当之,但求先生不阻之耳。”然后果断开方治病,先用麻黄、桂枝解决病患的急症。王夫人服用了徐灵胎的汤剂之后,气平就枕,终夕安寝。在急症平息之后,再配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之方跟进调理,王夫人的身体很快康复如旧。在《洄溪医案》中,徐灵胎自己对此有过清晰的分析:“盖欲涉世行道,万一不中,则谤声随之。余则不欲以此求名,故毅然而用之也!”

  如此重视医术的研修精进,如此真诚对待患者,无不体现了徐灵胎作为一代名医的赤诚之心、敬业之心,这正是他一生不求医名而大获医名的原因所在,无怪乎受到当时及后世的称颂。所以,著名诗人袁枚要在《徐灵胎先生传》中给徐灵胎写下这样的赞语:“艺也者,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人但见先生艺精伎绝,而不知其平素之事亲孝,与人忠,葬枯粟乏,造修舆梁,见义必为,是据于德而后游于艺者也。”

  乾隆二十五年(1760),文华殿大学士蒋溥患病,乾隆帝遍访海内名医为其治疗,因大司寇秦蕙田之荐,徐灵胎应召入京为蒋溥诊治。徐灵胎检查之后,直言蒋氏的病已无药可救,乾隆帝嘉赏徐灵胎的朴诚,想要留他在京城效力。但徐灵胎依然心系百姓的疾患,再三恳求乞归故里。允准之后,徐灵胎退居在苏州城外的越溪松毛坞,在洄溪之畔、画眉泉之旁建洄溪草堂,为乡亲治病,一直到去世。

  四

  徐灵胎作为苏州的名医,时常受人邀请出诊,往返于太湖、吴淞江之间,因而对太湖流域的水系了如指掌,太湖诸水的“源流、顺逆、深浅、通塞之故”(彭定求《儒林郎徐君墓志铭》),无不知晓。所以,但凡地方上有水利之事,县令都会向他征求意见,由于徐灵胎“于少时留心经济之学,于东南水利尤所洞悉”(袁枚《徐灵胎先生传》),所以持论凿凿,所言无不被采纳。袁枚《徐灵胎先生传》中详细记载了徐灵胎治水的两个案例,地方官因听从了徐灵胎的建议,避免了过度扰民,不但“工费省”,而且河塘也得到了保全。

  徐灵胎不仅是一代名医,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尤“好作道情,一切诗文,皆以是代之”,曾将自己所写的道情作品编辑为《洄溪道情》。徐灵胎非常喜欢用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来针砭时弊,救世劝善。在他看来,道情这一种通俗文学样式“构此颇不易,必情、境、音、词处处动人,方有道气”。他的道情作品深得大诗人袁枚的赞赏,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载录了一首嘲讽学究的作品以警醒世人。如果说徐灵胎的高超医术是救人性命的,那么,他广为传诵的道情作品,堪称拯救世道人心的一剂剂良药。他的《劝孝歌》道情劝世人要尽孝道,《丘园乐》道情则劝人要安贫乐道。他在《行医叹》道情中劝告、警戒所有的从医者:“叹,无聊,便学医。哎,人命关天,此事难知,救人心做不得谋生计。”“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历试。”“终日遑遑,总没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至夏月蚊多,还要隔帐停灯映未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轻放。”

  “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这是徐灵胎临终前的自我评价,纵观他的一生,他确实无愧于此语。然而,苏州历史上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名医,岂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