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2022-06-17 | 阅:  转:  |  分享 
  
基本信息 课题 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新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内容中学生首次接触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知识,这三部分知识间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1.本节核心内容:“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功能和价值:

(1)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

(2)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2.学生认知障碍点: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2.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形式: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及应用。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

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三国故事火烧葫芦峪” 激发学习热情。 讲授新课 1.绘气压柱状图,提问气压概念,再提问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2、小结: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总比低空的气压低。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入气压知识复习案例案例.、根据重庆市市区和郊区的温度差别,引导学生分析“热岛效应”原理。让学生作图城市风推导分析绿化带的布局、工业区的布局、卫星城的布局与城郊环流圈的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

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一、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二、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成果展示:

1.各小组派代表阐述“火烧葫芦峪”失败的原因

2.请几位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供同学评价和质疑。

?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引导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学生能够完成的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完成有困难的通过引导提示继续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自己展示成果。

试画热力环流简图,并解释说明其过程,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把过程总结出来,并让学生合作总结画热力环流的步骤,让学生自己展示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2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